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有一位被认为的著名的投降派人物,他不但公开写文章反对姜维北伐,而且在魏国兵临城下之时成功的劝说刘禅开城投降,可以说蜀国的迅速灭亡他是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的。
他的名字叫做谯周。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谯周这个名字,但是这个谯周却是三国实实在在的牛人,他在蜀国很多关键的时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谯周,字允南,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学者,从小刻苦学习,研读六经以及天文地理,是蜀国少有的大儒。谯周的学生当中就有著名的陈寿(后来做《三国志》),罗宪等人。
诸葛亮在世之时十分欣赏谯周的才学,对他礼遇有加,并且让他做劝学从事。后来诸葛亮北伐病逝于五丈原,谯周二话不说立即前去奔丧,刘禅得知后立即下令禁止官员前去为诸葛亮奔丧,结果只有谯周一人成功到达五丈原为诸葛亮奔丧。
诸葛亮去世之后,后来姜维掌握兵权,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结果遭到了谯周的激烈反对。谯周认为经常用兵导致百姓凋瘁,十分不利于蜀国的发展,为此他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一场无比激烈的争论,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
一气之下,谯周回到家中写下了著名的《仇国论》公开反对姜维北伐。《仇国论》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蜀国地处偏僻,应该培育民力,不应该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也因为写了这篇文章,谯周被认为是投降派,遭到世人诟病。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长驱直入到达成都,刘禅听信黄皓之言没有做守城防御,蜀国危在旦夕。此时蜀国内部出现了三种论调,一是东走吴国,寻找庇护;二是南走夷方险阻,避开魏国兵峰;三是开城投降。
危急时刻,谯周又站了出来,他认为东走吴国不可取,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天子是寄居在别人国家里的,若进入吴国则政理不殊,大能吞小,而且依据形势来看,魏国迟早会吞并吴国,到时候应该怎么办,可谓是辱上加辱。南走夷方也是不行的,南方蛮夷之地十分的凶险,现在南方蛮族臣服我们是因为迫于形势,一旦形势改变,随时都有可能反叛。
所以,谯周认为蜀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开城投降。并且认为投降是: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乃知命之举。说到底谯周从内心里面认为三国统一乃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是迟早的事情,不得不说这种思想在当时来说是出于常人的。
结果刘禅完全被谯周的理论给说服,决定开城投降。
谯周劝刘禅投降的行为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封他为侯,要他去洛阳做官,结果不巧的是谯周却病了,就在生病期间,谯周却神奇的预测了司马昭之死。
公元265年,谯周病重意识已经不太清晰,洛阳来人看他,他提笔写下8个字: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指的是司马昭,月酉指的八月,结果司马昭真的在八月就死了。
公元270年秋天,谯周病死,这位牛人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对于谯周的评价,历史上大都认为他是可耻的投降派,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谯周曾经多次上书劝谏刘禅,让他好好治理国家,修生养息让国家强大。他反对北伐,也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投降派,至于劝说刘禅投降,从现在来看,他的看法也是对的,因为统一是历史大势,历史所趋,没有人能够改变,谯周只是比很多人早一步明白这个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