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朝代,享国276年,经历了16位皇帝,共传承了12个世代。如果要在这些皇帝中评选出最为悲情的一个,崇祯皇帝无疑是许多人的首选。崇祯皇帝悲情的故事令人心碎,他在位17年,勤勉不懈,却最终以国破家亡、绝望自尽的结局收场。
然而,还有一位皇帝的命运更为悲剧,他不仅被剥夺了皇位,连年号也遭到废除。更为离谱的是,这位皇帝被恶意抹黑成一个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他的下落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最大的谜团。大家应该已经明白我说的这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在被立为储君时,朱元璋曾关心地问他:“孙儿啊,如果我不在了,你打算如何对待你的各位叔父?”朱允炆沉吟片刻,坚决地回答:“应以德行来感化他们,以礼法来约束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削他们的封地;若还不行,就得废除他们;如果再不行,那就只有举兵讨伐了。”
朱元璋听后非常满意,赞道:“这种做法很好,正合我意。”然而,朱允炆一继位便急不可耐地开始削藩,甚至直接采取极端手段,逐个对待自己的叔叔们,彻底处置。长期以来,朱允炆被误解为“宽厚仁慈之君”,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错愕的误解。
实际上,朱允炆的性格十分强硬而又残酷。在祖父朱元璋刚一去世,他便毫不留情地削权,几乎是一刀切的方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齐王朱榑等都被贬为庶人。至于湘王朱柏,朱允炆甚至以“湘王柏伪造钞票和擅自杀人”的罪名出动军队去抓捕他。
朱柏愤怒不已,坚决反击道:“我听说前代大臣都为自己决定过命运。身为皇帝的孙子,南面称王,难道我就可以甘愿屈辱于仆人手下求生吗?”说完这番豪言,朱柏选择了自焚。按理说,面对这几位叔父的果决态度,朱允炆对待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时,更应该毫不留情。
然而历史却告诉我们,朱允炆在处理这个威胁最大的燕王时却犹豫不决,最终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当朱棣举兵起义时,朱允炆却没有下狠心对付他,反而还颁布了一道圣旨给出征的将士们,告诫他们“在与燕王对垒的过程中,要考虑我的感受,切勿让朕有杀叔父之名。”
这让士兵们感到极为尴尬,正义之师的战士们正在与敌军殊死搏斗,然而皇帝却要求他们不要先擒贼、先擒王,让他们的战斗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从朱允炆下达这一圣旨的那一刻起,他的失败已成定局。没过多久,朱棣便登基为皇,开始南郊祭天地,并发布新的诏令:
“今年重新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时期所做的更改恢复成旧制。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的三年徭役、并未被战火波及的地方,如凤阳、淮安、徐、滁、扬三州则免去一年的租赋,其他地方的差役也全部减轻,今年的田租都减半。”
朱允炆处于这样的困境中,无论他多么努力,朱棣根本就不承认他的统治,甚至连他的年号都予以废除。虽然朱允炆的最终命运让人感到十分惋惜,但从侧面来看,这未尝不是性格决定了他的历史定位。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