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萧克在回忆首长林彪时,经常说:“林总是个沉默寡言的,很少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在同事和手下眼里,林彪严肃、不善言谈。
但他对待李福泽的态度却是个意外。
建国后,林彪经常在冬天前往广州“老一号”养病,而此时李福泽担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每天下班都会路过“老一号”。
每当林彪遇上李福泽时,总是笑眯眯地问他:
“福泽,你有没有事啊?”
当李福泽回答“无事”的时候,林彪接着必定会说:
“那到家里坐坐吧。”
如果李福泽回答“有事”,林彪则会说:
“哦,你先忙,没事的时候来家里坐坐啊。”
李福泽到底有何本事,为何让林彪对他如此热情?
“富二代将军 为参军选择‘坑爹’”
如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遇见李福泽,你肯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大老粗”:
油光发亮的衣领,晒得黢黑的面孔,一双永远“似醒非醒”的双眼,腋下常常夹着一瓶开封的二锅头。
实际上,李福泽确实是纯正的“知识分子”,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李家的生活条件放在现在,也是中产家庭的水平。
李福泽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父亲做生意发迹后,举家迁往青岛。在青岛,李家拥有约300间房产,还投资了青岛啤酒厂、张裕葡萄酒厂等众多产业。
从小到大,李福泽接受着最好的教育。
8岁时,李父将其送到最贵的私塾读书,中学时期,将他转校到北京汇文中学。
21岁时,李福泽考入上海大厦大学(现在的上海师范学院)攻读经济学。之后,李福泽退学重考,成为复旦大学政治经济系的一名高材生。
财大气粗的李父生怕儿子亏待自己,每年给他500大洋的生活费(按照现在购买力计算,大约为50万)。
李父希望儿子认真学习经济学知识,继承家族生意。但是,李福泽在复旦大学念书期间接触了进步思想,开始具有“安得广厦”的救民思想。
1937年,李福泽即将毕业,但此时“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开启全面侵华的战端。
为了获得投身革命的起始经费,李福泽给父亲打电话谎称:“毕业在即,希望出国深造,深耕经济学”,向父亲索要学费和生活费。
李父听后心中大喜,窃以为:“儿子终于开窍了”,于是按照李福泽的要求汇去一大笔钱。
拿到钱后的李福泽立即前往昌邑老家,以家中的四条旧枪为基础,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山东八路七支队”。
李福泽自费抗日的事迹,引起了昌邑县县委书记张智忠的注意。于是,1937年年底,李福泽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党组织。
由于八路军中读过书的将领比较少,因此上级领导决定让李福泽从事政工工作。
李福泽听从组织安排,把重心放在军队的宣传、组织工作上,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军事指挥方面的训练。
在实战中,他常常表现出“文武双全,武胜于文”的斗争特点。
胡奇才将军称赞他:“虽然是‘大知识分子’,却没有丝毫文人酸气,有勇有谋;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从不娇生惯养,吃苦耐劳。”
1939年10月,李福泽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第一营,取得了“五井战役”的胜利,将日伪军围攻、全歼在一处坟地里。
《大众日报》称“五井战役”为“抗日两年以来,山东地区最模范的战役。”
1945年“蒙阴战役”打响,隶属鲁东军区的第四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团成为攻击主力。
在李福泽的领导下,八路军采用“内线潜入,正面强攻”的方式,歼灭日伪军1300多人,将蒙阴县城牢牢攥在手中,成功连接了沂蒙山区和泰南区。
如果说,抗日战争体现了李福泽的大胆和智取,那么,解放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斗则体现了李福泽斗争的老练和成熟。
“敌人阵前淡定饮酒 上级不骂反夸”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发动三场决定性反攻: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让李福泽一战成名的“塔山阻击战”就发生在辽沈战役期间。
为了解放锦州,对关内的国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李福泽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奉命前往锦西地区塔山阻击支援的敌人。
虽然塔山只是一个地势开阔,人口稀少的小村庄,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辽沈战役作战链条上十分重要的一环。
蒋介石曾向负责华北战场的督战组组长罗奇下达严令:“此战你需亲自督战,势必清除国军入关的障碍,拿不下塔山,等待军法处置!”
战斗于1948年10月10日打响,共进行了6个昼夜。国民党占据着制空权,向平地投掷多枚炸药,我军地面火力部队丝毫不惧,奋起反抗。
李福泽曾在战斗中说道:“我要待在这里,把这发弹打成,给将士们壮胆!”
此战歼灭国军6549人,我军成功占领锦州,极大地保证了前方东北野战军的战事推进。
李福泽时任四纵队参谋长,“塔山阻击战”的作战方案、兵力调配和后勤补给等计划皆出自其手。
战斗结束后,众人向李福泽道贺,李福泽只是谦虚地推辞道:“打仗靠的是解放军战士,我这个参谋长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除了严肃的斗争之外,李福泽在第四纵队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1946年,第四纵队前往通远堡休整,准备迎接上级检查,为此,队伍严格要求纪律,不允许出现军容不整、抽烟喝酒的情况。
但是,嗜酒如命的李福泽忘了这件事。一天早晨,李福泽左手夹着啤酒瓶,右手拿着父亲从青岛寄过来的花生米,耳朵上还夹着一根烟,晃悠悠地往前走。
执行巡查任务的小战士不认识李福泽,看到大早上喝得醉醺醺、军容不整的李福泽,立马将他带到了警卫营长面前。
“报告营长,在路上抓到了一个喝多的炊事员”,小战士如实向营长汇报。
营长扭头看到了已经清醒的李福泽,赶忙握着李福泽的手说:“不好意思李参谋,小战士不认识您,有眼不识泰山了,您请见谅。”
没想到李福泽丝毫没有怪罪他,只是说了一句:“这位小战士做得对,是我犯了酒瘾”,随后又表达了对警卫员工作的赞扬:“你们颇有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影子。”
李福泽酒瘾大,是整个第四纵队都知道的事情,他不光无事的时候喝酒,即使大敌当前仍然照喝不误。
在本溪保卫战中,我军遭到了敌人的追击。为了避免跟数倍于我的敌人交战,第四纵队只好选择撤退。
第四纵队副司令胡奇才最后撤退,当他走到城楼门口时,看到李福泽优哉游哉地喝着酒,没有一丝撤退的意思。
看到这里的胡奇才顿时怒不可遏,他走到李福泽面前,生气地说道:“李参谋,你这是在干什么?!”
李福泽慢悠悠地回答说:“司令员,马上要撤退了,我想着把剩下的存酒喝完,到时候可以轻装简行。”
看到李福泽毫不在意的态度,胡奇才进行了一连串质问:“部队转移情况怎么样?辎重怎么办?伤员怎么办?这些问题你都了解吗?”
“报告胡司令,整座城市转移完毕,没有留下一人一物”,李福泽站起来回答道。
听到这里,胡奇才也不好再发作,只是说了一声:“下不为例,快跟我一起撤退吧,敌人近在眼前了。”
李福泽看司令给了台阶下,顺势扔掉手中的酒瓶,向后方撤去。
后期胡奇才在回忆这件事时,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悦,反而对李福泽那种临危不惧、成竹在胸的淡定气度表示称赞。
1955年授衔仪式上,李福泽被授予少将军衔。而李福泽与“酒”的缘分远远没有结束。
“李福泽喝倒外国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李福泽响应国家“一化三改”,把李家的大部分产业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1958年,中国解放军导弹训练基地在西北建立,李福泽从广州被调到基地任副司令员。老领导林彪来视察时,看到出现在此的李福泽十分疑惑。
林彪问道:“你不是在广州吗,怎么到这来了?”
李福泽向他解释完军区的调令后,林彪恍然大悟地说道:
“你是上过学的大学生,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有文化,把祖国的导弹事业交给你,我看行。”
在李福泽看来,虽然自己有念大学的经历,但专业和导弹事业完全不相关。因此,从一开始他就抱着“小学生”的心态学习,
当时,苏联专家要求,下课后,中国学员不能将笔记带出课堂,而要锁在专门的柜子里,钥匙必须放在苏联专家手中。
为了多记忆一点知识,李福泽等中国学员课下会交流课上的内容,每个人专职记录一个章节,再由专门的学员进行整合,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学员对导弹发射工作开始有了完整的轮廓。
在得知苏联专家爱好喝酒之后,李福泽觉得找到了“偷学”的突破口。虽然李家把大部分股份和房屋都捐了,但仍旧有不少存款。
李福泽经常自费请苏联专家吃饭,喝到酒酣时,李福泽往往诱导着苏联专家说出保留的导弹知识。
为了降低苏联专家的戒心,李福泽常常在饭局开始前,对苏联专家进行从头到尾的夸奖,被“戴高帽”之后的苏联专家晕头转向,正好落在李福泽的“圈套里”。
李福泽喝酒时,经常带着年轻的学员,他经常告诫他们:“你们少喝,一定要保持清醒,等到苏联专家说话时,你们要用脑子记录下来”。
在频繁的请客中,李福泽屯的“茅台”都喝完了。由于他们的任务是保密性质的,不允许家属寄东西,于是李福泽只能请外国专家喝“二锅头”。
虽然喝的酒降级了,但苏联专家仍旧十分捧场。只要是李福泽将军组织的饭局,他们都会去。
李福泽担心“二锅头”也喝完了,于是,把留给自己的“二锅头”全部换成了燃料酒精掺水的劣质“假酒”。
得知此事后的同行人员,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您可是新中国的将军,怎么能委屈自己喝‘有害’的假酒呢?”
但李福泽对此却并不在乎,他淡然地说:“我少喝一点,苏联专家能多喝一点,我们的导弹事业就能更进一步,何况沙漠中,能喝到‘假酒’我已经很满足了。”
同行人员知道,李福泽在安慰他们。李福泽回到北京之后,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在医生看来,李福泽将军的肝硬化和当时的‘假酒’有很大关系。
在大漠工作的十六年,特殊时期的风也刮到了科研队伍中,导弹的研制工作一度减缓。
为了保证项目免受“风气”的影响,李福泽在基地党委会上说道:“我们只负责卫星,只要是不利于我们头号任务的指示,统统不往下传达。”
之后的一次党委会时,李福泽看到一名高级领导的女儿坐在会议室,而她的研究方向与导弹工作丝毫不相关,李福泽的脸顷刻之间拉了下来。
他用手锤着桌子,大声说:“请无关人员离场,不是党委委员的请出去,否则会议别开了!”
江青听到这件事后,阴阳怪气地说道:“李福泽就是西北的霸主,是人人不敢惹的‘西霸天’”。
针对别有用心之人的指责,李福泽总是笑着说:“山高皇帝远嘛,咱们是做实事的,怕他们干什么?”
在西北工作期间,李福泽将军参与了中国第一枚近程、中程、核、远程导弹的成功发射,也见证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升空。
结语
1996年,李福泽将军去世。按照李福泽将军的遗嘱要求,他的骨灰一般洒在了四纵战友们长眠的塔山,一半洒在了奋斗16年的酒泉发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