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昌起义5位领导人,排序大有讲究,另有3位幕后英雄鲜为人知
迪丽瓦拉
2025-07-13 16:33:48
0

作者:相忘于江湖

一、领导人排序,周、朱皆不满

众所周知,南昌起义的5位领导人是周、朱、贺、叶和刘。

周就是南昌起义的组织者周公,朱是第4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朱老总,贺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老总,叶是南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叶挺,而刘则是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团长刘伯承。

这一流传很广的领导人排序,是在1959年才最后确定的。

1957年建军30周年之前,权威媒体拟刊文庆祝,并将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序上报,依次是周、朱、贺、叶。没想到,当朱老总和周公看到这份名单后,都表示不同意。

朱老总不满意的是自己的排名太前,不应在贺老总和叶挺将军之前。

一向宽厚的朱老总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南昌起义发起时,自己的军官教导团只不过500多人,并不是起义军主力,而且做的也是一些牵制敌人、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辅助工作,应该排在贺、叶之后。

和德高望重的朱老总看法略有不同的是,周公认为南昌起义领导人还应该加上一位:暂编第15军军长、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团长刘伯承元帅。这样一来,就形成了5位领导人的说法。

1959年,又有公开报道和声明称周公领导了南昌起义,为了以正视听,周公就以公开名义对南昌起义5位领导人顺序做了正式批示,周、贺、叶、朱、刘的排序从此确定下来。

二、五位领导人的排序讲究

那么,周公为什么能位列南昌起义领导人的第一位?

这还要从周公的历史地位说起。首先,周公和主席、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等人都是最早提倡武装斗争的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被莫斯科免职,张氏、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和周公被莫斯科代表鲍罗廷指定为5常委,共同负责日常工作。

随后的八七会议,周公、主席、张太雷等被指定分别发起武装起义,也就是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而周公是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5人组的负责人,因此排名南昌起义第一位当之无愧。

贺老总排名第二有几点原因:一是20军是南昌起义主力军,而军长贺老总有很强的号召力;二是贺老总虽然不是组织成员但非常拥护组织的决定,三是周公全权委任贺老总担任起义的总指挥。

叶挺将军排名居第三,一是其职位是11军副军长兼24师师长,比贺老总略低;二是叶挺当时已是组织成员,从团结贺老总的角度出发甘当副手;还有一个不是原因的原因:叶挺将军没有贺老总性格外向。

至于朱老总和刘帅的排序,朱老总在南下潮汕、湘南暴动和井冈山会师以后,已经是“朱毛红军”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军的总司令。所以,强如“军神”的刘帅,应当排在后面。

三、南昌起义的幕后英雄

当然,南昌起义5位领导人都是从军事角度来衡量的。

实际上,作为我军建军起点的南昌起义能够发动,也是经历了很多的阻碍和波折,多亏幕后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在默默奉献、添砖加瓦。贡献最大的3位幕后英雄,当属李立三、恽代英和谭平山。

大革命失败后的7个月内,我党成员的数量就从6万人骤降到1万多人。与此同时,全国城市工会会员也从1927年4月280万锐减到不足10万人,17个省940多万农会会员所在组织也被陆续取缔。

在白色恐怖下,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性如烈火的李立三。

李立三是湖南醴陵人,曾用名“李隆郅”,他组织过留法勤工俭学,因为脾气火爆、敢想敢干,人送外号“坦克”。安源路矿大罢工,年仅23岁的李立三不惧敌人的暗杀,带领工人取得了胜利。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还专门谱写了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劳工记》:

工人受苦难尽表,有一英雄天下少。名号隆郅李先生,出洋法国转回程。

年纪只有二十四,祖籍湖南醴陵住。他从长沙到萍乡,要救工人出牢墙。

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在第一次九江会议提出南昌起义,聂荣臻、叶挺、谭平山、恽代英等人同意。李立三舍近求远,是因为九江三面环江还有唐生智主力,而240公里外的南昌城内空虚。

四、早期的军事家恽代英

南昌起义的方案,瞿秋白向临时中央和鲍罗廷汇报后开始筹备。

起义时间,暂定于7月28日晚准时举行。但是,关键时刻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上庐山参加军事会议,第20军和11军24师同时调往德安。实际上,这是张发奎精心策划的一个“鸿门宴”。

危急时刻,第4军参谋长叶剑英在九江甘棠湖“小船会议”向贺龙、叶挺紧急通报,决定起义部队马上开赴江西南昌。同时,周公和聂荣臻秘密约定,南昌起义一旦成功,马上向九江发一趟火车。

1927年7月27日,张氏来到九江召开会议,反对南昌起义。此举遭到一向温和的恽代英强烈反对,并表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什么可以继续讨论的了,谁要阻止南昌暴动自己誓死反对。

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父母都生在官宦之家,从小接受教育较好,在中华大学期间还创办了互助社。恽代英领导过五卅运动,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武汉中央军政学校政治总教官。

马日事变后,恽代英带领独立师配合叶挺所部一举平息了夏斗寅叛军。

恽代英被誉为“早期的军事家”,后来朱、毛被要求调离的时候,主席就表示:如果一定要调走朱毛、一定要恽代英和刘伯承来指挥红军。由此可见,恽代英当时的知名度有多高。

南昌起义的建议,就是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等人提出来的。而恽代英和李立三作为前敌委员会5位委员之一,他们的坚定态度对张氏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震慑。尤其是平时非常和气的恽代英,轻易不会否定别人的意见。会后,南昌起义的日期改为8月30日。

五、谭平山冲冠一怒要绑人

7月27日,周公和刘伯承等人也陆续到达南昌。

前敌委员会设在江西大旅社,前敌委员会谭平山、李立三和彭湃也陆续赶到。

谭平山是革委会主席,是这一组织的真正负责人。

7月29日,张氏从九江接连发来两封电报,再三警告慎重从事,等他第二天到南昌再做最后决定。第二天清晨,周公陪同张氏、恽代英走进了南昌起义指挥部江西大旅社。

张氏的反对意见,是成功把握不大,如果一定要起义也要征得张发奎的同意。

这一无理取闹的行为,遭到了前敌委员会5位成员的一致反对。李立三和澎湃表示继续举行,起义负责人周公向来待人温和,这一次罕见拍了桌子,他表示如果叫停南昌起义,自己马上回汉口去。

恽代英警告张氏:“如果你继续动摇人心,我们就把你开除出去!”

态度最激烈的还是谭平山,他喊来卫兵把张氏捆起来,还对一个师长说:“他再反对,就一枪毙了他。”

谭平山是同盟会元老,“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兼跨两党的重要人物,南昌起义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张氏在晚年的回忆中,对当年的谭平山还是记忆犹新。

谭平山“冲冠一怒”虽然让南昌起义顺利进行,但也因此被两个党先后开除。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的建立离不开那些为家族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子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铁帽子王。而在这八位铁帽子王...
原创 朱... 明孝陵:朱元璋的永恒守护 提起明孝陵,许多人都不陌生。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不仅是中国历史...
原创 蜀...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体系相当复杂且具有层次性。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大将军(大司马...
原创 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
原创 蜀...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实现自己取代魏国的野心,在朝廷及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派遣钟会、...
原创 康... “朕亦无过(李)光地者”——康熙 康熙皇帝,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以其智慧和宽容著称于世。在他漫长而富有...
原创 萧...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出生于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
原创 陶... 陶谦让徐州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在63岁时去世,临终前他做出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自己治下的...
原创 朱... 一、朱标是朱元璋的“福星” 在《山河月明》中,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几次互动,处理得相当巧妙,给人留下了...
原创 明... 公元1644年农历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并迫使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北都陷落之后,南京作为明朝...
原创 朱... 在中国古代,许多历史时期的帝王都得到了能人志士的辅佐。这些能人不仅仅有着过人的武艺,还有着卓越的智慧...
原创 努... 1626年,努尔哈赤在68岁时去世,女真族迎来了年仅35岁的皇太极。这一变故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并不算是...
原创 看... 当我们提到“过去总是有迹可循”这句话时,确实能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并不像影视作品或口耳相...
原创 当...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领导的社会主义...
原创 西... “八柱国”是指八位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些人物包括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
原创 刘... 提到三国,几乎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它是我们从小就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影响深远,且改编成了许多影视剧...
原创 尉... 在隋朝的猛将排行榜中,秦琼和尉迟恭无疑是两位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被誉为“万人敌”,是李唐帝国的重臣。...
原创 清... 清朝末代格格:金默玉的一生与皇室丑闻 清朝末期,清皇室的皇子、公主们曾是朝堂上最尊贵的存在,然而随着...
原创 清... 公元1643年,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极离奇去世,给朝廷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动荡。在一番权力斗争之后,年仅6岁...
原创 明... 大明王朝的辉煌与遗憾:名字背后的玄机 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璀璨明星,几百年来一直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