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培养,朱元璋的继承人——太子朱标不幸病逝。那一天,朱元璋白发如雪,因失去亲子之痛,宛如一夜老去。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不仅让朱元璋心力交瘁,也标志着明朝初期“功臣宿将陨落”的序幕正式拉开。原本为太子朱标精心选拔和打造的豪华文武班底,瞬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冯胜、傅友德、蓝玉、赵庸、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赫赫有名的名将纷纷被赐死,而年逾七十的李善长也未能幸免于难。
此举,实为朱元璋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力图确保大明江山社稷不至于旁落他人之手。朱允炆继位后,因其激进的“削藩”政策,迅速引发了燕王朱棣的不满,最终酿成了震动朝堂的“靖难之役”。此外,朱允炆过于宽仁的“宋襄公式的仁义”也导致了内斗的加剧,许多功勋大将和老臣相继丧命。
历史学者在探讨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杀以及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时,常常提出疑问:如果朱元璋将帝位传给燕王朱棣,而不是朱允炆,岂不是两全其美?这样淮西的功臣宿将们能得到保全,大明的政权也能得到稳固。毕竟,在朱元璋去世前,燕王朱棣无论在实力还是能力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兄弟。然而,朱元璋为何最终没有选择传位给朱棣呢?
《明史》中曾记载过一段朱元璋的评价:“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一些人基于此推测,朱元璋晚年或许真有意将帝位传给朱棣,但由于朱允炆集团篡改了“遗诏”,致使朱棣未能如愿接任。但朱元璋真有意传位给朱棣吗?众所周知,朱棣继位后,确实对《太祖实录》进行了不少修改,这使得其可信度受到质疑。如果朱元璋真有这一意图,朱允炆又怎能阻止得了?
从父亲的角度来看,朱元璋没有选择将帝位传给朱棣,而是将其传给了仁爱宽厚的朱允炆,或许更带有无奈的成分。单从能力上看,朱棣无疑能够担任皇帝。他不仅能够有效制衡曾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江山的“淮西勋贵”,还曾两次带领大军征战沙漠,取得显赫战功,深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
然而,能力强大并不意味着就适合继位,尤其是在太子朱标刚刚去世之时。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两种可能。第一,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第二,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与朱标为同袍。无论哪一种情况,朱元璋都不可能选朱棣为继承人。
若朱棣非马皇后所生,他若想继位,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朱元璋极度糊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皆是马皇后所生,不仅手握重兵,能力出众,若让朱棣继位,势必会引起两位兄长的强烈反对,朝廷内外矛盾四起。朱棣即使当了太子,秦王和晋王也会强烈不满,皇室的内部冲突也不可避免。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有人猜测是马皇后所生,也有人认为是侧妃、高丽妃、孙贵妃等人所生。朱标、秦王、晋王的身份毋庸置疑,是马皇后所生,属于“嫡子”。朱棣所做的《太祖实录》修改,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其母亲身份的疑虑。
退一步说,即便朱棣真的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也未必会选他为继承人。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秦王朱爽、晋王朱棡仍健在,并且兄弟间矛盾重重。尤其是晋王和燕王之间,常常在太子朱标面前互相拆台,针锋相对。朱标尽力调解,但依然未能根本解决兄弟间的纷争。
对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这几位皇子来说,他们是否适合继位呢?从一位父亲的角度出发,为了确保自己其他儿子的安全,朱元璋根本无法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位。秦王朱樉屡次因为不当行为受到弹劾,若非朱标为其打圆场,恐怕早已失去王位。即便是朱棡、朱棣,手握重兵,若一旦继位,兄弟间的斗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正如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这类内斗最终会引发极大的社会动荡。
朱标去世后的朱元璋,面临着困局,类似于唐朝李世民晚年的难题。当时,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因“无礼”被逐渐边缘化,李世民曾培养的多位贤能儿子,如李恪和李泰,逐渐形成了竞争关系。最终,李世民决定册立李治为太子,避免了内部冲突。
朱元璋的困境与李世民类似。为了保护他的诸多儿子,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等手握重兵的王子,朱元璋选择了仁爱宽厚的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具备与其兄弟们维持“暂时”和谐关系的条件,因此成为了最佳人选。
然而,朱元璋的设想最终未能实现。1395年,秦王朱爽病逝,朱元璋再次失去亲儿;1398年,晋王朱棡也去世,为燕王朱棣的称帝之路埋下了伏笔。即便如此,朱元璋仍未预料到,朱允炆继位后,采取了极为激烈的“削藩”政策,导致了“靖难之乱”的爆发,朝廷陷入了长达四年的内斗。
如果朱允炆能够更为稳妥地进行“削藩”策略,通过分化瓦解的手段逐渐削弱燕王的力量,也许“靖难之乱”便不会爆发,甚至燕王的起义也能早早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