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是大明天启年间的权臣,常被称为“九千岁”。他能独揽朝政,主要因为天启皇帝极为喜爱木工,经常专注于木匠工作,导致朝政几乎全部由魏忠贤掌控,因此民间给他取了这个外号。虽然魏忠贤因党同伐异而为人诟病,其政治手腕和残酷性也让他饱受争议,但他的一些行动却能体现他对大明江山的忠诚。尤其是在熊廷弼因辽阳战败而遭遇谗言时,魏忠贤不顾个人恩怨,力排众议,提拔了熊廷弼;他还坚持推荐孙承宗、赵南星等能臣,显示出他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在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基本稳定,辽东地区局势平稳,可以说,魏忠贤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当崇祯皇帝继位后,他带着一颗恢复大明盛世的心,开始了自己的治国之路。然而,在他上任不久后,魏忠贤执政时的旧文官集团开始向崇祯举报魏忠贤的过失。崇祯皇帝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过于轻信这些文官的弹劾。事实上,这些文官也并非真正的良臣。比如在李自成围攻北京时,他们只愿意提供一万兵员,然而在城破后,却从他们身上搜出了数百万两的巨款。
明朝自开国以来,战争不断,外族侵扰几乎没有停歇,而明朝对外战争的持续,使得军费成为一大负担。魏忠贤掌权时,除了从税收中获得的财政收入外,他还凭借自己的权力,积极筹集军费。魏忠贤的权势之大,几乎能一手遮天,在朝中腐败风盛,许多权贵身上拥有不明来源的财富,魏忠贤则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将这些钱财收归己用。而崇祯皇帝的失败,并非源于他并非一位明君,而是因为明朝长期的战乱和日益紧张的财政状况,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这也是他无法挽救大明的一个关键原因。
另外,魏忠贤具有极强的用人眼光,许多有才的将领在他手下获得了晋升机会。然而,当崇祯登基后,因其年轻且缺乏政治经验,他便开始一一罢免这些有功将领,甚至对一些忠臣进行处决。因此,明朝的灭亡,也与崇祯的决策失误密切相关。魏忠贤虽然深掌大权,但他始终知道,自己的权力是依赖于皇帝的,因此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忠诚。
魏忠贤在掌权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提高海贸税、商税、盐税、茶税和矿税,而减少农税,并对灾区进行救济,这些政策使得国库逐渐充实,也让满清在辽东一带的战略压力得到缓解。由于这些政策触动了东林党的利益,东林党主要代表江南的士大夫阶层,而江南恰恰是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东林党便对魏忠贤的政策产生了强烈反感。魏忠贤死后,崇祯大力扶持东林党人,东林党上台后立即废除了魏忠贤的工商税和矿税政策,反而加重了农业税负担。
崇祯临死前感叹道:“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他在位的17年里,任用了大量东林党的人,而在国家濒临灭亡之际,崇祯终于意识到东林党的作为对明朝覆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对这些文官的失望,愤怒也许是情有可原的。尤其是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崇祯还下令厚葬魏忠贤的遗体,似乎是对自己当初处决魏忠贤的决定产生了懊悔之情。
崇祯死前曾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明朝晚期,崇祯的许多大臣无不投机取巧,权力争斗,魏忠贤执政时,像孙承宗、袁崇焕等大将都得到了重用。但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免,袁崇焕更是被杀。尽管有人认为魏忠贤与孙承宗有过争执,但事实上,在魏忠贤生前,孙承宗依然能够东山再起,而魏忠贤去世后,许多人才也无法再得重用。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并非魏忠贤的过错,东林党的推波助澜才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魏忠贤被东林党称为“黑山老妖”,然而如果他真是如此恶劣,凭什么能够束手就擒?众所周知,太监再如何权势滔天,始终也不过是皇帝的门前走狗。太监忠诚于皇帝,而朝中的文官却各自有着自己的利益盘算。明朝的帝王往往对此心知肚明,唯独崇祯被权臣和文官所迷,最终酿成大错。崇祯的死穴在于急功近利和过于自信,最终使得大明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