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体系相当复杂且具有层次性。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其中,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相对较为常见且地位较高的官职,主要掌管征伐任务,因此一般担任此职的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名将。例如,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在魏灭蜀的过程中,便曾亲自带兵攻克蜀汉。
在蜀汉的四征将军中,历史上有两位征南将军,分别是赵云和刘巴;而征西将军则有六位,分别是黄忠、魏延、张翼、宗预、姜维和陈到。值得注意的是,东吴与蜀汉结成了联盟,因此东吴并没有在蜀汉的东边设立征东将军这一官职。而今天要讲的,正是蜀汉唯一的征北将军——申耽。申耽不仅是唯一的征北将军,他最终还背叛了蜀国,投降了魏国。那么,申耽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一、申耽的背景与起点
《魏略》记载了申耽的早期经历:“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申耽,字义举,来自上庸郡。申耽家族在上庸、西城一带拥有强大的势力与名望,可以说是当地的世家豪族。当地百姓依托申家庇护,使得申耽能够稳稳立足,并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较长时间的控制权。许多历史学者认为,申耽和其兄弟三十年控制上庸和西城两郡,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他几乎是汉末割据一方势力中寿命最长的诸侯之一。其他类似的诸侯,还包括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和占据交州的士燮。
在初平年间,申耽在西平与上庸两郡聚集了数千家居民,并且与张鲁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也派遣使者与曹操保持联络。曹操当时的重点仍然在中原,为了与各方势力保持某种平衡,曹操便赐予申耽“将军”称号,任命他为上庸都尉,后来更升任太守,并封为员乡侯。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申耽与张鲁、曹操等诸侯维持了较为良好的关系,这也为他在上庸一带的长期割据奠定了基础。
二、东三郡的地理与战略意义
东三郡指的是房陵、上庸和西城(魏兴郡),这三郡在原来属于汉中的三个县,后来在汉末被改为郡。尤其是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张鲁投降后,曹操将汉中一分为三,分别设立西城和上庸两个新郡,并将这三个郡划归南阳郡管辖。东三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地带,因此在战略上具有重要价值。
东三郡的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房县、竹溪、竹山、郧县、郧西,以及陕西安康一带。因此,作为东三郡的控制者,申耽自然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争夺的重要对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夺取了汉中并决定继续向东扩展势力,目标便锁定了东三郡。刘备命孟达从秭归郡北攻房陵郡,并成功击杀了房陵太守蒯祺,接着他又准备攻打上庸郡。
三、申耽投降蜀汉
面对孟达和刘封率领的大军,申耽最终选择了投降。他不但将自己家族迁至成都为质,还答应归顺刘备,放弃了此前与曹操的联系。刘备极为重视申耽,任命他为征北将军,并保留了他原来的官职——上庸太守和员乡侯。同时,刘备还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至此,申耽成为了蜀汉历史上唯一的征北将军,职权可见一斑。
在同一时期,黄忠被刘备任命为征西将军。若从官职层面来看,申耽已经与黄忠平起平坐,显示出刘备对他极高的重视与信任。然而,申耽归降蜀汉后的形势并不稳定。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要求孟达和刘封出兵支援,但由于孟达和刘封尚未稳定东三郡的控制,最终未能提供任何援助。魏黄初元年(220年),孙权悍然偷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刘备对这一事件大为愤怒。
四、申耽的背叛与死后命运
在此背景下,孟达因未能支援关羽而遭受刘备的责罚,再加上他与刘封的关系恶化,最终选择了投降魏国。随之而来的是申耽的弟弟申仪叛变,他率军攻破了刘封的军队,迫使刘封退回成都。面对这种局面,申耽在形势逼迫下,也做出了背叛的决定,投降了魏国。实际上,申耽的投降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出于对个人生死的极大担忧。
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认为申耽并非自愿归附,而是被迫投降,因此剥夺了他的兵权,封他为怀集将军,并将其迁往南阳居住,闲置在家。同时,申耽的爵位也被剥夺,他的弟弟申仪被封为员乡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孟达投降魏国后,受到了曹丕的重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并被封为平阳亭侯,还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负责镇守新城郡。
最终,失去官职和爵位的申耽在魏国过上了晚年的闲散生活,直至病逝。与孟达不同,申耽的选择让他避免了许多灾难。孟达虽然曾在曹魏得到过一段时间的重用,但最终因反叛曹魏,遭遇了司马懿的致命打击,死于非命。相比之下,申耽在魏国的结局算得上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虽然充满了背叛和无奈,但至少他避免了生死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