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五月,经过一番政坛的动荡和调整,宰相团队迎来了一位新面孔。兵部侍郎、判度支的崔彦昭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负责军务和财政的高层人物。按理说,凭他的履历来看,崔彦昭应当是个能干的官员。然而,有时候,品行比才能更为重要。尤其是当一个人掌握了重要职位时,若其心术不正,才能的高低反倒显得微不足道。
中书侍郎和兵部侍郎,表面上看都是“侍郎”,但其实际意义截然不同。兵部侍郎只不过是六部中的副职,而中书侍郎则是中书省的副首脑,居于权力核心。最为显赫的,莫过于“同平章事”四个字,一旦担任这一职务,不仅能参与三省的最高会议,还能在政事堂值班,享有宰相的实权。换句话说,崔彦昭的升迁,意味着他已经步入了大唐的决策层,成为了宰相。
崔彦昭刚一成为宰相,首先考虑的并非如何解决复杂的政局,而是如何处理一个人,这个人既是他的亲戚,也是他的同事。这个人便是他的表哥——王凝,既有血缘关系,又是兵部侍郎,身居要职,命运也因此变得与崔彦昭紧密相连。王凝,成了崔彦昭心中无法忽视的对象。
崔彦昭出身于清河崔氏,王凝则来自太原王氏,两人均来自大唐的豪门望族。那时的唐朝,寒门之子想要进入官场几乎不可能,高官之位几乎被豪门世家所占据。可以说,皇帝有龙脉,才子有凤气,宰相有门第。崔彦昭和王凝年纪相仿,从小便开始了无形的竞争。两人第一次较量便是在进士考试上。王凝金榜题名,顺利高中,而崔彦昭则落榜,输给了王凝。年轻气盛的王凝得意洋洋,带着几分优越感,去姨母家探望这个“倒霉”的表弟。自己已经名列前茅,准备升迁,甚至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宏伟蓝图,而崔彦昭还得继续苦读,等待着进士的头衔,命运的天平似乎已经倾斜。
王凝难掩得意,轻拍着表弟的肩膀,带着几分讥讽说:“表弟啊!进士科可不是那么容易考的!看我王凝天赋异禀,才能得以考中进士。而你,恐怕再学三年也无济于事,浪费粮食不说,还不如考个明经算了。” 这番话,既是戏谑,也是挑衅,显得格外尖锐。
此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完善,虽然豪门依然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寒门出将的机会也有所增加。科举考试的项目繁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等各类科目,从这些名称中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并不是单一的八股取士,而是考察各个领域的才能。而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并分为不同的级别,要求背诵和记忆大量经典内容,属于相对简单的科目。而进士科则注重考察应试者的治国理政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时政策问、杂文等,要求应试者不仅有文学造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眼光和能力。进士科的难度比明经科要高得多。简单来说,明经类似于今天的大专类考试,而进士则类似于顶级的高考,二者的差距不言而喻。
王凝得意地通过了进士考试,而崔彦昭则未能如愿,这让他颇为羞愧,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立誓发愤图强,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经过数年的拼搏,崔彦昭一步步晋升,最后在唐僖宗即位后,步入政事堂,成为了宰相,彻底压过了曾经看不起自己的表哥王凝。
崔彦昭一朝登上宰相宝座,母亲的反应却令他感到不解。她命人赶紧准备针线布匹,忙着做袜子,显得格外急迫。崔彦昭疑惑不解,前去问询母亲。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语重心长地说:“你做了大唐宰相,虽有本事,但心胸狭隘,第一件事可能就会想要报复王凝。可怜我那可怜的姐姐,年老体弱,却还是被流放到遥远的地方,恐怕再也回不来了。作为妹妹,我只能跟着她一起去,长途跋涉,做些袜子好替换。” 崔彦昭听后大为震惊,赶紧拜倒在地,发誓决不伤害表哥。母亲才停止了继续缝制袜子。
由此可见,崔彦昭虽为大唐宰相,但内心的狭隘和报复心,暗示了当时大唐政坛的腐化与堕落。随着王仙芝在河南起义,局势逐渐恶化,唐朝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