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荆州怎么就是东吴打下来的?历史上为何鄙视白衣渡江
迪丽瓦拉
2025-07-09 03:32:50
0

荆州怎么就是东吴打下来的?历史上为何鄙视白衣渡江

赤壁后,孙权打南郡,刘备打荆南。后来孙权发现自己直面曹操兵锋,而且周瑜死后二分天下战略破产。这才让出半个南郡给刘备,让他挡着曹操。后面刘备入蜀后,也因为害怕曹操的锋芒,跟孙权以湘水为界,孙权得2个郡。一进一出孙权还多拿1个半郡。

背袭就是背袭,而且还在结盟时,趁着盟友北上打击敌人的时候,最后还搞臭了商人。结果是吕蒙的行为,连家乡人都不认可。按照有些人的理解,不管什么手段,战争一来举手投降,不耗兵卒不袭扰百姓,这样才对?

历史上鄙视白衣渡江不是说因为他抄了关羽的后路不可以,而是违反了当时的战争伦理,假冒商船,造成以后开战的时候老百姓都没法生活了。逻辑上就相当于以色列打哈马斯,没人能说什么。可是他们一开战就把战地记者都杀光了,导致国际上没人监视战场情况,后续出现种族灭绝就变成无法证实的必然了。这就是打破战争伦理的例子。

其实以前战争时候因为商人对各个势力都有好处,所以默认都不伤害和防范商人,但为了防止误判,所以要求商人着白衣。吕蒙这个做法就像现在战争你伪装成医疗兵举着红十字旗突袭对方医院一样,开了这个头,以后全世界战争看到红十字都优先炸弹招呼,很多不该死的士兵都因为得不到抢救而死掉

并且白衣是百姓的意思,较大的民船就是商船,扯到古代商人的地位,不知道你的逻辑是个啥。战争时期杀百姓,屠城,一向是野蛮的象征,是要上史书的。三国时期也就是董卓一流的流寇会这么做。你倒是说说,魏蜀吴三国打了一百年,有哪个正规军屠城的?

吴蜀当时是盟友,民船正常往来,难道都按照战争时期断绝联系?不是对战争伦理的破坏?你偷袭可以,冒充民船偷袭,如果不被挂上耻辱柱,以后正常的百姓往来也没法进行了,跟双方已经打起来了围城是一个逻辑吗?

把伦理的底线拉低,破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期待,所以被人鄙视,有什么可奇怪的,有什么可洗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后代的无耻之徒当然会继续突破吕蒙打破的道德底线,甚至于更低。但是吕蒙因其首当其冲,为大家所鄙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后代变本加厉突破底线的人,会被继续挂在耻辱柱上

为挂在耻辱柱上的人洗白,现在就是出了那么一堆跳梁小丑。除了搞乱人们的逻辑,实现自己瞒天过海的不可告人之事,我实在想不出他们的意图会是什么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夜空,日本铁蹄悍然踏破国门。然而,整整十年间,中国...
原创 朱... 朱元璋与刘日新:命运交织的背后 朱元璋,那个出身贫寒、几度命悬一线的男子,曾是街头乞丐,亦曾是僧侣...
原创 汉... 汉代官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和培养官吏的忠君、孝亲、廉洁、奉公、宽仁、勤政等德行,督促各级官...
原创 日...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讨论和分享,还能带来更多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博... 我党在历史的漫长征程中,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阶段往往被以关键领导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
原创 大...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两个伟大的帝国如同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在不同的天地间闪耀着各自的光辉——东方的大...
原创 晚...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 新中国尚未...
顺治有八个儿子,为什么却让一个... 无论顺治帝立的是哪个儿子,也都只能是庶子。而这么些庶子中,他最终选择了三子玄烨,最主要是听了一个外国...
原创 武... 在那个男子主宰一切的大唐盛世中,武则天,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其非凡的智慧与深厚的手腕,...
原创 新... 1937年12月25日,对于新四军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新四军的军部在湖北汉口正式...
原创 清... 清代的官制中,存在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即使官员的品级相同,因京官与地方官、所在衙门、爵位、兼衔等差异...
原创 白...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恳请您先点击“关注”,不仅能让您更便捷地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为您带来不同的参与感...
原创 清... 经常观看古装剧的观众们,对清朝题材的历史剧一定十分熟悉。在众多中国各朝代的历史剧中,清朝剧占据了极其...
原创 河... 尘封数百年,河北广平意外揭露明代圣旨,重现赵继鼎家族的辉煌与奥秘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某些秘密因为...
原创 河... 时代孕育英雄,时代锻造英雄。中华民族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一股炽热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在上个世纪抗日战争的烽...
原创 萧... 文︱陆弃 1973年,萧克将军在一次整风大会上作了检讨,提到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那么,究竟...
原创 红... 当然,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 “我坚决反对下山投...
原创 淮... 前言:公元1354年夏季,正值蒙元至正十四年,一位名叫朱元璋的年轻镇抚正静静地坐在濠州城中,心情低落...
原创 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飘着细雪。崇祯帝朱由检踉跄登上煤山,望着紫禁城内火光冲天,...
原创 “... 在回顾日本的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土地制度的变革一直与政治权力息息相关,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