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五虎将之中,顾祝同是一个颇为特殊的人物。纵观他的军事生涯,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还是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他的表现都显得平平无奇,缺乏耀眼的战功。即便如此,蒋介石却对他给予了异常的信任和重用。抗战胜利后,顾祝同不仅被任命为总司令,成为五虎将的领头人,甚至在孟良崮战役惨败时,蒋介石也未曾对他进行严厉追责。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如此看重顾祝同?
顾祝同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地主家庭,虽然家道中落,但他家的社会地位依然远高于普通平民。他自幼便被送入私塾接受儒家教育,那个年代的大清帝国尚未覆灭,儒家忠君思想深深植入他的心中。他用一生践行着“忠君”这一儒家核心理念。青年时期的顾祝同目睹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势,心中燃烧着报效国家的热忱,很快他便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这个学校并不陌生,蒋介石亦出自此地,两人因而结下了师兄弟的缘分。随着中国逐渐陷入混乱,顾祝同也加入了孙中山的麾下,在那里遇见了蒋介石。
两人缘分深厚,出身同校让蒋介石对顾祝同格外关注。彼时的蒋介石已经成为孙中山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彼此相识如故,蒋介石急需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而顾祝同则渴望得到一个扶持的贵人。初入仕途的顾祝同自然抓住了蒋介石伸出的援手。蒋介石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没有忘记提拔顾祝同,让他担任管理部主任。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促使顾祝同对其言听计从,成为蒋介石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顾祝同虽说军事才能有限,但他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仍有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在东征陈炯明的战役中,他因勇敢冲锋立下战功,数次奋战在正面阵地,展现出身先士卒的精神,这些都被蒋介石看在眼里。战后,他被提拔为少将副师长,之后一路升迁至第九军军长,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指挥官。这支军队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主,战斗力强劲、素质优秀,足见蒋介石对顾祝同的高度信任。
然而,顾祝同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与其他将领相比显得平庸。例如同为五虎将的刘峙,在北伐期间的战绩更为突出,因而在国民党内部地位远胜顾祝同。解放战争中,刘峙更是声名显赫,顾祝同的军事指挥能力始终未能突破重围,导致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声望逐渐落后于刘峙。
尽管如此,顾祝同并未因此被边缘化,反而因其政治敏锐和站队能力而受到蒋介石青睐。西安事变对他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当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国内形势复杂,何应钦主张动武,命令刘峙和顾祝同分别从东西两路进军西安,施加军事压力以逼迫释放蒋介石。宋美龄则力主和平解决,急忙联系两将,劝阻他们进军,避免误伤蒋介石。
刘峙不顾劝告,坚决执行何应钦的命令,而顾祝同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顺应宋美龄的意愿,取消进军计划,并积极协助宋子文策划营救行动。虽然此举得罪了何应钦,南京方面不断催促他出兵,顾祝同却顶住压力,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判断力和站队智慧。这一举动令宋美龄感激不已,也让蒋介石改观,开始重新信任顾祝同。
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回到南京,顾祝同因政治上的果断和忠诚赢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加之宋美龄多次在蒋介石耳边称赞顾祝同的表现,顾祝同逐渐取代刘峙,成为蒋介石最倚重的将领。此后,他顺利升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掌控西北大权,稳坐五虎将之首的宝座。
抗日战争期间,顾祝同依旧是蒋介石重点信任的将领之一,担任第三战区副司令。尽管司令由冯玉祥担任,实权却牢牢掌握在顾祝同手中。顾祝同麾下的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但他个人对战役的具体指挥影响有限,更多的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战争失利,他并未遭受严厉追责,反而因其对命令的服从而受到保护。
顾祝同在军中以“治军不严”闻名,实行放养式管理,只要部队能服从命令、打赢仗,他不多干涉其他事务。这种宽松的管理风格让他在军中人缘极好,与国民党其他将领关系融洽。顾祝同和蒋介石颇为相似,两人虽然军事才干有限,但政治手腕高明,善于运筹帷幄,擅长玩转权力游戏。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顾祝同的军事指挥再次遭遇惨败。孟良崮战役中,他指挥的七十四师全军覆没,蒋介石嫡系将领张灵甫也在战场阵亡。尽管这次惨败责无旁贷地落在顾祝同头上,蒋介石依然没有严厉斥责他。国民党内部虽对他的失利议论纷纷,但蒋介石依旧庇护他,甚至迁台后授予他上将军衔。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蒋介石用人不以才能论,而看重忠诚与服从。顾祝同正是因这两点赢得了蒋介石的青睐,成为国民党为数不多得以安享晚年的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