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指挥4万清军挺进北疆,成功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这一举措彻底消除了准噶尔汗国的残余势力,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的灭亡,并宣告了大清帝国在新疆及中亚地区的强势崛起。两年后,清军将领兆惠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之乱,至此,天山南北地区完全纳入大清的版图,清朝的疆域扩展至巴尔喀什湖一带,距华夏腹地千里之外的西域重新回归华夏,成为大清帝国辉煌的象征。
在短短两年内,清军先后摧毁了准噶尔汗国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大清在中亚的霸主地位。准噶尔汗国曾是中亚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其压倒性的力量曾令周边国家束手无策,甚至连传统的霸主哈萨克汗国也不得不向准噶尔称臣纳贡,以确保和平,否则便会遭受准噶尔骑兵的定期侵扰与暴虐。换句话说,准噶尔已是中亚诸国眼中的“大哥”,然而如今,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轻松消灭了准噶尔,甚至连其余部族也未能幸免。乾隆皇帝考虑到准噶尔常有反叛历史,在平定叛乱后下令将准噶尔人民大规模迁往内地,再由内地移民填补准噶尔地区,从根本上斩断了准噶尔复兴的可能,堪称一招“釜底抽薪”。
因此,当清军的军旗高高飘扬在帕米尔高原和巴尔喀什湖的天空时,中亚各国纷纷派遣使者向大清表示臣服,并开始定期进贡。特别是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一件事情更是让中亚诸国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时,大小和卓败亡后逃往浩罕避难,清军遂发文要求浩罕交出大小和卓,否则将越境追剿。然而,浩罕认为与大清的距离太远,清军不会轻易越境,便无视了这一警告。没想到,兆惠亲自率领5000名精锐清军,翻越帕米尔高原,杀入浩罕境内。浩罕的统治者深感恐惧,最终无奈交出了大小和卓。清军将他们全家一网打尽,押送至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午门献俘仪式。这一事件让中亚各国彻底认识到,清军的强大远超想象,之后的几十年间,中亚地区趋于安静。
然而,这场对大小和卓的追剿,却也给清军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失误。由于清军疏忽大意,导致大小和卓的遗腹子萨木萨克在浩罕侥幸逃脱。萨木萨克藏匿多年,靠乞讨为生,直到他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玉素普、次子张格尔。二人逐渐在浩罕积聚力量,心中埋藏着复辟的梦想,始终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1820年,张格尔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成功占领南疆长达七年。直到清军名将杨遇春带领军队将其击败并押送到北京,公开进行凌迟处死。张格尔之乱得以平定后,玉素普再次蠢蠢欲动,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新疆。1830年8月,玉素普在浩罕的支持下,联合数千叛军进入南疆,肆意烧杀抢掠。清朝驻喀什噶尔的参赞大臣札隆阿迅速调集1600名清军前去围剿,但却在喀浪圭(今乌恰南)遭遇伏击,全军覆灭,导致南疆局势震荡。玉素普趁机发起攻势,先后袭击了喀什噶尔、叶尔羌和英吉沙尔三座城市。三城的清军守军艰难抵抗,直到伊犁参赞大臣容安的增援军队到达,才得以支援。听闻清军主力即将到达,玉素普选择撤退。然而,清军撤退后,玉素普趁机再次进攻,清军陷入了困境。这场战斗被史称“玉素普之乱”。尽管最终经过杨遇春的指挥,清军成功歼灭了叛军主力,但玉素普依然逃回浩罕,继续他的叛乱。
由于张格尔与玉素普的叛乱以及英国倾销鸦片的影响,大清帝国的财政已近崩溃边缘。清朝深知不能在遥远的西北继续消耗国力,特别是玉素普背后的浩罕国不得不正视。最终,道光帝决定与浩罕国展开谈判。大清被迫与浩罕签订了通商条约,开放了多个商贸口岸,并允许浩罕在南疆行使领事裁判权,同时也可以向中亚其他国家的商队征收商税。这一系列屈辱条约,标志着大清帝国在中亚的威望彻底崩塌,而这一不平等条约签署的时间,早于后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整整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