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自古以其“西域襟喉,中华拱卫”的战略地位而著称。东接河西走廊,西连西域诸镇,成为中央王朝欲掌控西域的关键之地。自古以来,任何要统治西域的中央政权,都不得不首先控制哈密。1697年,哈密的封建领主额贝都拉选择归降清朝,此举不仅标志着哈密的政权变动,也为清朝确立了对这一重要地区的统治。清朝一方面派遣地方官员治理,另一方面将哈密封地交由历代“哈密回王”管理。哈密回王的世系更替大致如下:
1697至1709年,由额贝都拉担任札萨克一等达尔汗,接着在1709年至1711年,由其子郭帕继承王位。此后,额敏继任,从1711年一直至1740年,获得镇国公及固山贝子的加封。此后,玉素甫于1740年继位,并于1766年获得郡王品级以及封多罗贝勒。接下来的王位传承依次是伊萨克(1767—1780年)、额尔德锡尔(1780—1813年)、伯锡尔(1813—1866年)、迈哈默特(1867—1881年)以及沙木胡索特(1882—1930年)。沙木胡索特于1930年去世后,由其子聂孜尔继位,但聂孜尔的统治在短短三年后便宣告终结,哈密回王的世系由此灭绝。
史籍记载,哈密回王的世系最初源于阿拉伯人,也有说法称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这个家族曾辗转迁徙至伊犁、哈密等地,最终在哈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尽管起初其势力微弱,仅能号召“马数十匹、从者数十人”,但凭借“圣裔”与“白骨头”等自称高贵血统,他们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哈密最初隶属于叶尔羌汗国,曾领导民众抵抗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然而,在1678年,叶尔羌汗国被准噶尔部灭亡后,额贝都拉选择投降,成为准噶尔部的附庸。起初,额贝都拉被迫提供兵员和粮食,屡受压榨。每当清朝使者经过哈密,他便以殷勤的态度示好,期望得到清朝的庇护。有一次,清朝使团在准噶尔部的劫持下几乎被全体屠杀,正是额贝都拉出手相救,使得清廷对其忠诚有了深刻印象。随后,康熙皇帝调动大军与准噶尔部激战,并最终成功击败噶尔丹的部队。此时,额贝都拉便选择投降清朝,成为哈密回王的首任领导。
当清军在1755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后,玉素甫作为哈密回王的继承人,在乾隆帝面前展现出忠诚,得到了乾隆帝的赏识,晋封为和硕贝勒,并被授予多罗郡王的封号。在玉素甫去世后,由其次子伊萨克继承王位。1780年,伊萨克将王位传给长子额尔德锡尔,清廷此时也正式认可哈密回王的爵位世袭制度。
哈密回王伯锡尔继位后,他在1820至1827年的张格尔之乱中贡献显著,帮助清廷平定叛乱,得到道光帝的赏识。时至咸丰帝时期,伯锡尔继续受到宠遇。然而,随着阿古柏入侵新疆,哈密回王的统治开始面临严峻挑战。虽然伯锡尔顽强抵抗,最终他还是在1866年被敌军俘虏,并誓死不降。其妻子在战乱中不幸死亡,伯锡尔也因此被追封为“亲王”。
伯锡尔死后,由其子迈哈默特继位。然而,迈哈默特因病无法履行职责,实权掌握在伯锡尔的妻子手中。这位女性先前曾被叛军掳至南疆,直到1877年清军收复南疆才得以回归哈密。在迈哈默特无后嗣的情况下,这位女性支持女婿沙木胡索特成为王位继承人。1882年,沙木胡索特得到了清朝的承认,成为“亲王”。此时,哈密回王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然而随着内部专制和民众压迫的加剧,王府的统治日渐腐化。
随着1907年哈密王府煤矿的事故爆发,民众的反抗情绪达到了高潮。农奴矿工的死于事故后,王府没有给予任何抚恤,反而继续剥削劳动者,最终引发了由札加甫兄弟领导的暴动。尽管起义最终因清军镇压失败而告终,但它对哈密回王的统治造成了极大震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哈密的农民起义再度爆发,回王的统治再次受到挑战。
随着袁世凯掌握权力,沙木胡索特在与杨增新等人的勾结下重拾权力,甚至前往北京全力支持袁世凯称帝。尽管沙木胡索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保住自己的特权,但袁世凯的帝制仅维持了百日,沙木胡索特失望返回哈密。最终,沙木胡索特的权力在经过一系列波折后彻底崩塌。1930年,他在孤独中去世,标志着哈密回王的统治彻底灭亡。
聂孜尔继位后,尽管他四处煽动,企图恢复王位特权,但哈密地方的局势已然动荡。经过两年激烈的冲突,哈密回王府的统治完全崩塌。1933年,聂孜尔最终自尽,标志着哈密回王的统治彻底结束,世袭统治长达233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