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蜀汉诸葛亮堪称神人,用兵不敢说“决胜千里”,但在当时鲜逢敌手却是不争的事实。到了中后期,三国中将星凋零,无论是蜀汉“五虎上将”还是曹魏“五子良将”,要不战死沙场,要不老迈不堪重任;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涌现出了一位青年将领——姜维。
姜维,字伯约,其人在三国中第一次正式露面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竟能一举战败一生无败绩的“赵云”。姜维也因此战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因此归汉后,诸葛亮将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姜维,也是诸葛亮公开承认的“徒弟”。
姜维自“降汉”后便常伴与诸葛亮左右,数次北伐中屡立战功,诸葛亮更是当众称赞为“凉州上士”。正因为诸葛亮的喜爱,不到一年时间,姜维从一名“降将”很快晋升为“征西将军”,领“虎步军”。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当时姜维虽有大才但年纪尚轻,因此兵权尽落大将军“费祎”手中。姜维之才费祎十分清楚,不免心生嫉妒,总担心姜维会对自己不利。
西川紧邻蛮夷,以羌人、胡人统治,多年来一直蠢蠢欲动,与蜀汉若即若离。当年诸葛亮也曾“七擒孟获”用以安抚蛮夷,但其始终是蜀汉政权的潜在威胁。姜维也想继承诸葛亮遗计,继续以“文化武争”的政策拉拢蛮夷;但费祎偏偏反着来,给姜维之兵从不过万,还处处为难,甚至降罪。
直到费祎死后,姜维才得以掌兵,继续诸葛亮的遗计,以北伐曹魏之名“扰敌自保”。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无论地盘还是人口都是最弱小的,诸葛亮和姜维都知道,想要靠蜀汉的十几二十万军队就统一中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不断地北伐,实际上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消耗强敌“曹魏”的军事资源,使其无暇组织大规模力量来攻打“蜀汉”。
但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九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其战绩远远比不了诸葛亮;这也引起了蜀汉政权中很多人的非议,姜维陷入了“穷兵黩武”的骂声之中。
当时刘禅又开始宠信宦官“黄皓”,在西川为所欲为,搞得蜀汉政权不稳。姜维直言刘禅处死黄皓等奸臣,结果刘禅非但不愿意,黄皓反处处报复姜维。姜维只好委曲求全,远离汉中前线,到“沓中”以屯田为名,实则避祸。
毕竟此时的蜀中已无可用之才,姜维最终还是被调回汉中掌兵。直到公元263年,曹魏组织大军18万“伐蜀”,蜀汉政权岌岌可危。姜维此时正在据守“剑阁道”,全力抵御正面的“钟会”大军。但曹魏另一名上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直取蜀汉首府“成都”。
当时邓艾虽兵临城下,实际上是一支只有两万人的孤军;可刘禅尚有十余万大军守卫成都。不说让刘禅主动进攻,单单只是坚守,邓艾这两万余人一无粮草补给,二无后援部队,不出数日便会不战而败。可这位蜀汉皇帝“刘禅”偏偏就选择了投降,刘禅投降不说,竟还下命令要前线浴血奋战的姜维一起投降;姜维谨遵臣道,不得已才向曾经的手下败将“钟会”投降。
姜维虽然投降,实则心中一直想着“恢复汉室”,因此使出离间计,想要挑起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钟会率兵谋反。只可惜邓艾也非等闲之辈,钟会谋反最终失败;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姜维虽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但生不逢时,穷其一生为蜀汉呕心沥血,却处处被“自己人”压制;空有大才之能却不得施展,终难兴复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