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我国民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忠诚报国,勇敢作战,屡次为国家出征,深得民心。至今,他的英雄事迹和保家卫国的豪情仍为百姓传颂。而岳飞当年统率的岳家军,素有十万雄兵之称。这些士兵对他感情深厚,那么,为什么岳飞在被害时,十万岳家军没有前来劫狱?通过分析赵构的种种手段,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答案。
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的名将,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自幼受父母和恩师的教诲,尤其是母亲在他背部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激发了他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岳飞从北宋末年起从军,经过多年的磨砺,在1128年到1141年间,他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岳家军”,并与金军作战无数次,屡次大胜,令金军闻风丧胆。金人曾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足见其威名。
公元1140年,岳飞率岳家军接连取得郾城和临颍的胜利,距离大宋的都城开封越来越近。可是,在此时,南宋皇帝赵构却发出了连发十二道金牌的诏书,急令岳飞班师回朝,并停止了岳家军的粮草供应。岳飞无奈之下只能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最终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到朝廷后,赵构和秦桧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迅速剥夺了岳飞的兵权。
公元1141年10月,岳飞被赵构唆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这一事件轰动朝野。当时,南宋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甚至当面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如何能服天下?”然而,赵构与秦桧一心求和,且心术不正,毫不理会大臣和百姓的质疑,最终在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秘密处死。
此时,许多人可能会问:岳飞含冤死于非命,整个大宋朝野都为之震惊。那么,岳飞身后拥有十万岳家军,为什么他们没有前来救援岳飞呢?从常理来看,岳飞被冤枉且即将遭害,岳家军的将士们必定会心急如焚,前来劫狱救援。然而,尽管情理上如此,赵构和秦桧早已为此做了周密的安排。
首先,在岳飞被召回朝廷后,赵构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巧妙地削弱了岳飞的兵权。岳飞被任命为枢密副使,而同样被召回的还有另一名抗金名将韩世忠,他被升为枢密使。这样的任命使得岳飞和岳家军失去了联系,士兵们误以为岳飞得到了升职,因而对朝廷产生了信任,导致他们对任何局势的变化都产生了迟疑,无法及时响应。
其次,赵构命秦桧解散了岳家军,并将这些士兵调往其他部队,分散了岳家军的力量。这使得岳家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即使有人听到岳飞被捕的消息,想要聚集十万岳家军来救援也是不可能的。岳家军内部分散,士兵们各自为战,单靠小股力量无法与朝廷抗衡。
第三,赵构与秦桧采取了挑拨离间的策略,利用威逼利诱让岳家军内部产生矛盾。一些岳飞的旧部在利益驱动下开始对岳飞进行诬陷,这使得岳家军的团结瓦解,最终岳飞被秘密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里。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在朝廷上替岳飞求情,就连京城百姓也纷纷表达对岳飞的支持,这使得赵构在处决岳飞时产生了犹豫。
正是因为这些手段,岳飞没有在当时被公开处决,而是被秘密处死。若是赵构和秦桧将岳飞押往刑场,公开处决,恐怕就不仅仅是十万岳家军无法前来救援了,整个京城的百姓也会集结起来为岳飞鸣冤。到那个时候,秦桧可能难以控制局面,而赵构也会因为这类“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失去民心。毕竟,这样的事件比“靖康之耻”还要令人痛心。
岳飞的冤死,至今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场悲剧不仅仅是岳飞个人的悲哀,也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黑暗。无论是赵构还是秦桧,都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忠臣良将,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