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实现自己取代魏国的野心,在朝廷及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带领十八路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尽管当时蜀汉的国力已大不如前,后宫宠臣把持朝政,刘禅昏庸无能,但蜀汉依然拥有姜维等一批忠勇能臣。尽管失去汉中,蜀汉凭借剑阁的天险几度险些阻挡魏国的进攻,最终还是因邓艾的巧妙“偷渡阴平”而成功实现灭蜀大计。
蜀汉灭亡后,魏国已经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邓艾当时的战略计划是,灭蜀之后立即顺势沿巫县向东南推进,凭借西晋庞大的国力,完全可以迅速灭掉东吴。但因为邓艾与钟会之间发生内讧,再加上姜维的“计害三贤”,魏国失去了两位名将,导致原定的伐吴计划被推迟了十七年之久。直到公元281年,西晋由司马炎亲自消灭东吴,最终统一了天下。那么,东吴为何能够在蜀汉灭亡后抗衡西晋那么多年呢?
西晋无暇顾及东吴
我们必须明确,司马昭当初要灭蜀,并非单纯为了统一天下,而是为了借此削弱魏国的威望,为自己代魏自立制造有利条件。自从“高平陵政变”后,司马家族牢牢掌握了曹魏的实权,但朝堂和民间仍有众多反对声音,特别是在淮南一带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叛乱,这些事件史称“淮南三叛”。然而,问题并不止于此,曹魏当时的皇帝曹髦对司马家并不合作,甚至采取了拒绝配合的态度,这使得司马昭在禅让之路上困难重重。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司马昭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直接在朝堂上弑君。这一举动虽然消除了潜在威胁,却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导致名声一落千丈,甚至有历史学者如颍川陈家公开表示“杀贾充以谢天下”,这是对司马昭声望的一种强烈反感。
为了恢复自身的政治声望,司马昭认为必须尽快灭掉蜀汉,为其禅让创造有利条件。但他没能完成这个目标,便因病去世。最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位,然而与父亲不同,司马炎的声望远远低于司马昭。虽然他赢得了许多士人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并不足以保障司马家族的稳固统治。西晋建立后,党争激烈,贾充领导的功臣集团与另一股名士集团的斗争,使西晋政权岌岌可危。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司马炎不得不先处理国内党争,导致统一大计拖延了整整十七年之久。
东吴的抗争
长江作为自然屏障,对于北方政权而言,进攻东吴一直是巨大的难题。古代船只无法像现代那样应对风浪,水军训练的难度可想而知。东吴的水军以“水兵舟战,行家里手”著称,这并非仅凭几句口号所能表达,而是世代以来与水为生的积淀。为了打破这个难题,西晋派遣名将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兵,足足花了七年时间才取得一定成效。从中可以看出,水战与水兵的培养有多么苛刻。
然而,东吴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地理环境,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东吴依旧拥有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那就是陆抗。陆抗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儿子,父亲去世后,他接任荆州,成为东吴的最后一根支柱,与羊祜正面交锋。羊祜当时被派往荆州,目的是借西晋强大的国力压倒东吴。初到荆州时,羊祜看到了民生困苦,意识到如果能稳住荆州,就能为未来的东吴灭亡奠定基础。羊祜的战略最终得到了验证,但在战术层面,他显得相对逊色。与之相比,东吴的陆抗则是一位卓越的战术大师。
陆抗在面对羊祜的战略时,尽管东吴的国力远逊色于西晋,但凭借着出色的战术运用,他成功守住了荆州。公元272年,西陵之战让陆抗名声大噪。这场战斗爆发时,西晋的羊祜派遣八万大军,而陆抗仅有三万兵力,兵力上的差距悬殊。然而,陆抗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集中兵力击退羊祜的援军,稳住了局势,并通过围困敌方的战略,让西陵守将步阐无法投降。最终,羊祜虽然在战略上领先,但在战术执行中被陆抗巧妙地牵制,最终遭遇惨败。
此战过后,羊祜深知只要陆抗还在,东吴就难以轻易灭亡,因此他建议司马炎,只有陆抗死后,西晋才能有机会统一东吴。
因此,蜀汉灭亡后,东吴能坚持那么久的原因,正是因为陆抗的卓越指挥。在蜀汉灭亡后的十七年里,陆抗不仅有效地抵抗了西晋的侵略,还保持了东吴的独立,直到他去世六年后,西晋才最终在公元281年发起大规模进攻,彻底灭吴,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