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九年(1804年),85岁的刘墉奉命从京城前往江苏,为年逾九旬的继母颜太夫人祝寿。由于此次祝寿有皇帝亲自参与,朝廷上下均对这场活动格外关注,许多同僚与门生纷纷前来致贺。然而,刘墉一再拒绝接受贺礼、礼金等,大家便开始在祝寿的对联上下功夫。
浙江巡抚阮元为颜太夫人亲笔撰写了一副寿联:
“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
而协办大学士朱硅则请人代作了一副寿联:
“夫作宰相,子作宰相,伫见文孙咸宰相,古今一品太夫人,能有几个?天许长生,帝许长生,更闻多士祝长生,富贵百年曰寿考,请增十龄。”
这些寿联不仅是对颜太夫人祝寿,更是对刘墉这一仕宦家族的尊崇与赞美,尤其提到了家族中的宰相前宰相,彰显了刘墉及其家族在大清朝的显赫地位。
那么,刘墉所出身的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呢?刘墉是大家口中的“宰相刘罗锅”,他是乾嘉两朝的重要人物,且因《刘公案》而声名远扬。然而,他并非家族中的唯一名人。
刘墉出身山东诸城的刘氏家族,这个家族在清朝时期享有极高的声誉。自顺治朝至道光朝的两百年间,诸城刘氏出了39位举人、11位进士以及8位三品以上高官。特别是刘墉、刘棨、刘统勋和刘鐶等人,使得刘氏家族声名显赫,甚至有了“一门三公,父子同宰”的美誉。
在清朝,科举是汉族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一系列科举出身的家族,也成为了满清王朝稳定政权的重要支柱。像诸城刘氏这样的科举家族,往往在帝国的权力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政治的核心力量。
诸城刘氏家族的兴起,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密切相关。刘必显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他的家训成为后代的行为准则:“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耕读创业,忠孝祖传。”这些简单而高尚的家训,深刻影响了家族每一代人的思想与行动。
追溯刘氏家族的历史,最早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明朝天顺年间的一场大火。刘氏始祖刘思源原本居住在江南的徐州砀山,后因战乱和天灾迁至山东日照喜雀窝,然而不久又因火灾而迁至草涧庄。为了生计,刘思源让儿子们各自谋生,其中刘福一支最后定居在诸城的逄哥庄(今高密)。
诸城自古便是文化与农业双丰的地方。根据《乾隆诸城县志》记载,诸城地处青徐交界,拥有平坦的土地与绵延的山丘,潍河穿流而过。这里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使其成为理想的农耕之地。
自刘福迁入诸城后,他开始从事农业劳作,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农耕并不足以让家族进一步壮大。诸城不仅仅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更是一座文化之都。自古以来,诸城便是儒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北宋的苏辙曾赞扬这里“十万人家尽读书”。春秋时期,诸城便有文人公冶长,他不仅是孔子的高徒,也是儒学思想的传播者。
到了明清时期,诸城已经成为了文化繁荣之地,清初的“青齐海岱”更是突显了这里的文教盛况。而刘氏家族也顺势走上了科举之路,从明末刘思智考中诸生,到刘棨、刘统勋等人成为显赫一时的仕官人物,诸城刘氏一门终于迈向了更广阔的政坛。
刘必显,作为家族的奠基人之一,他从明末屡试不中,直到顺治年间终于金榜题名。之后,刘必显历任多职,最终成为诸城刘氏第一个通过科举入仕的高官。他的成就,不仅开创了刘氏家族的仕途,还为家族树立了清廉治家的优良传统。
随着家族逐渐声名显赫,刘必显的后代,如刘果与刘棨,均凭借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刘棨的领导下,宁羌州的百姓得到极大的帮助,他积极发展山蚕养殖,解决了当地的饥荒问题,并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棨的儿子刘统勋继承了父亲的政治理念,并且在乾隆时期大放异彩。刘统勋成为了乾隆帝的心腹,参与了大清律的修订,且在治水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廉洁与勤政,使他赢得了皇帝的赏识与百姓的爱戴。
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政治生涯也为刘墉的未来铺平了道路。作为乾隆的得力助手,刘统勋因刚正不阿、直言上谏,最终获得了“文正”谥号,他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刘墉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虽然身处仕途风云的环境中,但他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品格和为民务实的态度。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这让他在乾隆年间的政治风云中脱颖而出。
作为江苏学政,刘墉的治理成绩十分显著,乾隆曾亲自为他题诗称赞其治学有成。民间也将他比作“包孝肃”,认为他公正廉明、明察秋毫。即便在和珅权倾朝野之际,刘墉依然保持自我,表明了他高洁的品行与风骨。
最终,刘墉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刘氏家族留下了永世的荣光。然而,在嘉庆九年,年迈的刘墉因身体原因离世,嘉庆帝亲自下旨追赠他太子太保,并为他在《清爱堂石刻》上摩刻书法,以表彰其一生的贡献。
刘墉的去世标志着诸城刘氏家族的一个重要时代的结束。尽管家族在科举上逐渐衰退,但刘墉和他的一生仍旧成为了后世的楷模,象征着清廉、勇敢与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