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了南京城,将红军插在总统府上,宣布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辉煌的,值得记忆的历史时刻,但在20多年前,我军的实力还十分微弱,这一路走来真是不容易,为民族解放大业献出生命的英雄也是千千万。
不过在这艰险的革命路途中,也有不少人因为缺乏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而被淘汰,十分可惜,就曾有一人,当过红军高级将领,职务可以与主席、朱老总相提并论,甚至有四位部下多年后都成为了开国元帅,有如此地位,发展下去定当有不错的成就,可惜他没有坚持下去,人生结局也令人叹息,此人就是杨岳彬。
参加秋收起义
1908年,杨岳彬生于湖南华容。国共合作后,农民运动在他的家乡兴起。当时还不到18岁的杨岳彬积极参加农运工作,因表现出色得到上级的赏识,后来还当选为华容县委常委,另外还担任县总工会主席。
1927年,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湖南各地掀起反革命高潮,华容的革命活动也遭到镇压。幸存下来的杨岳彬跟随蔡协民、何长工一起辗转多地,来到武汉寻找党组织。
这时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正在筹建警卫团,党组织就把他调到警卫团担任连指导员。不多时,我党在南昌领导了起义,消息传来,卢德铭与团部几位领导者商议后,决定响应起义,利用张发奎的调令,带着队伍赶往南昌支援起义。
没想到还没抵达南昌,就获知起义军早已南下,只能暂时进驻修水县。后奉命参加了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军不到5000人,远不及南昌起义的兵员,进攻长沙更是杯水车薪,所以三路进军皆以失败告终,最后经过战损,叛离、非战斗伤亡,三湾改编之后,只剩下几百人。虽然人员不多,却都是经过战火锤炼的革命星星之火,也都是革命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这其中就有杨岳彬。
成为红军高级将领
上了井冈山后,杨岳彬作为主席的嫡系将领,也受到了重用,当过红四军的营党代表,前敌委宣传科科长。而就在这时,他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
据曾在红31团当营长的员一民回忆,有一次他去找杨科长要一面红旗,红旗倒是给了,但是随口嘟囔了一句:“要红旗作甚,还不知能不能打下去呢”
员一民一听吗,直接质问:“你为什么说红旗不能打下去呢?”
杨科长也觉得此话有问题,就辩解:“我的意思不是不能打下去,而是到底能打多久”。
其实当时革命大环境非常不好,很多官兵也对革命前景希望渺茫,只不过被杨科长公开说了出来。不久主席知道后,决定这不是个小问题,就开始在全军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战士们的革命信心,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虽然杨岳彬的这句话不太好,但是平日表现也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古田会议上,作为候补委员的他可是主席的忠实追随者和支持者。
1930年,红4、6、12军组成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时,杨岳彬就是政治部主任,总司令是朱老总,政委是主席,参谋长是朱云卿。朱云卿一年后在医院养病时被敌人刺杀,另两位就不用细说了,可以看出杨岳彬在我军中的特殊地位。
两个月后,红一军团与会师的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方面军的四个重要职务依然由这四个人担任,副总司令是彭老总,副总政委是滕代远。此时红一军团政委是陈毅,红四军的军长是林帅,政委是罗帅,红三军团长则是彭总,如此看来,杨岳彬手下出了四位元帅。
能在军中担任如此高级职务,如此发展下去,建国后对比其他几位元勋的话,杨岳彬应该也是成就辉煌的,但为何他走了一条不归路呢。
错误的选择
此后数年,红军经历五次反“围剿”战斗,虽然先后粉碎四次,但因为各种原因,第五次进行了一年仍没有成功击溃敌军,苏区形势岌岌可危。当时苏区也因长期经济封锁,各种物资奇缺,在一次战斗中,杨岳彬也负了重伤。
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央红军却开始了长征,按照杨岳彬这个情况,他只能留下来养伤,此时的他并不理解党组织的困境,却有些遭人抛弃的感觉,这比身体上的伤痛都难受。
主力一走,苏区留守部队的处境更困难,面对强大的敌军,他们只能向山区转移。在荆棘丛里一待就是一个月,吃喝都供不上,就不要说伤口的养护。忍饥挨饿、伤口的感染,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经过一番内心中的搏斗,最后做出一个错的决定。他趁别人不注意,偷偷下山,很快就被围山的国军逮捕。
他听说这次国军总指挥竟是余汉谋,两人也是老相识,就说明自己的身份,与余汉谋见面后,随即听从对方的劝说投靠了国军。
为了积极表现,他主动要求担任《闽西日报》的社长,这些年来培养的政工能力没有白费,他卖力地进行反共宣传,由一位共产主义的追随者,蜕变为我党的败类。
虽然他干得挺起劲,但老蒋对他这种两面三刀,没有忠心的人是不会信任的,但基于杨岳彬曾在红军的特殊地位,并有余汉谋的保举,还是任命他为河南桐柏县的县长。
人生结局
杨岳彬毕竟干过红一方面军的总政治部主任,能力还是杠杠的,治理一个县绰绰有余,几年之内桐柏县的各项发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百姓还是挺喜欢这位县长的。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更显得独树一帜。后来还被评选为全国模范县长。
1945年,抗战终于胜利后,杨岳彬也想回家乡看一看。衣锦还乡的他受到家乡乡绅的热烈欢迎,有一位当地大户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杨岳彬带着新婚妻子返回桐柏,此时小媳妇刘东秀才知道丈夫早就婚配,她可不甘当小,处处与夫人顶撞相争。时间长了大夫人心有怨言。换做其他人不是隐忍,就是利用家规惩治二夫人。
但杨岳彬的妻子可不是一般人,那也是在红军中拿过枪杀过人的,一气之下,竟趁着丈夫外出公干,一枪崩了二夫人。这可闯下大祸。
刘家虽说只是县里的乡绅,但三个儿子可不了得,全都毕业于黄埔,如今全是国军军官,甚至一位还是第十一兵团的中将副总司令。忽闻妹妹噩耗,三兄弟一商量,直接告到陈诚那里,由他将状纸递给老蒋。
一边是自己的学生,一边是还算有些成绩的红军叛将,此时两军一触即发,谁轻谁重不用解释了。为了给爱将消气,老蒋直接下令去河南抓人。
好在杨岳彬这些人也认识了不少人,提前有人通知他让他离去,但杨岳彬倒也有些血性,将夫人送走后,自己在家等抓他的人,后来在老蒋命令下被枪决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