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在不同时期经历巨大变化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人物,我们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还原他们的真实面貌。无论是功还是过,都要真实呈现,不应因功而遮掩其过,也不该因过而抹杀其功绩。
五十六年前,郎溪爆发了震动一时的“武装攻城”事件,而这次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广为人知的陈文。
陈文,郎溪毕桥人,生于1902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家中拥有七百多亩田地和多间瓦房。年幼时,陈文便在家乡的私塾接受教育,之后进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学就读。毕业后,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他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涛城小学任教。然而仅过了一年,他便回到毕桥。
陈文的崛起
陈文的家位于大路旁,南北商旅频繁经过,因此他早早便结交了各方人士。他的人物形象,类似《水浒传》中的柴进,平时好施恩义,帮助他人,声名远扬。在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郎溪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年正月初八,陈文看到一支因战乱溃败的武装队伍经过毕桥,他便出动家中的物资,从溃军手中购买了五支长枪和两支短枪,组织青壮年雇工成立防守队伍,保卫家乡。1926年2月初四,陈文带领一支装备了13支步枪的小队,在杨具山河口成功击退了一支约30人的溃兵,开始在当地声名鹊起。有人称他为“陈大胆”,使得日后不少溃兵不敢再在毕桥附近肆意抢掠,陈文在当地积累了威望。
此时,毕桥镇的警察局长卫光斗因政权更迭而逃亡,镇上的富商、绅士及百姓为了保卫家园,推选陈文组织“民众自卫团”并担任团长。然而,陈文心怀更大的野心,想通过关系争取毕桥警察局长一职。周孝安,一个当地人,向陈文表示自己能在县政府内提供帮助,但需要陈文支付一定的费用。陈文感激不已,给了周孝安大量的“洋钱”,然而周却通过贿赂手段为自己争取了毕桥警察局长的位置,欺骗了陈文,令其心生怨恨。
周孝安与陈文的冲突
1926年7月,周孝安正式成为毕桥镇警察局长。为了排挤陈文,周宣布重组“自卫团”,任命自己的亲信何松成为团长。此外,周孝安联合地方上的一些势力,向郎溪县政府举报陈文私藏军火、图谋不轨,导致陈文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企图逼迫他交出武器。在一些同情陈文的群众帮助下,他最终得以获释,但对周孝安的仇恨也愈加深刻。
陈文的武装斗争
此时,陈文的手下在南湖一带进行武装劫船的活动。1926年10月,杜国文的船队在南漪湖遭遇土匪崔少仙的袭击,杜国文与陈文是同镇的“老乡”,因此崔少仙决定放过他。然而,杜国文反而以此为由,再次联合何松成等人向县府举报陈文是匪首,指控他指挥手下在南湖进行抢劫。郎溪县政府随即派兵前往“剿匪”,与崔少仙的土匪发生冲突。虽然双方各自撤退,但矛盾升级,崔少仙决定联合伍牙山的一股土匪再次围攻毕桥,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经过激烈战斗,土匪不仅掠夺了毕桥富商的财富,还烧毁了几户富家房屋。陈文听到枪声后,立刻躲入佃户家中,直到土匪撤退才发现自家财产未被抢走。虽然陈文并未参与此次抢劫,但县政府很快以此为借口抄掠了他的家产。
陈文的“出山”与扩展势力
由于家园遭遇打击,陈文不得不公开与土匪同流合污。为保全自己,他在南湖组织起武装,迅速扩展势力。他带领三十余人到贡村、陶村一带活动,不久后,他的部队发展到了百余人,自称为“天下第一军”。凭借办事公正,严明的军纪,陈文的队伍日益壮大,最终发展成五百多人的武装力量,并分成四个中队,组成一个团。由于陈文出色的管理和惩戒,许多人纷纷加入他的部队。尽管他们装备简陋,武器大部分为大刀和梭标,但陈文严格的纪律使得他的部队在一系列战斗中表现突出,逐渐成为当地一股强大的力量。
尽管陈文势力不断壮大,但国民党当局对他始终保持戒心。1928年3月,国民党当局策划联合剿除陈文的力量,并以陈文手下的吴佩基中队的纪律问题为由要求陈文进行惩处。陈文察觉到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暗中进行反制。他先是答应出兵惩罚吴佩基中队,随后却巧妙地破坏了国民党的计划,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势力。
武装攻城的发生
1927年秋,中共郎溪县特支在当地开展了革命活动,尽管初期遭遇挫败,但他们依然坚持继续推进革命进程。为了掩护党的工作,特支决定与陈文接触,借助他的力量发动暴动,攻占郎溪县城。陈文与共产党之间的合作起初并不顺利,但他最终被说服,决定加入攻城的行列。
1928年4月7日,陈文带领五百多人的武装,按照约定的时间,成功攻入郎溪县城,逮捕了县内的敌对人物,并执行了严厉的报复。周孝安成为陈文的报仇对象,他被活活烧死。这一事件标志着陈文和党组织的关系发生了转变,陈文逐渐偏向了个人利益,并与共产党发生了分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文一度被国民党收编,曾试图借机谋取官职。然而,由于一系列内外压力,陈文最终未能如愿,导致他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复杂和动荡。
这段历史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也揭示了陈文这一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