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激流勇退”常常被视为聪明人确保自身安全的最佳选择。毕竟,自古帝王心肠多疑,许多人选择在功成名就时隐退,避免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那样的悲剧发生。这一策略使得许多昔日功臣在权力斗争中安然自保,但刘伯温却依然走向了死亡。为何他即使深知这一道理,最终仍难逃厄运呢?
提起明朝开国时的第一谋士,刘伯温无疑是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人物。那么,刘伯温究竟为朱元璋做了什么呢?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的第一场战役便是龙湾之战。面对敌军压境,许多谋士都主张放弃城市,选择逃亡,而少部分人则建议投降。然而,这些谋士之所以作出这种判断,皆因他们认为朱元璋必败无疑。为何如此确定?因为对手陈友谅拥有十万大军,且地理上占据有利位置。
陈友谅的战船异常庞大,几乎堪比三层楼的高度,战力强劲。而当时的朱元璋刚刚在南京立足,兵力并不雄厚,最多只有几万士兵,甚至连战船也只是小型渔船,与陈友谅的强大舰队相比,几乎无法匹敌。后来在鄱阳湖一战中,陈友谅的舰队让朱元璋的兵船显得微不足道。凭这一点,所有人几乎都认为朱元璋必败无疑。然而,刘伯温却坚信朱元璋能够胜利,且有自己的深刻理由:
首先,陈友谅虽然兵强马壮,但他远道而来,士兵们的疲惫不言而喻。而且,陈友谅征战途中的城池不得不攻下,每一座城池的攻克都可能成为敌人伏击的陷阱,士兵们的疲劳累积,也为朱元璋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尽管陈友谅的水军强大,但他选择的战场由朱元璋决定,最终的战斗地点是陆地,战场的选择决定了胜负的关键。只要能将陈友谅引到陆地,胜算便大增。
果然,事情如刘伯温所料,陈友谅在上岸后遭遇了朱元璋精心布置的埋伏,最终损失惨重。此战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达到了新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温在加入朱元璋之前,实际上几乎没有显赫的地位。毕竟龙湾之战爆发时,刘伯温刚刚加入朱元璋的阵营,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几乎不可能。
当时,除了陈友谅,还有一位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敌人——张士诚,他控制着江南地区的富饶土地。许多人认为朱元璋应先解决张士诚,因为他拥有丰富的资源,一旦张士诚被击败,粮草问题便不再是问题。然而,刘伯温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认为应当先灭陈友谅,因为陈友谅不仅强大,而且是一个“动不动就起风浪”的人,而张士诚则只是一个安于享乐的地方势力,张士诚对朱元璋没有实际威胁。
刘伯温的判断很快得到了证明。随着陈友谅被打败,张士诚迅速变得孤立无援,最终无力再反抗,成为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步。
然而,朱元璋的军事生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安丰之战便是其中最让朱元璋感到沮丧的一次。此次战役,他并未从中获得期望的成果,反而捡回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小明王。小明王原本是红巾军的领袖,曾一度拥有强大的势力,但随着元朝的集中打击,他的力量大幅衰退,最终在安丰被困,几乎陷入绝境。朱元璋为救他出兵,但刘伯温强烈反对这一决策,认为此举不但毫无意义,反而可能成为隐患。然而,朱元璋坚持己见,结果证明刘伯温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刘伯温的智慧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屡屡得以展现,然而他与李善长的关系却逐渐紧张。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领袖,其家族在朝廷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而刘伯温的“公正无私”使得他在打击李善长亲信李彬时结下了梁子。李善长势力庞大,最终通过权谋将刘伯温置于了一个极为危险的位置。
随着李善长的隐退,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刘伯温在封赏上远逊于李善长,尽管他在开国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封号仅是伯爵。尽管他在战功上无人能及,但官职却只是在无权的御史中丞,而李善长则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位高权重,掌控实权。
然而,刘伯温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在朱元璋的决策下,刘伯温被迫选择隐退,回到青田。然而,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并未放松,他通过胡惟庸暗中加害刘伯温,最终导致了刘伯温的死。虽然刘伯温声名显赫,堪称“明之张良”,但他过于聪明,过于让人忌惮,最终未能逃脱朱元璋的算计。
正如《一人之下》中的王也道长所说:“你要是比他好,他会嫉妒你,你要是比他差,他看不起你,只有你与他一样,他才会对你放心。”刘伯温虽然智慧过人,但在权力的漩涡中,最终仍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