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宗南为啥与戴笠交好?与叶霞翟无关,而是戴笠帮他摆平两件大事
迪丽瓦拉
2025-07-11 17:32:55
0

在蒋营中,胡宗南和戴笠的交好众所周知。他们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猜测和传闻,关于他们为何会成为好朋友,众说纷纭。

有人曾提出一种说法,认为戴笠之所以主动示好于胡宗南,并不仅仅是为了修复彼此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军中安插自己的眼线,以更好地掌握情报。

胡宗南作为一位拥有庞大军队的领导者,自然成为军统密切关注的对象。军统需要获取他的支持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情报搜集和掌握敌情的任务。

因此,戴笠才频繁向胡宗南示好,以期获得他的支持。通过与胡宗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戴笠能够在胡宗南的部队中安插自己的眼线,更加顺利地获取情报和信息。

然而,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推测,其中的真实情况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无论如何,戴笠和胡宗南的合作确实为双方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不仅修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还为军事行动和情报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还有人说,胡宗南之所以与戴笠交好,是因为戴笠所处的职位。胡宗南虽然地位显赫,但却是“外官”,受制于蒋家的权势。而戴笠虽然官职不高,却是“内官”,身居蒋家核心,并掌握着军统的重要机密。他时刻关注着蒋家的动向和政局变化。一旦出现对胡宗南不利的情况,戴笠可以迅速传递情报给胡宗南,让他有时间做出应对和准备。

然而,他们之间的交好并非简单的互相利用,而是建立在彼此需求的基础上。胡宗南需要军统的情报支持和戴笠的眼线,以保持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权威。而戴笠则需要胡宗南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以巩固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胡宗南和戴笠之间的交好,有一个传闻让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胡宗南之所以与戴笠结成同盟,是因为戴笠将他曾经的女人叶霞翟送给了胡宗南。

胡宗南是一个武将,但他内心深处对于蒋家夫人那种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洋人气质的女性非常向往。他明白,要在政治舞台上立足并追求更大的发展,仅仅凭借军权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个在政界娴熟应对、擅长交际的夫人作为自己的后盾。在胡宗南看来,叶霞翟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而戴笠恰好满足了他的需求,将叶霞翟赠送给了胡宗南,并帮助她留学洋人的国度,这使得胡宗南对戴笠感激不已,两人的交好日益加深。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能完全解释他们之间的交好仍然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叶霞翟只是交好关系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关键在于戴笠能够帮助胡宗南。

事实上,在胡宗南崛起的历程中,戴笠两次给予了他重要的帮助。如果没有戴笠的协助,胡宗南很可能无法达到后来成为“西北王”的地位。这些历史事件让胡宗南深感戴笠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倾向于与戴笠结盟。

抗战爆发后,胡宗南带领部队参加了淞沪会战。尽管没有取得胜利,但他们全力以赴,为国家的抗战努力。

淞沪会战结束后,胡宗南因表现出色,被晋升为第十七军团总司令,驻扎在长江北岸的浦口和滁州一带,负责接应从南京撤退而来的溃兵。

这个任命被视为蒋介石对胡宗南的特别偏爱。其他与胡宗南一同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的将领,如宋希濂、桂永清、孙元良等,并未得到同等待遇,他们率领部队在南京城内苦苦坚守。

南京保卫战结束后,胡宗南率领部队撤至安徽。当时,安徽地区归属于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蒋介石将胡宗南派往安徽的决定,也带有将第十七军团纳入第五战区的意图。

然而,胡宗南却对李宗仁毫不买账,他不仅没有去拜会这位上级,反而率领部队北上河南,远离第五战区的作战范围。

胡宗南的行为激怒了李宗仁,让他暴怒不已。然而,对于这位被誉为“天子门生”的胡宗南,李宗仁又能做些什么呢?他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事实。

胡宗南的决断与他个人的野心和意图息息相关,他并不想被束缚于某个战区的指挥范围,他有着更大的抱负和战略眼光。

面对李宗仁的哭诉,蒋介石表面上对胡宗南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但内心却暗自欣赏。他认为胡宗南的傲气和忠诚是值得提倡的品质。

于是,在1938年1月,胡宗南所部被调往关中地区,这个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向东,可以与日军隔着黄河对峙;向西南,可以作为阻止日军进入四川的屏障。

当然,除了这些明确的战略目标外,还有一个无法公开提及的隐藏作用,那就是向北,可以阻止八路军向南扩张。

有了这个地盘,胡宗南就开始了他的运筹帷幄。他意识到需要扩充自己的兵力,这是在西北创业、称霸西北的关键一步。

由于胡宗南所辖的第一军在淞沪战场上遭受了惨重损失,虽然旅级以上军官大体上都幸存,但团、营级以下的军官损失过半。至于连级以下的军官,几乎全军覆没在淞沪战场上。

尽管军官缺乏,但幸运的是士兵并不缺乏。自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胡宗南接收了大量的溃兵,并将税警总团和上海保安总队的一部分纳入麾下。来到西安后,胡宗南从第一军抽调了一些可靠的干部,组建了第90军和两个新编师。通过这样的调整,胡宗南终于摆脱了一个军团只有一个军的尴尬局面。

虽然胡宗南已经组建了第90军,但他清楚军官的不足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尽管他从第一军中抽调了一些骨干成立了第90军,但这两个军团的编制远远不能满足胡宗南成为“西北王”的野心。

胡宗南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他急需大量的军官来扩大部队规模。仅仅依靠黄埔军校近几期的毕业生显然是杯水车薪。抗战爆发后,许多黄埔军校学员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导致各部队普遍面临着军官匮乏的困境。

尽管蒋介石对胡宗南有着特殊的青睐,但他也不能过于偏袒胡宗南,因为这可能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和怀疑。在军中,公平公正的待遇对于维护军队内部稳定和士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蒋介石过于偏袒胡宗南,那将使其他将领对他产生怀疑和不满,进而破坏整个军队的团结和效力。

胡宗南深知这一点,他不能指望完全依赖蒋介石提供的军官资源。因此,他需要探寻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是自行培养军官人才。

回想起在西安整军之前,胡宗南曾有过一次成功的经历。当时,他利用战争造成的军官损失的机会,将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到各个岗位上。虽然这导致了部队实力的削弱,但他对军队的控制力度却得到了加强。

胡宗南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解决军官匮乏问题的办法。他决定在西安成立一所黄埔军校的分校,用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尤其是他自己的心腹。这样,他就能够从自己手下培养出足够的军官,而不必完全依赖外部的资源。

胡宗南写了一份报告,向蒋介石提出在西安成立黄埔军校第7分校的请求。这个提议对于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蒋介石来说却充满了意外和疑虑。他开始思考胡宗南到底想要做什么,这个提议背后是否隐藏着胡宗南更大的野心?

自1928年起,蒋介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原有的各省讲武堂,将它们改名为黄埔军校的分校。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蒋介石当时还没有能力完全废除这些讲武堂,将对军校生的培养纳入国有范畴。

然而,在这个时候,胡宗南却突然提出在西安设立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这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打算效仿军阀们割据一方的做法。

作为曾经的军阀之一,蒋介石非常了解军阀们的发展路径。他深知“要想治军,必先治学”的道理,否则他也不会在当年争当黄埔军校校长时不遗余力。

然而,现在他得意的学生胡宗南竟然也要效仿他的做法,这让他不得不提高警惕。因此,蒋介石回复了一个含糊的答复:“暂缓议”。

胡宗南收到蒋介石的三个字的回复后,心里感到有些慌乱。以前,只要他有所要求,蒋介石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批准。但这次,他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拒绝,难道蒋介石已经洞察到了他的野心?

这个故事将继续发展,展示出更多的权谋和争斗。胡宗南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必须谨慎行事,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赢得蒋介石的信任和支持。

就在胡宗南心慌不已的时候,蒋介石下达了一纸调令,抽调胡宗南所部赶赴中原,参加兰封会战。

然而,包括宋希濂、桂永清等黄埔同学们都发现,胡宗南似乎变了。他不再像在淞沪会战中那样充满热情地率领部队英勇抗击日军,而更像在应付差事。

加入兰封会战后,胡宗南被赋予了攻打罗王寨的任务。然而,以一个军团的实力攻打仅有不到一个联队守卫的罗王寨,竟然三天未能攻克。

蒋介石对此感到愤怒,他严厉地批评了胡宗南。第十七军团是刚刚成立的军团,如果这场战斗打不好,会给人议论纷纷。

面对蒋介石的批评,胡宗南有所触动。

是的,他是黄埔军校中首位被提拔为军团总司令的人。他知道自己受到了很多嫉妒。如果他不展示真正的能力,不仅会被人诟病,就连蒋介石也会受到影响。这绝不是蒋介石希望看到的。

因此,胡宗南下定决心,率部猛攻罗王寨,在第二天就攻下了这座要塞。

随后,胡宗南趁胜追击,又率部攻占了曲兴集。

尽管兰封会战以失败告终,但胡宗南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值得称赞。蒋介石对此也感到满意。尤其是胡宗南能够在受到自己批评后,知耻而后勇,率部英勇作战,这显示了他的进取心和能力。

因此,二人的关系恢复如初,蒋介石也同意了胡宗南关于在西安成立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请求。

胡宗南知道,尽管蒋介石表面上原谅了他,二人的关系看起来恢复如初,但要在内心中重新建立起信任,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胡宗南做了一系列的准备。他知道蒋介石对第七分校非常关注,时不时派人来视察,于是他授意一位擅长绘画的学员画了一幅画。

这幅画中,蒋介石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面,后面跟随着第七分校的学员。而胡宗南则是为蒋介石牵马。

这幅画的寓意虽然简单明了,却很明显地表达了胡宗南对蒋介石的效忠态度。

蒋介石看完之后,心里感到非常满意。

然而,戴笠却认为胡宗南这个举动有些过头了,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在一些有心人的眼中,这幅画有着一种“大伪似真”的嫌疑。如果有人在蒋介石面前提出质疑,胡宗南将会陷入危险之中。

戴笠是个心机深沉的人,尽管他发现了胡宗南的“大伪似真”假象,却没有在蒋介石面前揭穿。相反,他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来弥补胡宗南的不足,以此示好胡宗南,进而达到与他交好的目的。

在蒋介石信任的浙江人中,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陈诚虽然为人正直,但对军统的行为并不赞成。每当他遇到军统成员,要么严厉责骂,要么动手打斗。戴笠虽然吃了亏,但也无法还嘴,毕竟陈诚的地位高且深受蒋介石的信任。

然而,这样的情况长期下去并不可行。因此,戴笠开始考虑在黄埔系内寻找一些军中伙伴,而深受蒋介石信任且地位高的胡宗南就进入了他的视野。

作为黄埔军校6期生,而且还是被蒋介石特批的黄埔生,戴笠在正式的黄埔学员面前一直自卑。当年,他自愿为蒋介石刺探情报时,甚至遭到了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的侍卫长王世和的殴打。这表明戴笠在黄埔学员中的地位很低。

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戴笠一直想加入胡宗南等黄埔生的小圈子,但屡次失败。因为在这个小圈子里,低于黄埔四期的人没有资格进入。

在胡宗南等人看来,黄埔一至四期的学员是与蒋介石一起经历艰难岁月的,而之后的黄埔学员都是来享受成果的。所以,戴笠计划借此机会向胡宗南示好,以便能够进入黄埔学员的圈子。

于是,在某一天,蒋介石和戴笠讨论起那幅画时,戴笠终于找到了说话的机会:

"胡长官虽然已是一位封疆大吏,但在校长面前仍然像个小兵一样,真是孩子再大,在父母面前还是个孩子。”

听到这番话,蒋介石心中欣喜不已,连连点头:

"我对待黄埔学员就像我母亲对待我一样,甚至溺爱不已。”

这下子好了,戴笠的话不仅解决了蒋介石与胡宗南之间的矛盾,还让他们之间增添了一份友情。

这成为了戴笠为胡宗南做的首要任务。

胡宗南不愿意在陈诚的部下工作,再次引起了蒋介石的猜忌,戴笠则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

胡宗南的第十七军团被调至第五战区,负责罗山到信阳一线的防务。

1938年9月,日军在富金山、沙窝和小界岭一线遭到了宋希濂的第71军和田镇南的第30军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为此,日军改变策略,试图绕过这条防线,从潢川、罗山和信阳一线打开一个缺口。

当时,驻守在罗山的是川军第124师。按照部署,胡宗南的部队应该在124师的侧翼设防。然而,胡宗南的部队迟迟未能到达。这意味着川军第124师在罗山一线孤军作战。

,胡宗南并非完全错在未向罗山一线派出部队。在当时的战术情况下,中国部队常采取一线配置,缺乏纵深阵地。一旦一线阵地被突破,就可能导致全线崩溃。胡宗南的决策是为了弥补这种战术的不足。

他在124师的背后设置了二线阵地,这本应是一个合理的安排。然而,问题在于当一线阵地的124师难以抵挡日军攻势时,胡宗南应该派兵支援,至少要派兵接应124师撤退。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胡宗南只是从后方眼睁睁地看着124师在前线苦苦作战。

这样的做法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并不罕见,陈诚在武汉会战后的总结中曾大力批评这种见死不救的行为。

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部队之间相互不信任,以及各自为战,保留实力。

作为高级指挥官的胡宗南自然也不能免俗。当124师溃败时,他才整顿部队准备出战。

幸运的是,胡宗南并没有畏缩不前,他的第一军实力雄厚,在与日军的交战中表现出色,不落下风。

然而,日军没有放弃,他们采取了另辟蹊径的战术,派出一支骑兵绕过胡宗南的正面防线,突然出现在信阳和武汉之间的柳林车站,切断了这一地区的交通线。

胡宗南心知肚明,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勇猛无畏。过去他是一名光脚汉,但现在身份已经不同,他成了一方诸侯。如果他的部队被消耗殆尽,他又如何能够继续担任军长、司令的职位呢?

因此,他决定不顾宋希濂部队仍在前线苦战的危险,也没有向李宗仁汇报,擅自率领部队撤离了信阳。

信阳一失,武汉的北门洞开,李宗仁只能下令全线撤退,壮烈的武汉会战就此落下帷幕。

然而,在战后,胡宗南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被提升为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如果不是因为白崇禧和一些杂牌军将领的反对,胡宗南甚至可能直接晋升为总司令。

胡宗南对于自己的晋升速度感到震惊,他觉得这一切好像不真实。

然而,宋希濂和陈诚对这一切都看得很清楚。

宋希濂认为,在抗战初期,黄埔学生在军中的晋升速度还是相对平衡的。然而,进入抗战中期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大量的黄埔学生获得高位,掌握兵权。蒋介石担心这些人将来对他不忠诚,因此将军权集中在他信任的几个浙江人手中,而胡宗南正是其中之一。

陈诚认为,胡宗南之所以在抗战中期得以崛起,一方面是依靠机遇,另一方面则是利用了地理优势。胡宗南的防区正好能够牵制陕北的八路军。而胡宗南本人又与蒋介石在对待延安问题上意见一致。

他们对胡宗南的晋升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这背后是政治的考量和利益的交织。胡宗南的晋升,既是他个人的机遇,也是他与时代背景、地缘政治的契合。

胡宗南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刻。1944年4月,日军在豫湘桂大战中获得了胜利,汤恩伯部陷入溃败之中。日军乘胜沿着陇海路向西推进,直指潼关。

此时,胡宗南已经拥有三个集团军和数十万的兵力。他决定率领部队迎战,于是在灵宝战役中击溃了日军,取得了名震一方的“灵宝大捷”。

胡宗南因此感到非常得意,他相信蒋介石一定会给予他更高的官职和封爵。

果然,在灵宝战役结束后不久,蒋介石调动胡宗南赴重庆,并任命他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位于陈诚之下。

然而,胡宗南并不满足。之前他已经担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那里的最高指挥官朱绍良对权力并不争强,所以在第八战区,胡宗南可以说是大权在握。

但在第一战区,他面对的是个性强硬、心胸狭窄,又擅于争权之人的陈诚。胡宗南知道与他交锋,必然吃不了好果子。

因此,胡宗南感到焦急,立即找来戴笠商量对策。

戴笠虽然在明面上不敢得罪陈诚,但私下里对他却充满了怨恨。看到胡宗南找自己求助,他也挺身而出,表示与“陈小鬼”这个人打交道不容软弱,胡宗南在军中坚持立场,其他的事情就交给他来处理。

得到了戴笠的支持,胡宗南召集所属各部的高级将领开会,宣布陈诚发出的命令,没有他的签字将一律不得执行。

同时,胡宗南上书蒋介石,请求辞去职务休养。

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立即发电训斥胡宗南。

然而,这时戴笠发表了讲话。他先批评胡宗南不理解蒋介石的苦心,但随后话锋一转,味道发生了变化。

戴笠的话刺中了蒋介石的要害。他指出黄埔嫡系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完全得益于蒋介石将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三人的权力平衡得当。

然而,如今中原战局大败,汤恩伯的部队受到重创,过去的三足鼎立局面已经失去了一条腿。如果再将胡宗南调到陈诚的麾下,那嫡系部队中将只剩下陈诚一人独霸天下了。

这番话正中蒋介石的心窍。他听完戴笠的话如梦初醒。是啊,自己一向擅长的分而治之、权力平衡之道,如今怎么会糊涂到这个地步呢?

如果将军权集中在陈诚手中,必然会引发长期的祸患。

因此,1944年11月,蒋介石重新调整了军中人事安排。陈诚不再担任战区职务,而被任命为“军政部长”,而胡宗南则晋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这是戴笠为胡宗南做的第二件大事。

从此,胡宗南直接指挥的部队数量达到了八个集团军,兵力超过六十万人,他正式开启了他的“西北王”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前言: 在古代历史上,北征这个词很少出现,反倒是北伐的使用频率极高。为何向东西南出兵都用“征”字,向...
原创 都... 题记 提起隋炀帝,不得不提他的传世之作——京杭大运河。可是,“炀”一听就不是什么好词,是“差评”,文...
原创 梁...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常出现“虎父无犬子”的现象,而中国近代革命先驱梁启超先生的儿子梁思成便是其中之一...
原创 美... 引言: 麻烦制造者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是,不该他管的事情,喜欢多管闲事,不该他过问的事情,非要横插一...
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万里“归”途 中新社成都8月6日电 题: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万里“归”途 作者 单鹏 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到中国四川...
原创 这... 谁能想到?前不久,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表态了! 这是发生在几天前的英国。 也就是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所...
原创 历... 在史册上,准噶尔汗国虽然人口不足百万,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却在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祖孙三代间持...
原创 南...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政权的名将陈庆之,可谓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将。根据记载,陈庆之曾经创下了七千士兵击溃...
专访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社稷坛...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
原创 清... 当历史的帷幕缓缓拉开,一组经过精心上色、生动再现清末民初风貌的老照片跃然眼前,它们如同一扇扇通往过去...
原创 老... 说起中国近代最有权势的人,人们想到的肯定是蒋介石。他的人生也堪称一波三折,从上海的一位“小瘪三”,到...
原创 王...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今江西抚州人,北宋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今天恰逢王安石诞辰100...
原创 刘... 本号之前的文章中曾论述的诸葛亮如果投曹魏能当到多大的官,详见: 如果诸葛亮投魏,能当到多大的官? 今...
原创 后...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从它建国始起,到最后灭亡,共经历了二百六十八年之久。从它的建立到结束,...
内蒙古通辽开鲁县发现1000多...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近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金宝屯村进行考古发掘...
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达67处 本报长沙8月7日电 (记者杨迅)近日,湖南省政府公布第二批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长沙市西文庙坪等1...
宋代的士大夫之义 士大夫之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个人品质,包括大义即公义,以及小义即私义。 建立在五代之后...
走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本报记者 刘洪超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全景。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人。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原创 看... 01萎靡的日本 说起亚洲的大哥大,毋庸置疑就是我们中国。以2020年为例,我国GDP规模达到了14....
原创 红... 研究中国近代的抗争历史,我们能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共产党是在南方起家,最初红军的根据地都是在川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