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康熙帝发布了一道旨意,指示工部与礼部开始为大臣们挑选一块吉利的“万年吉地”以便修建陵寝。为了选址,康熙帝选择了靠近顺治帝的孝陵,这符合大清的“昭穆制度”,即“子随父葬”的传统。因此,康熙帝决定在孝陵附近选一块地方为自己准备墓地。
顺治帝与两位皇后——孝端皇后(董鄂氏)与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佟佳氏)葬于河北马兰峪的清孝陵。按照传统,作为顺治帝的儿子,康熙理应选择这片区域来安葬自己。然而,康熙当时只有二十三岁,正值壮年。实际上,康熙并不急于为自己修建陵寝。再加上此时大清入关时间不长,国家财政状况因三藩之乱而捉襟见肘,因此此时修建陵寝的时机并不理想。
尽管如此,康熙并非出于盲目之举,而是出于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考虑,做出了这一决定。事实上,康熙之所以急于修建陵寝,正是因为他有一个重要的心愿,那就是为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提前入土安葬。
01 康熙的提前修建陵寝
顺治帝在年仅二十五岁时去世,年幼的康熙继位成为大清的第二任皇帝。年仅八岁的康熙,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多重挑战。在孝庄太皇太后的辅佐下,康熙虽年轻,但已有四位经验丰富的大臣辅佐,分别是资历深厚的元老索尼、正直刚毅的苏克萨哈、身经百战的鳌拜,以及额亦都之子遏必隆。
最初,这四位大臣帮助康熙稳住了政局,但很快,老迈的索尼去世,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的权力斗争也让康熙感到无奈,而遏必隆依附于鳌拜,助长了鳌拜的嚣张气焰。鳌拜甚至公然轻视年幼的康熙帝。虽然这些大臣帮助康熙掌控政权,但许多决定仍受制于他们。为了确保康熙能早日掌握权力,孝庄太皇太后在康熙十二岁时,就为其选择了赫舍里氏为皇后,并通过她的力量平衡鳌拜。
孝庄和康熙都很清楚,这一婚姻不仅仅是为了皇后之位,更是为了削弱鳌拜的权力。在赫舍里氏的协助下,康熙最终有机会亲自处理政事。通过索额图的帮助,康熙成功捉拿了鳌拜,消除了朝中的一大障碍。
然而,尽管康熙成功掌握了权力,但国家局势依然复杂,外有三藩之乱,内有漕运和水患等问题。康熙能全身心投入朝政,也离不开赫舍里氏的贤内助角色。尽管历史上赫舍里未能为康熙留下更多子嗣,但她的影响力和支持是不可忽视的。
在康熙八年,赫舍里氏生下了皇子承祜,但不幸的是,承祜仅活了四年便夭折了。两年后,她再次怀孕并顺利产下了嫡长子胤礽,然而,因产后身体衰弱,赫舍里氏于康熙十三年去世。她的去世对康熙的打击巨大,康熙亲自守在她的陵寝前,心情无比沉重。此时,他决定提前为赫舍里氏修建陵寝,并开始考虑自己的万年吉地。
按照清朝的传统,皇帝的原配皇后死后,应该与皇帝合葬。因此,康熙不愿意等到自己去世后再为赫舍里修建陵寝,他决定尽早开始建设,以便皇后能够早早入土安葬。
02 康熙的陵寝选址
康熙对陵寝的选址非常重视。为了选择一块理想的地方,他派遣了大臣们进行反复勘测,最终选定了距离孝陵东南两里的一块土地。这片地方山环水绕,树木茂盛,地理风水条件十分优越,符合理想的阴阳风水。然而,这片土地中有一个深水潭,水潭的深度不可测,且据说潭中经常有蛟龙出现,且每当旱灾时,当地百姓会前来祈雨,雨水也的确很灵验。
当大臣们将这一问题上奏康熙时,康熙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亲自前往勘察。在第二年的春天,康熙亲自前往昌瑞山,经过一番仔细的考察后,他对这块地方十分满意。至于关于蛟龙和求雨的说法,康熙认为完全是民间传说,并无实据。
康熙告诉大臣们:“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龙王三太子告诉我,这块地方已经是我的‘万年吉地’了。”康熙的这一梦境巧妙地利用了民间信仰,借此顺利说服了大臣们接受这一选址。
在接下来的修建过程中,康熙对水潭进行了解决,指示修建一个马槽沟来疏通水流,最终成功清理了水潭。经过六年的建设,康熙的陵寝终于完成。
03 康熙废除火葬制度
康熙不仅在陵寝方面进行改革,还对丧葬习俗做出了重要变革。在康熙之前,大清的皇帝及其皇后都采取火葬的方式,将骨灰放入“宝宫”中安葬。然而,康熙帝受汉文化影响逐渐加深,他认为“人死入土为安”才是最合适的方式,因此他下令禁止火葬,改为土葬。
康熙帝的这一举措,虽然看似是对满族传统的背离,但实际上是对汉文化丧葬礼仪的认同。康熙不仅下令改正这一制度,还对皇帝、皇后及其皇贵妃、妃子等进行土葬,而其他宫廷成员和普通百姓依然实行火葬。
这一制度的改变最终得到了康熙后代的延续。乾隆帝在继位后,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制度,明确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满族人不得再进行火葬。
结语
康熙帝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虽然他年仅八岁就继位,但凭借聪明才智,他很快掌控了朝政。尽管在康熙十五年,他年仅二十三岁,还未急于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但赫舍里氏的去世让他不得不提前为自己和妻子的陵寝做准备。康熙的这番思虑,不仅展现了他对皇后深沉的感情,也反映了他对国运的深刻认识。他的改革精神,尤其是丧葬制度的改变,彰显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智慧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