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如懿传》里,如懿是一个很喜欢偷功的人。
比如,从冷宫出来的时候,明明是惢心做了靴子送给凌云彻,但大如在送靴子的时候,却提都没提惢心,导致凌云彻一直以为这是大如给他的定情信物。
直到东窗事发,大如才甩锅说这靴子是已出嫁的惢心做的,甩锅甩得那叫一个丝滑。
类似的事件还有乾隆的追封生母事件。
这件事看似由如懿而起,但实际上,如懿只是给皇帝出了个难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皇帝本人,如懿却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其实对比一下如懿提出的方案和乾隆最终采用的方案,就知道,虽然在这部剧里,编剧刻意抹黑乾隆,把他塑造成一个懦弱无能,全靠讨好后宫嫔妃来维护前朝稳定的弱鸡。
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还是比如懿聪慧了100倍。
先来看看如懿是怎么建议的。
因为知道自己要提的事不合时宜,甚至可能会激怒皇帝,她先要求一块“免死金牌”,希望不论自己提出的要求多么不知天高地厚,皇帝都得答应他。
然后,又绕了个大圈子,说先帝去世后,不管是留在紫禁城还是在行宫的嫔妃,都得到了悉心照顾,但那些去世的就没人管了,希望皇帝能够给那些没有名分的人加以追封。
皇帝问她指的是什么人,她才图穷匕见,说出了李金桂的名字。
可以这么看,“追封生母”是如懿觉得自己体察了甲方乾隆的需求,提出的一个策划方案。
作为甲方,乾隆对这个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提出了质疑。
首先,李金桂只是被临幸过的宫女,从来没有名分,根本算不得嫔妃,有什么理由追封?
大如的回答是:李氏对社稷的功劳,皇上心里一清二楚。
意思就是,她是你的亲妈,你装什么装。
可能预判到甲方会问,有功的人多了,能赏得过来吗?
大如表示,对大清有功的人很多,也不用一一褒扬。
她的方案是:只追封李金桂一人,而且不仅要封为太贵人,还要迁入先帝妃陵。
皇帝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追封李金桂,太后生气怎么办?
如懿并没有给出万一太后生气了,该如何应对的方案。
而是一厢情愿地表示:只是封太嫔和太贵人,名分又不高,太后不会在意的。
不是,你是太后肚子里的蛔虫吗?怎么就认定她不在意?
皇帝继续提出疑问:如果这样,会让人揣测我跟她的关系,怎么办?
如懿依旧没有任何解决方案,复读机一般重申,只是封太嫔和太贵人而已。
封的位分低就不会引起流言了?先帝的宫女那么多,就单单追封一个李金桂,别说是什么太嫔太贵人了,你就是封个太答应,太常在也很引人遐思好吗?
如懿主打一个已读乱回,答非所问。
其实这个时候,如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方案漏洞百出,但她那个榆木脑袋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案,于是开始给甲方上道德绑架。
虽然我这个方案不好,但是我知道甲方你心里苦,我只是希望让你舒坦一点。
如果你不觉得舒坦,那肯定是你没有体会我的良苦用心,是你的问题。
甲方发怒后,她又搬出为了保全她牺牲自己的姑母,卖惨说,不希望李金桂跟她的姑母一样。
说得我都要信了。
那到底是谁姑母刚死就迫不及待地卖家族求荣,为了舔太后,连父母给起的名字都不要了。
真不知道哪里来的脸提姑母。
总结一下如懿的方案吧。
平白无故,从先帝的N多个宫女中,挑出一个李金桂,追封一个不太高的位分,比如太嫔或者太贵人,迁入先帝陵寝。
至于太后会不会生气,前朝后宫乃至全国上下是否会因此怀疑皇帝的身世?
或许,应该,大概,不会吧。
就说,如果你是甲方乾隆,确实有心追封生母,看到这样一个荒谬的提案,你能不生气吗?
嬛嬛对此有锐评:娴妃失宠多半是因为提了追封的事,却不想皇帝最要脸面,哪肯承认这样的丑事。
可见,太后都比如懿了解她的少年郎。
有心追封,但如懿的方案不通。
公司里养了这么多人,最后还得皇帝自己熬夜做方案,想想都觉得渣龙好惨。
至于,为啥说渣龙的方案比如懿的好100倍呢?
只要看他是否解决了前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就知道了。
皇帝先表示要对太后尽孝,增加了寿康宫的太妃太嫔们的月银份例,然后才是追封先帝已故的嫔妃。
也不是单单只追封李金桂一人,而是凡是在圆明园和热河行宫伺候过先帝的女子,但凡是过世了的,一律追封为太嫔,迁入泰陵。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太后当然知道皇帝这么做是为了李金桂,但她也很清楚,皇帝不敢名正言顺地提起自己的身世,所以才扯上了所有先帝的嫔妃。
太后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当然乐得成全。
如果皇帝不是把封赏的面扯得这么广,而是像如懿提出的那样,不必一一封赏,只赏一个李金桂,那太后恐怕就不会同意了。
同理,因为皇帝追封的面积太广,李金桂混在其中并不打眼,天下人只会觉得皇帝孝顺先帝而已,不会产生过多的联想。
皇帝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孝心也得到了成全,这样才算是两全其美。
比对如懿的单封李金桂和乾隆的广施恩泽,不说皇帝的格局高出许多,最起码不会给人留下话柄,还能赢得好名声。
其实,乾隆的方案很聪慧吗?也没有,这样类似事件,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可以参考的先例,唯独如懿这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想不出来。
只能说,咱们大如是个笨蛋才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