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国从百废待兴开始逐渐走上平稳的上升期。
这一年,周总理带着章世钊先生的想法与毛主席商量,毛主席听完后也觉得这个想法可以实施并且成功的可能性。
一旦成功,受益的将会是所有中华儿女。
于是毛主席在亲自敲定了细节之后,开始书写有可能改变当时中国局面的信。
同一年,一封凝聚着国家最高领导人殷切希望的信件漂洋过海、远游万里。
在刻意制造的巧合下,送信人敲开对岸蒋介石府邸的大门,致使蒋介石半晌无言,呆呆地愣在原地长达半个小时。
周总理和毛主席到底在商量的什么事情?远在台湾省的蒋介石在看到这封信后又为何半晌无言?
寄信千里,但求心安
1956年,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章世钊先生来到中南海面见周总理,两人有说有笑,各自在中国的教育方面交谈了不少想法和心得。
或许是历史巧合下的偶然机会,更多的却是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了两人这次谈话的结束内容。
蒋介石去往中国台湾省的那刻起,有关于两岸关系的问题就像一块大山压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
更何况此时坐在中南海西花厅的两位,周总理的功绩不必多说,数也数不清,章世钊先生则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还是全国政协委员。
两人谈话即将结束时,他们说起有关台湾省的问题。
期间,章世钊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建议。
有感于当前两岸关系的僵化,他愿意趁着去台湾省探亲的机会打听打听蒋介石方面的口风,之后写封报告信件交由领导人看。
周总理听到这,顿时来了兴致。
两人交谈过后,周总理找到毛主席,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周总理意兴阑珊地找到毛主席商量章世钊提出的想法,看看到底有没有可行性。
谁知毛主席听完讲述之后,当即就觉得可行。
到最后,演变成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为这个想法锦上添花,把一些有隐患或者办不到的方面直接剔除,直至它成为真正经得住推敲的计划。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在和平收复台湾省的路途上前进一大步;二是当时美国为了限制和打压中国,故意制造所谓的“两个中国”言论,企图分裂中国。
关于台湾问题,国共双方都有默契的一同粉碎掉这种不怀好意的阴谋。
毛主席在公开场合发表过支持蒋介石当“总统”的想法,不得不说,章世钊的建议巧合到无法想象。
关键是如果成功,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两位国家领导人首先想到打听之后传来的消息作用不是很大,一来二去花费的时间太过长久。
毛主席便决定由自己亲自写一封信通过别人之手转交给蒋介石,再让送信的人把蒋介石看过信以后的话语传达到自己这边。
最初合适的人选莫过于想法的提出者章世钊先生,可毛主席转念一想,很快又否决。
毕竟章世钊的身份有点敏感,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到达台湾省连能不能见到蒋介石的面都在两可之间,更别说还要把毛主席的亲笔信交给蒋介石面读。
考虑良久,毛主席最终决定在章世钊和蒋介石两方找个中间人,由那个人送信,既可以看到并把信交到蒋介石手里,还能让中国大陆觉得他传回来的消息可信。
没过多久,送信人选定了,他叫许孝严,是章世钊的同乡。两个人从小相识,早已成为莫逆之交。
毛主席也认识和了解许孝严,认为此人是做这件事的不二人选。
人选定好,毛主席当即写信。
在信中,他言辞恳切。既站在国家大义上和敦敦交谈,同时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纵使蒋介石兵败如山倒地去往中国台湾省,但他还是扎根在中国大陆上的一份子。
毛主席真诚地邀请蒋介石来看看如今中国大陆的面貌,就算他待在宝岛把那里建设得更好,终归还是个异乡人。
信的末尾,毛主席还说了一句话
:“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大意是告诉蒋介石他的故居和祖坟目前安然无恙。
然后又从大势上劝告蒋介石,祖国势必要统一,何不在此时就出力,加快统一进程。
这是毛主席,或者可以说是当时每个国人的心声。
感人肺腑的信一经写完,就交到章世钊手里,再由章世钊送给许孝严。
当时许孝严人在中国香港,得知事情严重性的他立即动身赶往台湾。
许孝严明确知道这有可能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送信历程,不敢有半点怠慢。
台湾回归出现阻碍
到了中国台湾省之后,几经辗转,终于让蒋介石同意接见自己。
于是,肩负着众多人殷殷期盼的许孝严在台北士林官邸见到了蒋介石。
由于担心中途会有意外发生,许孝严带信一事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当许孝严郑重其事地拿出信的时候,蒋介石满脸震惊。
看完信件的蒋介石愣了很长时间,将许孝严送走之后更是思虑良久。
信中写到的事情几乎解决了目前蒋介石所担忧的种种情况,蒋介石又想看到一个中国的实现,解放军第一次炮击金门也让他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人的决心。
或许此刻他真的想为和平收复台湾省出力,因为不久后,中国大陆迎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客人—曹聚仁。
可是这位接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最终将自己内心的百转千回压下,用“你辛苦了”四个字打发走许孝严。
大概他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如今的台湾省更因美国的侵入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心涣散,自己想要改变已是无能无力。
从蒋府出来的许孝严没有耽误,将自己在台湾省的所见整理成信件并寄回北京,此事到这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后来双方都有意识地没有提到这封信件,只是可惜了毛主席、周总理一番为中国和平建设的拳拳之心,历经千万里路程的真心,换回来个泥牛入海的结果!
前面说到来大陆的那位特殊客人曹聚仁,其实是国民党蒋氏父子的特使,蒋介石告诉他“要摸清大陆的真实意图。”
这是炮击金门后蒋介石方面做出的妥协,他想让曹聚仁充当中间人,传送国共第三次合作相关的消息。
双方因为有了曹聚仁的从中沟通,联系越发紧密。
双方就和平解决台湾省的问题做了长期交涉,毛主席的前提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和美国人搞在一起,到最后蒋介石也开始相信毛主席所说的,并有强烈的意愿和毛主席进行谈判。
事情发展到1965年的时候,交涉的结果也逐渐出现,对两方都有利。
毛主席亲自把以前写给蒋介石信中提到的“一纲四目”加以细化和修改,让蒋介石能更加看出中国共产党摆出的诚意。
1.蒋介石可以回浙江老家颐养天年,不过他还是国民党的“总裁”。
2.蒋经国担任台湾省的省长,除了外交和军事权以外,台湾省拥有高度自治权。
3.假如台湾省在财政上遇到了困难,中央是它坚强的后盾,美国之前支援多少,中央一分不少的补助。
4.台湾方面需要交出空军和海军的指挥权,由中央调度。
另外,国民党的陆军缩编成4个师,其中一个驻扎金门一带,剩下的驻守台湾省。
厦门和金门合并,作为两岸的缓冲以及联络地区,市长由驻扎在此的师长担任。
关于该师长的任命,台湾方面要向中央申请,取得中央的同意后才能发出调令。
国民党现任官员的官阶、薪水不变,中央承诺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只会提高。
毛主席提出的建议,蒋介石都能接受且非常满意。
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时刻,这种谈判交涉的联系在1966年之后便消散了,蒋介石再次对中国大陆充满疑虑,为台湾省的回归又平添了几份波折。
引狼入室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国民党残余部众眼看民心、人和尽失,逃往台湾省意图有朝一日反攻大陆。
毛主席不愿意中国统一的机会白白从手边溜走,让军队加紧追击的同时还想到登录台湾的作战计划,可是困与当时国内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还有隔壁朝鲜的内战有蔓延到中国边境的趋势。
几乎要灭亡的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越过38线,对我国边防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国家安全至上的考虑下,中国派兵支援朝鲜,送给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数场大败,迫使美军不得不退回38线。
此事令美国的颜面扫地,回过神来,它又把眼光聚焦到台湾省,给予国民党军事和经济援助。
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再强大分毫,对自己造成威胁。
于是,美国在援助台湾省的同时挑拨离间,刻意制造“两个中国”阴谋。
幸亏当时两岸领导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性问题上有着不可逾越的底线,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但国民党心中的“一个中国”是要自己反攻回到大陆,是国民党领导下的“一个中国”。
美国人抓住他们的心思,硬是凭借着霸权主义拖延中国统一的步伐。
仗着有美国人在背后支持,国民党不断在沿海一带挑衅,制造事端。
为震慑蒋介石,1953年初,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不断对金门、马祖地区的国民党军实施炮击;
1954年9月3日,奉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再次对金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惩罚性炮击,摧毁敌炮兵阵地多处,击沉、击伤多艘舰船。
9月22日,人民解放军又一次炮击金门。
用极为响亮的炮声向世界宣告,台湾是属于中国的省份。
大陆敢于向世界发声和证明的勇气,让对岸的国民党明白中共领导人对于台湾省的志在必得,其内部由坚决抵抗慢慢向妥协过渡。
1956年,我国领导人逐渐改变武力收复台湾省的政策,开始向国民党反派释放善意,希望借此和国民党取得沟通,两岸在没有美国人介入的谈判桌子上,自己将家事解决。
不远万里的许孝严带来的书信开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958年,国民党再次和美国狼狈为奸,于是我国又开始了第二轮的炮击金门。
之后,国际风云诡秘莫测,两岸的关系也在紧张-平稳-缓和三者之间一直循环。
如今回过头来看,当时若没有外部势力的插手,最难捉摸的是人心在其中捣鬼,说不定两岸早已统一,像澳门与香港那般,与祖国大陆共同发展,尽显欣欣向荣的姿态。
许孝严的带来的那封信没有发挥想象中的巨大作用,但不免勾起了老年蒋介石的思乡之情。
蒋介石晚年执政的时候,即使台湾省迟迟没有收复,摆上台面的问题还算明朗。
他由最初的不甘心转为无奈,甚至派遣特使来内陆观看祖坟和家宅是否真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一切完好。
至于蒋介石呆了有13年之久的庐山,特使更是有毛主席的亲口保证:
如果国共第三次合作,蒋介石回大陆,庐山可以作为蒋介石养老的地方。
得到特使肯定的答案之后,年迈的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或许他真的想过在自己手里完成祖国统一,只要中央能够答应他有足够的自治权。
1975年,暮年的蒋介石想起中共毛主席的所作所为,大为感动和震撼,想请毛主席远赴台湾商量回归的问题。
奈何那时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经是重病缠身,不便远行,最后双方沟通由邓小平代替毛主席出行台湾。
所有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派遣大陆的特使回来没多久,蒋介石因病逝世。
他心里祖国统一的构想只能是戛然而止,前期中国共产党为统一大业做的努力和许诺的优厚条件在此时不复存在。
蒋介石去世后,台湾领导人迅速更迭,有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谈判一拖再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希望能够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却不想,自己尽力促成台湾省的回归对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神圣的使命。
其实沿着历史的车轮无情前进的时候,会发现国民党在能自己做主台湾的事情的时间内,由原先的拒不合作到后来的摇摆不定,等到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的时候,才后知后觉,自己已经不是当权者,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再去控制台湾。
时代的机遇稍纵即逝,身处当时的局中没有把握住,现在国民党方面只能眼睁睁看着由美国背后支持的民进党在狺狺狂吠。
更有甚者,为了和民进党角力,国民党内部与中国大陆修好。
中央保持着和平收复,一个中国的想法和原则,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无奈的是鞭长莫及,有些事仍需要台湾自己内部解决消化。
若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老老实实成为自治区,一起跟着大陆的脚步,又何至于现在寄人篱下,看人眼色行事。
事后就算有美国的触手伸过来,两岸已经完全统一,美帝一个外人哪里有什么资格在旁边指手画脚?
后记
就像前面所讲到的,所有历史巧合下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
若当年蒋介石看完信之后,被毛主席信中的赤诚之心感动,放下芥蒂和成见,国共就如同毛主席在信中讲述的那样,再来个第三次合作,那么与后来回归的香港、澳门一起,中国百年来的大一统就会实现。
身为国人,我们明确的知道,祖国肯定会统一,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可又有谁不愿意在有生之年盼望看到“一个中国”的言论拿到国际上在无异议,谁又不想亲眼目睹这场历史遗留的变迁。
如同亲眼看见全国解放的解放军先辈那般,殷切盼望着台湾的归来。
关于“台湾问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中国大陆的历届领导人都会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收复台湾的问题上尽心尽责。
与此同时,大陆和台湾国民党的联系也越发的紧密。
排名世界第七的综合国力有底气对任何国家的强加干预说不,中国现在腾飞的速度让世界为之侧目,甚至足以和“台湾问题”的幕后黑手美国掰掰手腕。
迟早有一天,“台独”的反动言论会在台湾省彻底消失,那时的中国应该已完成统一。
国人亦坚信,这天并不会太久!
参考资料:中新网《蒋介石晚年曾秘邀毛主席访台后因其去世沟通中断》
知网《“两个中国”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