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农历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并迫使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北都陷落之后,南京作为明朝的双首府之一,立刻开始发挥备用首都的职能,承担起南方政权的核心角色。当时的明朝虽然失去了大一统王朝的合法地位,但实际上仍掌控着大半个中国的领土。更准确地说,明朝在南方的地盘依然相当广阔,远非一蹶不振。从当时1644年的政治和军事环境来看,南明的弘光政权完全具备建立一个比南宋时期更为坚固的偏安政权的潜力。因为前方有大顺军牵制着清军,只要南明政权能稳固长江防线,完全有可能将清军阻挡在长江以北。
然而,历史的进程却出人意料地打了那些抱有这种乐观预期的人的脸。从1644年5月,弘光帝在江南四镇的推举下即位,到1645年初,南京被清军毫无抵抗地轻易攻占,这个政权仅仅存续了短短八个月时间。随后的其他南明政权,情况也大同小异,几乎与弘光政权一样短命。南明各政权的迅速覆灭,背后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但归根结底,军事上的问题是主要原因。若以南明中期相对长寿的永历政权作对比,差异便十分明显。
永历政权的军事实力主要来自原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而其他南明政权则主要依靠明朝旧部的残余军队。通过这个对比,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原本效忠明朝的武将们已经不再和明朝朝廷心齐,甚至彻底背离了明朝。若要举例说明,只要看看那些曾一度高喊保卫明朝誓言,转瞬间却迅速投降清朝的将领们的表现便可见一斑。这里暂且不提那些先降顺再降清的将领,仅谈南明政权中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们就足够震撼。
比如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在左良玉去世后,其麾下80万大军被拆分,左梦庚率领的20多万军队本可成为南明重要依靠,然而他最终选择率军投降清军阿济格部。随后刘良佐带领本部10万兵力投降,并随清军进攻丹阳、金坛、江阴。还有淮安的刘泽清降清,南明河南总兵许定国在睢州先杀死不愿投降的高杰,随后携人头归顺清朝。徐州守将李成栋投降清军,参与了扬州、嘉定两地的屠杀,且最终成了擒杀隆武帝朱聿键和绍武帝朱聿鐭的罪魁祸首。此外,提督李本深及其总兵杨承祖、张天禄、张天福,甘肃镇总兵李棲凤,监军高岐凤,以及四川将领胡尚文、韩尚良等人,皆先后投降清朝,并参与了清军攻占扬州的作战。
随着清军南下,南京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沦陷。包括忻城伯赵之龙、保国公朱国弼、魏国公徐久爵等三十余名勋贵,以及大学士王铎、尚书钱谦益、侍郎朱之臣等文官集团,也纷纷选择归顺清朝。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在南京城门外带领着守城的十余万明军,齐声跪迎清军入城。南京陷落前,原明军将领先后投降的兵力多达50万,这些军队曾经是南明政权的核心支柱,在清军未到之前还高喊誓死捍卫明朝,然而转眼间却全线倒戈投降清朝。面对这样的军心涣散,政权根基动摇,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看来,明朝的覆灭与清朝的兴起,似乎就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与天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