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城的风雨历程,激荡我的肺腑,震撼我的心胸,至今犹历历在目,浮现眼前。那是不平常的岁月。——鲍有荪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征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勇无畏、勇于奉献的革命人物,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的建立、民族的富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对于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我们心怀感恩和敬畏,要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刚毅的铁血男儿,
还有很多看似柔弱,实则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今天,
让我们回到1937年的舒城县,
拨开战乱的迷雾一起认识当年的好儿女——
鲍有荪。
她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革命家庭,
他的父亲曾是民国时期同盟会的一员,他的爷爷曾是冯玉祥的重要参议员。
从小她便听父辈们讲起共产党是如何从最初的迷茫无助发展成为救苦救难的国家政党。听得入神,
有时连梦里都是那只小小的红船,它承载了这个小丫头的所有希冀。
于是,在她刚成年那年,她立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她激动地说不出话,好像打小的梦想终于在这一刻全部实现了。
好像,并不是全部。
她还有一个想法,那便是同很多革命女同志一样,
在革命斗争中做出自己的一些功绩。
于是,
她便加入了当地的反帝同盟中,从事危险的地下革命。
一些老同志故意逗她,打趣着说:“小姑娘,地下党可不是闹着玩的,说不定在梦中就会被人杀害,好多人都不敢来,你咋来了呢?”
只见这个梳着学生头,扑闪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对他不屑一顾地说道:
“我爸说了我家是包拯的后代,向来邪不压正,我又有什么好怕的,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呢!”
纯真的字眼一字一顿地从她的口中说出,她注定不是娇弱的女娃儿,
而注定是手抗机枪、保家卫国的英勇女战士。
组建第一支抗日武装
1937年,随着战争的全面蔓延和爆发,
由北到南的战火一直没有停止。
她只能中断在上海的学业回到家乡,
几经辗转她来到了老苏区舒城县,
在这里当起了乡村教师,无奈此时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原本,她想着或许这个革命老区会留有秘密组织,
于是她一边教书、一边宣传抗日,留意着有关党组织的一切讯息。
最后还是没能找到组织,她便几经打听,
又来到了老根据地东沙埂。
经过与当地同学的联系,她来到了以前的党支部,没想到这里早已面目全非,
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成为一片废墟。
她想着,
革命的血脉不能就此中断,我党在这里流经的血液也不能就此枯竭。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她在大家的配合和帮助下,
组建了东沙抗日游击队。
这个年轻的女同志做起事来有鼻子有眼,
她借助当地的老一辈革命工作者了解当地情况、在群众心中有威望的优势,让他们担任联络员,
而自己主要负责收集日本军队犯下的罪行和证据。
经过她的整理,再形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
继而把大家聚集起来,由她来进行动员和宣讲。
她对革命的激情和对人民的热情,感动和鼓舞了好多人,
在她的提议下,
这支抗日武装组织由最初的个人变为60多人。
大名鼎鼎的女县委
在众人的帮助下,她和一位老同志前去武汉寻找八路军的驻扎地。
一路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徒步行走了四百多里路后终于到达,此时的她双腿像被灌了铅,动弹不得,脚也磨破又生了冻疮,流着脓。
可是,当有人叫到董必武的名字,她还是立马站了起来,双眼充满了希望而变得神采奕奕。她赶紧前去问候,并将东沙埂的状况一五一十地汇报。
董必武见她很有革命头脑和新思想,是个不可多得的得力干将,想要让她留在武汉,但是被她拒绝了:
“舒城的武装队伍刚刚组建,我不能就这样抛下我的战友。”
进一步交谈后,董必武为她指点迷津,为她勾勒了一幅
“支部—党组织—县委”
的发展规划图。之后她又去请教了华北游击队的负责人,将一些实战经验谨记在心。
前辈们的细心教导让她顿时重燃希望,
她一刻都不愿再等下去,于大雪纷飞的夜晚立刻启程,一道回到舒城县。
回去东沙埂,她先把董必武同意授予60多名战友中共党员身份的好消息告诉大家,然后组建党支部,任命了书记和领导人,
继而又在舒城成立特别支部,负责统领全县工作。由她担任书记。
此后,她主要负责发展党组织的规模和武装力量,同时进行抗日宣传,紧锣密鼓地积极动员群众。
不到半年时间,就成功组建了6个支部、4个区委,游击队人数达到上千人。
三个月后,舒城县委也水到渠成的建立,
这时的舒城已有了新四军的四支队伍,
而鲍有荪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女县委书记。这时她不过20多岁,
连董必武来到舒城时都不禁连连称赞她。
官至正厅两袖清风
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抗战年代的爱情显得更加坚不可摧,
那个年代的爱人不仅是陪伴一生的人,
还是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的战友,鲍有荪和她的丈夫就是如此。
他们在战斗中匆忙见面便一眼定终生。
此后,在艰辛的革命之路中,他们互相陪伴、相濡以沫,两人一起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抗战结束后,他们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二人还是心系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好口碑,
他们又带领当地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生产。
她的一生有太多的头衔,也创造了太多的价值和伟绩,
从20多岁的女县委到上海重工业生产处处长再到南京两所大学的书记、副院长,官至正厅级,
她一直艰苦卓越、淡泊名利,从未居功自傲。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
她一直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她推掉了与丈夫在机关工作的“好工作”,反而来到基层、来到群众身边,
她说这辈子最离不开的就是基层的百姓。
如今,这位女英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