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让徐州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在63岁时去世,临终前他做出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自己治下的徐州六郡交给了豫州刺史刘备。这一决定看似有些令人困惑,因为陶谦膝下有两个儿子,且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且陶谦手下拥有不少能力出众的武将和谋士,其中包括早早效忠他的陈登、糜竺和曹豹,而刘备却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与陶谦结识,且手下仅有千余兵士和一群饥民。陶谦为何选择将如此重要的地盘交给一个与自己关系尚浅的刘备,而不是传给自己的亲儿子或忠心的部下呢?
曹操起兵讨伐徐州
在探讨陶谦的决定前,我们必须明白,徐州在当时并非一块香饽饽,反而是一块难以掌控的“烫手山芋”。早在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便在途经徐州时被陶谦的部将张闿所杀,曹操为父复仇,率大军攻入徐州,所到之处杀戮无情,甚至“泗水为之不流”。一年后,曹操再度率军犯徐,誓言为父报仇,连陶谦的家人也未能幸免。
除去曹操,徐州南部的袁术势力也时刻对徐州虎视眈眈。袁术集团长期割据江淮地区,兵员众多,手握重兵,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因此,尽管徐州拥有丰盈的财物和资源,但它却处于夹缝中,面对强敌四面包围,实在是一个不安稳的地盘。陶谦的儿子们虽然成年,但才智不足、能力有限,连作为守成之主都难以胜任。更重要的是,如果让他们接管徐州,陶谦无疑会为儿子的能力感到担忧,而他也深知,徐州能否稳固并非依赖家族的传承。
陈登:智勇双全,但靠不住
说到徐州的忠臣,陈登是其中的佼佼者。陈登出身徐州本地的豪门世家,家族背景深厚。他的叔祖父陈球曾在汉灵帝时期官至司空、太尉,手下名士如卢植、郑玄、管宁等均为其门下弟子;而他的父亲陈硅也曾在朝中与权贵交往甚密,担任过沛国相。这样的家世使得陈登在政治上游刃有余,曹操和袁术两大势力都不会轻易抛弃他,作为徐州的重臣,地位显赫。然而,陶谦并不愿意将徐州交给陈登,因为陈登这样的世家子弟,若朝廷更替、局势变化,极可能会迅速倒戈投向其他势力,这对陶谦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即使陈登忠心耿耿,他也无法完全依赖。
糜竺:商人出身的挑战
糜竺,作为陶谦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虽出身商贾家庭,但却有着巨大的经济资源。糜竺的家族曾在援助刘备时,一次性捐赠了两千奴客和大量黄金银两,为刘备的军资提供了极大支持。然而,尽管糜竺家族富有,却始终不具备像陈登那样的深厚政治背景。商人出身的糜竺,身上带有明显的“外来户”色彩,徐州的传统世家子弟们难以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重农抑商的政策让糜竺这种商人出身的领导者更难获得众多士族的认同。因此,将徐州交给糜竺,也许会让陶谦的政权面临不稳定的局面。
曹豹:能力不足,根基薄弱
作为陶谦的重要部将,曹豹在徐州的军事指挥上,表现得并不出色。曹豹负责训练的军队在多次出征中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当曹操的军队再度进犯徐州时,曹豹尽管掌握了大批资源和坚固的城池,仍然节节败退。更糟糕的是,曹豹并非徐州本地人,而是陶谦从外地引来的同乡,缺乏当地的根基和人脉。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陶谦显然不敢将徐州的命运交到一个缺乏实力和地方支持的部将手中。
刘备:志向远大,能屈能伸
相比之下,刘备虽然仅在陶谦麾下待了一年,但却展现出不同凡响的政治智慧和领导魅力。刘备不仅是中山靖王之后的宗亲,拥有汉室的血统,这使得他在人脉上具备了天然优势。此外,刘备的志向明确,不仅有着恢复汉室的宏大抱负,还在民间积累了相当不错的声誉。即便在曹操的压迫下,刘备的麾下依然能够保持战斗力,并且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的支持,若与袁术等其他势力相比,他无疑占有优势。
刘备上任豫州刺史后,立刻召见了当时顶尖的世家子弟——颍川陈氏的陈群,且陈群毫不犹豫地答应为刘备效力,并且为其出谋划策。这一切都表明刘备不仅在政治上有足够的能力,还能够赢得各方势力的支持。再加上刘备本人对局势的敏锐判断,他能在多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因此成为陶谦理想中的继承人。
最终选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陶谦最终决定将徐州六郡托付给刘备。这一选择不仅是基于刘备的背景和志向,还考虑到了他在乱世中的适应能力和团结各方的能力。尽管陶谦有亲儿子和部将可选,但刘备的未来潜力和统一汉室的理想使得陶谦相信,这将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