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今河北省定兴县)人。逖(读如替)本意是远,稚本意是晚熟的稻谷。祖逖名字即大器晚成。范阳在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地盘,自古燕赵多出慷慨悲歌之士,少生文人墨客,祖逖身上就有此种侠风余韵。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一看就是干大事的料。
祖逖二十岁折节向学,博览书记,涉猎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辅佐明主治平天下)才具。与刘琨情好绸缪,共被同寝。半夜听到荒野鸡叫,他一脚把熟睡中的刘琨踢醒,赶紧起来,周扒皮学鸡叫了(此非恶声也)。两人于是乎中庭舞剑。祖逖和刘琨并有英豪之气,经常谈论天下大事,兴奋地半夜睡不着,互相灌鸡汤:"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没过几年,京师大乱,流民遍地,祖逖也带着亲党几百家往南跑。把车马粮食药物衣服等都拿出来共享。此时祖逖身上的草莽气和江湖气就派上了用场,所谓疾风知劲草,乱世出英雄,出的就是祖逖这样的英雄。流民们为了生存互相劫掠,祖逖家族因有祖逖统领,安全南渡。
祖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杰勇士,逖遇之如子弟。祖逖整日带着这帮恶少年干些劫富济己之事。干完之后还会亲自慰劳:"比复南塘一出不?"南塘住的全是有钱人,祖逖意思,你们又去南塘干了一票?如果这帮家伙被捕快抓住了,祖逖就想办法捞出来。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谈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祖逖这事当然干的不地道,是十足的匪徒行径。但是当时这么干的人很多,而且成为常态,西晋首富石崇就是靠劫掠商船发家致富的。
晋室南渡之后,司马睿首要的问题是稳定局势,安抚江东门阀,因此对北伐想都没想过。此时祖逖向司马睿建言:"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祖逖这就是为尊者讳了。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惠帝暗弱贾后弄权所致,典型的上无道而下怨叛,怎么就不是了呢。
司马睿非常支持祖逖北伐,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有人说这是司马睿不支持祖逖,给祖逖扯绊子,纯属胡扯。司马睿只是个傀儡皇帝,并无实权,但是还能给祖逖北伐的任命,力所能及的弄点钱粮,已经很不错了,相比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阻止岳飞北伐,简直是天上地下。至于让祖逖自己招募勇士,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他的手里也没人啊。要知道岳飞的岳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都是自己招募组建的。
祖逖带着小弟们毅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大江东去不复返,祖逖意思自己绝不无功而返,总得弄出点动静来。
祖逖很快打开了局面,招抚了几股流民势力,声势大振,司马睿闻听此讯大喜,派人给他运送了一批粮草作为支援,只可惜路太远,来不了。祖逖只好自己想办法,攻伐坞堡。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坞堡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桃源,由没有成功南渡的流民豪强武装组成,据险自守,形成一个半军事化单位,妇女老弱耕田织布,强壮男子抵抗外侵。这些坞堡有大有小,也相互攻伐,一旦被攻破,男子被杀或者被收编,女子粮食被抢,一个家族也就消亡了。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人,其实就是被当地政府军攻陷之后屠灭了。换言之,祖逖就是跟挣扎在生命线上的流民抢饭吃。
祖逖积累了力量,开始跟石勒正面交锋,屡战屡胜,黄河以南尽为晋土。他非常有领袖才能,(部下)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
祖逖厉兵秣马,正想推锋越河,扫清冀朔,朝廷担心他尾大不掉,遂派戴若思为都督当祖逖的上司,其实就是监军。祖逖非常不痛快,意甚怏怏。担心戴若思来了之后阻挠他的北伐大业,感激发病,忧愤而卒,时年五十六。
其实朝廷派人并无不妥之处,一没有夺你兵权二没有十二道金牌召你回京,只是派人看着你点,不要心怀二心,这是正常的工作程序。司马家族就是靠造反上位的,因此对底下人不放心也在情理之中。当时是乱世,有枪便是草头王,祖逖深得民心,哪天半夜起来像赵匡胤一样被黄袍加身,咋整?何况戴若思还没来,还没做出掣肘祖逖北伐的实际行动,一切都是祖逖的多虑而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