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期间,最让人费解的一幕就是蒋介石辛辛苦苦从白崇禧嘴里扣出来的黄维第12兵团被围歼。本来这黄维兵团是奉命驰援淮海战场,去解救黄百韬的,可是谁能想到,最终的结果竟然是重蹈了黄百韬的覆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问题不是出在兵团司令黄维身上,也不是出在蒋介石身上,而是出在李延年和刘汝明这两个人身上。
淮海战役爆发之后,黄维兵团从驻地驻马店出发,向淮海战场驶进。首先黄维接到的命令是直接救援黄百韬兵团,可是一路上水网从横,还时不时受到解放军的侵扰。等黄维率军渡过涡河,到达蒙城的时候,又接到命令让他夺回被解放军抢占的宿县。
宿县在淮海战役时期的战略地位,不亚于辽沈战役时期的锦州。宿县处于着徐州和蚌埠之间,是津浦铁路的一个站点,如果宿县丢失,那么就意味着徐州的国民党大军无路可走,将会被全歼在淮河以北地区。当时蒋介石让黄维兵团去夺回宿县,同时让驻守在蚌埠的李延年第6兵团和刘汝明第8兵团同时北上,配合黄维兵团的行动,企图南北夹击,以打通徐州到蚌埠之间的铁路交通。
可是坏就坏在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身上,这两个兵团沿着津浦铁路北上,贪生怕死,逡巡不前,进军迟缓,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生怕对方走在自己后面,生怕离开了蚌埠,自己也会被围歼。这就导致了没有了蚌埠国军配合的黄维兵团,成了孤军冒进,最终在双堆集地区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此后,蒋介石为了解黄维兵团之围,即命刘汝明第8兵团与第6兵团统归李延年指挥,甚至特派其次子蒋纬国率战车第二团配属六兵团,进出淮河以北军王集、看町集之线,以便策应黄维兵团作战,又命杜聿明放弃徐州,率邱清泉、孙元良等兵团南下驰援。结果更惨:杜聿明部在陈官庄、青龙集附近被围,终遭厄运,李延年兵团在新桥、曹老集以北遭到重创,败回蚌埠,黄维兵团终步黄伯韬兵团之后尘被全歼。
试想如果当初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给力一点的话,配合黄维兵团南北夹击宿县,结果肯定会不一样。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本人被俘虏,心里会不会大骂李延年和刘汝明,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