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传给了儿子曹丕,而曹丕在此基础上,借助“九品中正制”等手段,通过巧妙的利益交换,成功从世家大族手中奠定了曹魏的建立。
曹丕登基后,刘备显然感到不安。因为他无法对这件事保持沉默,如果他装作没有察觉,那么他存在的意义便会被质疑。因此,尽管条件尚不成熟,刘备还是急于在221年5月15日匆忙宣布了蜀汉的成立。
为什么说刘备当时的条件并不足以称帝呢?
首先,大汉江山并未恢复,刘备所占据的只是西南的一个小小领土。这片土地对于养老尚可,但要想在这里谋划大事,显然是不足够的;
其次,刘备刚刚占领蜀地不久,蜀地的百姓和世家大族对于他这个外来者并不完全认同,他的嫡系仍然在当地缺乏牢固的根基。
因此,在刘备打出蜀汉招牌之前,他其实像是一只“忙碌的小蜜蜂”,四处征战、扩展疆域,甚至还在准备下一次的军事行动。关羽为了分担刘备的压力,最终也在荆州的战斗中牺牲。
大家都知道,古代和现代的战争都离不开物资的支援。刘备常年征战,他的物资和兵员来自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正是他占据的蜀地资源。
在三国的历史中,有人提出过疑问,刘备为何在招揽诸葛亮后,似乎并未将他真正重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实际贡献,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大相径庭)。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真正成就,反而是在刘备去世后才显现出来。这是为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刘备并非没有重用诸葛亮,而是将他安排在了负责后勤的工作上。很多人可能认为后勤工作不如行军指挥重要,但实际上,古代战争中的后勤工作至关重要。对于那些最终成功的领袖来说,他们所信赖的往往不是与自己一起冲锋陷阵的将领,而是那些确保兵员充足、物资供应无忧的后勤管理者。萧何便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诸葛亮的角色,正如同萧何在刘邦时期的作用。虽然他看似被“闲置”在了后方,但他所承担的责任一点也不轻,甚至比法正等谋士的压力还要大。自从刘备和诸葛亮结盟后,他们共同参与了赤壁之战、争夺益州与汉中等关键战役,几乎没有一天能安闲。而如果没有诸葛亮在后方支撑,刘备怎能在前线打得如此风生水起呢?但诸葛亮并非万能,他的作用有时被批评为压榨蜀地的资源。根据《三国志》等史籍记载,当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几乎快撑不住了,蜀地的男女老幼都被投入了战争的机器中。
刘备建立蜀汉后,又不得不亲自为二爷复仇。此时的蜀地,已经被汉中之战消耗得相当严峻。如果蜀地的资源富余,刘备也不至于亲自去应战二爷,然而荆州失守之后,刘备的攻吴之战可以说是极其艰难。
最终,在各种压力下,刘备死于白帝城。名义上,刘禅继位,但实际上,诸葛亮肩负起了整个蜀汉的重担。尽管他不遗余力地操持朝政,蜀汉依然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而是准备再次发起对外的军事行动。
许多人不理解诸葛亮为何在蜀汉极度困顿时,还坚持发动“六出祁山”(尽管实际上真正的出击并不多,更多的是防守曹魏进攻,或是一些小规模的军事活动)。对此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蜀汉的领土太小,资源和人口远远不足以支撑起“大一统”的梦想。即便诸葛亮口口声声要恢复汉室,但他内心深知,蜀汉首先需要做的是保障自身的生存空间,否则曹魏的强大势必将压垮蜀汉的脆弱基础。
第二,曹魏已占据了中原,凭借雄厚的物资与人力资源,曹魏的军力与发展势必快于蜀汉。即使曹魏不主动进攻,单单在蜀汉与中原的边界上修筑防线,也会使蜀汉陷入困境,最终失去生存的希望。
因此,诸葛亮频繁出兵,既是为了解决蜀汉内部的困境,也是在应对外部的威胁。
尽管诸葛亮竭尽全力,最终并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梦想,反而因操劳过度,身体早早垮掉。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命运也随之走向终结,蜀汉的历史从建立到灭亡,仅仅持续了42年。
从中可以看出,蜀汉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军事压力之下,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国力,伤害了百姓的感情。而高层的内部矛盾和地方世家大族的不满,也进一步加剧了蜀汉的脆弱。
当曹魏进攻蜀汉时,蜀汉的崩溃几乎是瞬间的。这一方面源于上层的战略失误,另一方面则是基层民众的反应,许多人选择投降或逃亡。回想刘备初征蜀地时,虽然有内应的帮助,但也依赖于百姓的支持。等到蜀汉走到尽头时,百姓已然不再支持,朝廷高层甚至建议刘禅投降,这说明蜀汉的根基早已动摇。
因此,讨论蜀汉短命的原因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即便有民心,未必能掌握天下;但一旦失去民心,天下则定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