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朱元璋宴请功臣,大家猜酒划拳,喝得东倒西歪。刘伯温却眉头紧锁,一不小心碰倒了酒杯,看到底部有四个字,心内一惊,第二天就辞官,回青田老家养老去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击败各路农民起义军、控制江南全境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但洪武元年,明朝只是控制了江南地区,元廷和明玉珍的大夏国,还分别控制着北方和西南地区,所以战事还在继续,诸多将领还没下战场。
随后,朱元璋发布了北伐和西讨的命令,驱逐北元派徐达做大将军,西讨大夏国派汤和作征西将军。到了洪武四年,北元被赶到漠北,大夏国也投降灭亡了。此时天下一统,按理说朱元璋应该高兴。但朱元璋看着一个个手握兵权,威震一方的将领们,很是担忧。
自从朱元璋做大帅起,就不再统领士卒,率军出战了,毕竟刀枪无眼,朱元璋不能以身犯险。朱元璋从将兵,变成了将将,以前他和士卒打成一片,是士兵的领袖,指哪打哪,但如今他是皇帝,昔日的部属成为各级将领,手握兵权,成了昔日的他。
之前迫于战事,朱元璋权力下放,但如此一来,朱元璋也就有了风险,万一将领和士卒一商量,来个黄袍加身,那朱元璋就惨了,想回皇觉寺做和尚都难了。
所以,天下一统后,朱元璋就有意收回兵权,但又不好直说,毕竟大家是刀头舔血,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用命换来了今日手握兵权,为将为侯的威风。如今,没了战事,就要卸磨杀驴,面子上总有些难为情。
所以,朱元璋就效仿宋太祖赵匡胤,摆了个功臣宴。宴席大开,功臣们喜笑颜开,纷纷举杯庆祝,感叹皇帝够意思,没忘记自己的功劳,大家高兴地猜酒划拳,喝得东倒西歪。然而,一直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刘伯温,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刘伯温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而且他熟读历史,博古通今,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此时,天下一统,按照朱元璋爱猜忌的性格,他应该很忌惮诸多功臣,不应该搞共陈宴,助长功臣们的优越感,让他们更加骄横。
同时,刘伯温刚一入座,就发现了一个小细节的变动。之前皇帝宴请群臣,都用金杯,今天却换成了瓷杯。在古代,皇帝宴请臣子,是很有讲究的,用什么杯子,吃什么菜,吃几个菜,喝什么酒,臣子的座位顺序,都是有一套规矩在哪里,一点乱不得。
显然,今日金杯换成瓷杯,是有用意的,但朱元璋是什么用意呢?刘伯温看着得意忘形的诸将,再看看朱元璋笑里藏刀式的笑容,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他左思右想,一直没有悟透。正当大家喝到兴头上,你推我就的,刘伯温一不小心,弄倒了酒杯,发现酒杯底部有四个字,他定眼一看,见底部写着“建隆官制”。
刘伯温一下子明白了,因为“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当初赵匡胤领兵在外,深得部将之心,恰逢小皇帝登基,部将都说小皇帝年幼无知,不如让推赵匡胤为帝,如此一来,大家也有拥戴之功,可加官进爵。于是,部将们来了个黄袍加身,小皇帝被迫禅位,赵匡胤被推为新帝,即宋太祖。
但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很担心拥戴自己的功臣们,也被他们的下属来个“黄袍加身”,起兵篡夺他的皇位,所以他就摆下酒宴,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最终,将领们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去了。
刘伯温明白,朱元璋换酒杯,就是为了提醒功臣,各自上交兵权,回家养老。就如当初勾践灭吴后,文仲不听从范蠡功成身退的劝告,后为勾践所不容,最后被勾践赐死,就是前车之鉴。而刘伯温熟读历史,深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道理,第二天,刘伯温就以年老为由,辞官回青田老家养老去了。
但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没几个爱读书的,他们即便看到“建隆官制”,也不明白啥意思。结果,酒宴过后,诸将继续恃强凌弱,骄横跋扈,杀人抢掠,最终走向被屠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