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周的起源,它跟一则神话有关:有邰氏的一个女子,名叫姜嫄,在野外踩踏了巨人的足迹,回来不久就生下了弃,弃就是西周的祖先后稷。
虽然神话故事不能信以为真,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用的线索:强调弃的母亲,恰恰是周人尚未脱离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
(同样的,商人诞生,也是源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神话:简吞食玄鸟卵,生下契。)
《诗经》中有提到,后稷农耕,他经手过的农作物都非常茂盛,弃也一度获得“农师”的身份,又反映出周人很早就在耕作领域有着专长。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依附于自然系统,根据考察,周人最早的活动痕迹在今天的黄土高原,渭水一代,那里水土肥沃,适合发展农耕,恰恰也证明了这点。
但是光知道这些还不够,周与商是什么关系?姬昌为何是西伯“侯”?武王为何“伐”纣?周与商的交际,是随着部落迁徙与部落战争自然发生的。
周太王,也即公亶父时期,西北部的戎狄崛起,他们以游牧为主要生活形态,野蛮强悍,且是诸部联合。为了获得水源和土地,戎狄开始往渭水平原一带渗透,周遭遇压迫,不得不迁居岐山。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周太王是个很有规划的领导者,遭遇强敌以后,他在岐山开始尝试建设国家,体现在:
建立城郭、政府性建筑。“邑”初具概念,将不同部落,分别划分到不同的邑,也就是现在的“区域”,史书云:以邑别居之。
后人口中,古公亶父这么重要,还是因为他创造出国度雏形。
有城郭、邑、屋室和官司,再加上简单训练的战斗力,部落之间的交际也就有了理由。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他在位时期,任人唯贤,发展文化,也积极拓宽疆土。据统计,他在位的59年,商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后人谓之中兴。
而在武丁卜辞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词语:
璞周。
璞,也是伐的意思。
也就是说,最迟在武丁时,周和商产生关系,且是平等、对立的。强大的商事图吞并周围小部落,周在其计划中。
但是紧接着,《易经》中又提到:商讨伐鬼方,周人参与,且因为战功得到了封赏。须知,平等的政权,是没有封赏之说的,除非周对商臣服。
鬼方,是武丁最强大的敌人之一,和它的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鬼方也是后来匈奴民族的祖先。整合上面的史料不难得出一种猜测:商最初讨伐周边小国,周也在其中,没用多久就成功了,这些是在伐鬼方之前。随后商带着周一起伐鬼方,此时周是被领导的战斗力。
那么这两国的关系,就有一个从“平等”到“归顺”的转变。
在《竹书纪年》里,周的壮大是紧接在归顺商之后的事情,彼时它没有强敌威胁,反而受到庇护,因此可以安心发展农业,且伺机吞并自己的邻居。很快,西部诸戎就被打败了。
借力,总能成长的更快,上升期的周知道,商在许多方面都是学习、求助的对象。季历的妻子大任,正是商挚君之女,而周文王的妻子,同样来自于商。
看《封神演义》时,有一段说的是周文王贤能,许多诸侯对他臣服。帝辛意识到威胁,便将姬昌叫到朝歌囚禁起来,姜子牙等人送上美女和财宝,才将文王换回。
可能许多人觉得,纣王此举喜怒不定,是昏庸的证明。但是很显然,这一招在那时最效率不过了。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季历为王,将周发展的很好,商王文丁忌惮,就把季历给杀了。若不是季历的儿子乃文王姬昌,可能周的文明就此中断。
公元前1046年,在经历了多番准备与试探之后,周武王终于开始了伐纣大业。此时他们不再是那个让戎狄赶着跑的小部落了,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的军队、文化、人才库,见过大世面,参与过大战争的政权。
恰逢,商的君王帝辛身上的争议很多,有许多诸侯选择站在周武王这边,帝辛仓皇应战,结果有不少士兵还临阵倒戈了。商在毫无悬念中失败,数百年的基业付之一炬。殊不知,周也是投入了几代人的等待,才能迎接这一刻。
后记:本文参考资料《竹书纪年》《诗经大雅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