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华大学考试出一上联“孙行者”,很多人都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迪丽瓦拉
2025-07-09 09:03:32
0

1932年,中国正值中华民国统治,日本侵略和西方列强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

在如此动荡的时期,清华大学秉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向全国招收有学识、有抱负的学子。

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有识之士,帮助国家度过难关,走出一条属于中华人民自己的道路。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刘文典先生,负责这一次的招考事项。

刘文典先生决定除了传统的那些考题,还想要筛选出更有灵性,能够传承国学的人才。

他找到自己十分敬佩的好友,担任此次考试的出题人,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出生在江西省修水县。

书香世家,家中提倡新政,从小就熟读国学典籍同时涉猎数学、英语、音乐、绘画等等。

1902年随兄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开始在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地学习,并且学习了中亚古文字、蒙古语、梵文、巴利文等等十几种语言。

他不仅国学知识雄厚,又有着大量的西方留学经验,放到当今社会也是难得的精英人才,更何况在那个遍地都是文盲的时代。

梁启超曾经对曹祥云校长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加入清华大学以后,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

什么样的题目,难倒了绝大多数的考生?

陈寅恪在了解到刘文典先生的要求后,出了这样一道题,国学传统的对对子。

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同学们对出下联。

对对子,除了基本的字数相同以外,讲究的是平仄合律,声调和谐。不仅如此还需要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我们现在留存下来的千古绝句,都是严格符合这样的标准的。

影视剧里我们经常看见有书生对对子,成功对上的往往会引起一阵叫好。对对子不仅需要有着丰富的国学文化储存,还需要灵活的头脑,光是死读书是不行的。

面对陈寅恪出的这一道题,考生们大多数都交了白卷,剩下的也是乱填一气。

面对这种情况,陈寅恪和刘文典先生,虽然心里之前有过思想准备,但还是为这么低的答对率而伤心。

就在陈寅恪和刘文典先生,在为民族文化的衰落而痛心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让人惊艳的卷子,考生周祖谟的卷子。

周祖谟达的是:“胡适之”。

这个答案一出,陈寅恪大赞其绝妙认定此子才华横溢。

更是和刘文典说,周祖谟要是来清华上学,可以随便他选择学院。

孙行者,按照按对联格:上联第一个字“孙”,是可以作为姓氏来看也可以作为动物来看。

“胡”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姓氏也可以看作动物,很是相配。

上联第二字是“行”,是平声者所以是平起格。

对对子讲究平仄合韵,即要仄声才能与上联平仄对立。“适”字为是仄声与上联的“行”平声,正好平仄对立。

从词性上来看,“行”和“适”均为动词。

“者”和“之”都是虚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符合对对子的要求。

如果仅是如此,还有别的下联也很符合,为什么陈寅恪却称赞“胡适之”最好呢?

除了当时的考生,的确对出来的很少,而且没有比“胡适之”这个答案精彩以外,还有着别的原因。

除去从平仄、词性来对以外,还要看对联的隐喻。

孙行者有神通72变,是大闹天宫的人物。

胡适之,北大教授,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都有着打破陈规的思想。

胡适崇尚民主、法制、自由、在当时的环境来说,也可以看作是“孙猴子”了。

一场考试将原本籍籍无名的周祖谟,推上了风口浪尖。

和陈寅恪和刘文典的赏识相反,当时的大众舆论对他和清华并不友好。

对不上对子,大众不觉得是自己学问不够,反而认为对对子是封建愚昧。清华作为高等学府不应该出这种腐朽陈旧的题目。

同时攻歼周祖谟的学问华而不实,不符合当时的自由风气,注定难成大器。最后还是陈寅恪登报解释了出题的原因,才使得这场风波平息。

周祖谟虽然很喜欢陈寅恪和刘文典两位老师,但是由于家中贫寒,最后选择了学费相对于比较便宜的北京大学。

虽然周祖谟没有进入清华,但是他也没有辜负陈寅恪的赏识。

在北京大学学习的他,很快的展露自己的才华,跟随名师罗常培学习音韵学。

毕业后更是在工作中发光发热,编辑过《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

在1955年,更是受高等教育部委托起草了《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汉语词汇讲话》。

出任《汉语大辞典》学术顾问,流传下来20多部学术成果。

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评价周祖谟的作品:“以识器为先,以人品、学养领字。作品蕴藉风流,韵味醇深。不同于流俗的那种匠气。”

就是有着许许多多像陈寅恪、刘文典、周祖谟这样的前辈。

坚持要保留中华传统文化,不被外来西方文化所侵蚀。才没有让咱们中华人民骨子里的底蕴丢失。

他们完善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知识,补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各种典籍。

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才能让这些历史的瑰宝,在一次次的劫难中得以留存。

希望当今的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能保持本心,不要崇洋媚外。不要忘记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值得我们守护。

牢记本心,爱国、爱党,为国家创造自己的价值,守护我们的历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败... 请您在阅读本文前,先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能帮助您方便参与讨论与分享,也能带来更独特的参与感。衷心...
原创 6... 1963年9月,中国大陆的一个访日代表团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代表团成员之一,周鸿庆,作为办事员...
原创 国... 1938年3月初,八路军115师获得了情报,日军的辎重车队将携带大量物资通过大宁县。这一消息让115...
原创 陈... 1949年5月,解放军展开了对上海的总攻。27军军长聂凤智此时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陈毅多次打来电话...
原创 张... 张飞,无论是在历史记载中,还是在《三国演义》里,都是以勇猛无敌的形象示人。尽管他仅带着20骑兵,却大...
原创 蒋... 当然,我会根据您的要求改写这篇文章,调整文字,但保持原文的核心意思和语气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原创 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宋时轮将军年事渐高,身体逐渐衰弱,他的儿女们纷纷劝说他戒酒。然而,宋时轮并未能...
李秀成供词为何到1962年才敢... 历史的真相,有很多时候跟史书记载的不一样,甚至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李秀成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史...
原创 福...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皇室人物——福全。他是顺治皇帝的次子,康熙皇帝的二哥。按照当时的...
三国乱世里,他是当之无愧的绝顶... 建安年间的许昌城,暮色笼罩着丞相府的飞檐。贾诩独坐书房,手中的竹简泛着陈旧的光泽,案头的茶盏早已凉透...
家族传承的记忆:一枚中华民国河... 在江苏南通的温婉水乡,周先生,一位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老周”的平凡人,手中紧握着一枚不同寻常的传家宝...
“纸上历史”变身“触手可及文明... 央视网消息: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提高...
原创 东... 改写后的文章: 曾经弥漫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战争硝烟早已烟消云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战士们中,部分已化作...
原创 晚...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几乎是与我们时代最近的一个朝代。因此,时至今日,许多影视作品都...
原创 赵... 《——·前言·——》 赵云,蜀汉的著名将领,一生驰骋沙场,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原创 二... 1945年夏季,日本政府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全民战斗”动员令,誓言调动全国每一位公民的力量,无论年...
原创 王... 好的,我将根据你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有的语义,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使内容更加生动。以下是改写...
原创 狼... 引言 “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同志们!乡亲们!永别啦!” 1941年9月26日,狼...
原创 日... 这段文章我帮你改写了一遍,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述,整体字数也变化不大: --- ...
重庆修复绝技斩获全国优秀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科技+匠心“唤醒”千年文物,重庆修复绝技斩获全国优秀 让沉睡的石刻重绽雄浑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