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对这段历史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加丰富。字数会尽量控制在原文范围内。
---
同治八年(1869年)暮秋时节,左宗棠亲自指挥各路清军大举剿灭宁夏回民军,重点将进攻目标锁定在金积堡这一战略要地。
1869年11月2日,老湘军的骁勇将领刘松山率部成功攻克灵州,随后盐茶厅至固原的沿线区域也逐步被清军控制,局势对回军极为不利。清军围困金积堡之际,陕西回民领袖马正和、陈林等人率领部分关中回军,与马化龙统帅的宁夏回军合力坚守金积堡,与清军展开激烈争夺;被回民誉为“虎帅”的白彦虎以及禹得彦、崔三等人在隆德、静宁、会宁一带多次对清军后方发动突袭,意图切断敌军粮道,牵制清军行动。
进入1870年元月,陕甘总督兼西北军务督办左宗棠自兰州出发直抵平凉,亲自督促刘松山等将士加紧对金积堡的攻坚。在左宗棠的催促下,刘松山率军挺进至吴忠堡,随即对金积堡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
当时,自称“两河大总戎”的西北回教白山派教主马化龙见清军对金积堡形成了严密包围,昼夜不停地攻击,表现出必胜的决心,心中开始动摇,打算向刘松山投降。尽管遭到部下强烈反对,马化龙坚持乞降,清军也准许了他的请求,并约定了具体受降时间。1870年元月初,刘松山抵达五马寨准备接受回军投降,但因警惕不够,突然遭回军中反对降清派别的枪击,头部中弹当场身亡。马化龙虽对部下的激烈行为感到无奈,但事发仓促,只能被迫随波逐流。刘松山遭暗杀后,老湘军阵营顿时陷入混乱,回军见机反扑,清军各路几乎同时溃败。
回军迅速收复了灵州至固原这一广袤的区域,乘胜反攻,大肆回归陕西境内,先后攻占了定边、汧阳、陇州、长武、邠州、岐山等地,乃至关中以东的白水、蒲城、大荔、渭南等多个地方,西北局势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北回乱再度爆发,清廷对此震怒异常,严厉斥责左宗棠,决定派遣李鸿章接管镇压回民暴乱的任务。然而,李鸿章刚到潼关,因天津教案(市民袭击传教士事件)爆发被紧急召回,镇压任务仍由左宗棠继续主持。左宗棠迅速整顿军队,重振旗鼓,命令刘松山的侄儿刘锦棠率领前线清军,继续对回军老巢金积堡展开猛攻;同时调动陕甘各路清军,截击陕西回军。在清军的严密追击下,回民军连连失利,被迫撤退回甘肃。
1871年元月六日,清军以较轻的伤亡成功攻克金积堡,马化龙率众投降,旋即遭刘锦棠凌迟处死。陈林、阎兴春等陕西回军主将携万余人缴械投降,被刘锦棠批准收编。
然而,在金积堡失守前夕,白彦虎、崔三、禹得彦等已预见局势危急,带领陕西回军主力及其家属撤往青海西宁,驻扎于大小南川地区。1872年2月,左宗棠挥军攻取河州,同时加紧瓦解陕西回民军首领势力,派人策反崔三、禹得彦,意图孤立并围剿“悍贼”白彦虎。据史料记载,他对部将们说:“崔三、禹得彦从肃州归来,狼狈不堪,必可安抚;唯白彦虎必杀无赦。已吩咐马桂源、陈林等人,务必设法除掉白彦虎。”
白彦虎以凶猛善战和狡黠著称,多次击退清军,是陕西回军中最顽固的反清首领。他在关中地区残杀无辜,焚毁汉族村寨,成为回民中最冷酷无情的“屠夫”,积攒了极大的民愤。左宗棠因此对其他回酋尚可宽恕招降,唯独对白彦虎坚持斩草除根。
左宗棠对他恨之入骨,发誓要彻底剿灭他,甚至断言:“即便他投降,亦必斩之!”这坚定了白彦虎拼死抵抗的决心,因为他清楚自己罪孽深重,别无退路。1872年8月,左宗棠在兰州下令,命悍将刘锦棠率军挺进西宁。白彦虎、崔三、禹得彦联同马桂源领导的青海西宁回军,在湟中与老湘军激战超过六十天,双方死伤惨重,尸体遍布战场,最终以回军失败告终。
崔三、禹得彦、禹中海、毕大才等率部投降,被刘锦棠收编为“旌善营”,继续协助清军对抗白彦虎残部。白彦虎与马长顺率领数千回军残部,从永安南北大草滩沿河西走廊溃逃至肃州。
这股陕回残军异常凶悍,多次伏击追击的清军,甚至将左宗棠的军务帮办金顺率领的八旗兵打得惨败,险遭全军覆没。(注:此文为铁马撰写,盗用必究。)不过,清军精锐荟萃,且肃州回民暴乱主谋马文禄已被擒杀,败局已定,白彦虎无路可走,只得率军西撤至新疆,先到达红庙子(今乌鲁木齐)。1876年8月再遭失败,溃入南疆,与侵入新疆、建立“伪哲德沙尔汗国”的中亚军阀阿古柏匪军勾结。
1877年初,左宗棠平定北疆后,率军大举南下。五月,阿古柏兵败自杀,白彦虎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军四处逃亡。至当年12月,他们翻越险峻的布鲁克达坂(山隘),叛国投奔沙俄。
未能斩杀白彦虎,令左宗棠遗憾终生,心中难以释怀。
配图来源网络。
---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对某段进行更细致的改写,或者加更多历史背景细节。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