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鄱阳湖爆发了一场改变整个中原局势的决定性战役,最终为朱元璋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朱元璋成为了天命的继承者,毫无悬念地掌控了天下。而与之对立的陈友谅,则在众叛亲离的局面中惨遭杀害。此战后,除张士诚外,朱元璋几乎没有任何对手。
如果要论功勋,鄱阳湖之战的胜利绝对少不了朱文正的贡献。虽然他未在明朝初期的功臣榜上占据一席之地,但若论起军事才华,朱文正的能力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和李文忠等几位名将。尤其是在防御方面,他的才能堪称一流,连邓愈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未能进入历史的功臣行列,可能与朱文正和蓝玉一样,性格过于狂傲,难以得到朱元璋的青睐。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与李文忠一样,自幼由朱元璋抚养长大。然而,与李文忠的正直不同,朱文正年轻时表现得非常放荡,沉迷于吃喝玩乐、荒废正事。直到鄱阳湖战役前夕,陈友谅带领60万大军来攻,朱元璋的战船仍未完工。这时,朱元璋急需一员大将拖延时间,而就在此时,小明王被张士诚袭击,朱元璋决心亲自出征救援。面对重重困难,这场战争本就异常艰难,就算是徐达、常遇春这些老将也无法保证必胜。于是,朱元璋将救援洪都的重任交给了朱文正。
朱文正被委派带领2万人守卫洪都,面对陈友谅的60万大军,众将士都不太看好他。然而,朱文正却不负众望,在战场上表现得异常出色。他摒弃了往日的纨绔作风,将整个洪都的防守布置得严密而有条理。洪都地理位置重要,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一旦失守,陈友谅将轻松直逼金陵。尽管洪都有8个城门加一个水门,总共9个出入口,防守压力巨大,但朱文正依然成功将这些城门防守得如铁桶一般。
这其中,邓愈的支持至关重要。邓愈虽不如徐达、常遇春那样被世人称道,但他在军事上有一项独特优势——火器的使用。可以说,邓愈是将火器大规模投入实战的先驱,而这些火器对陈友谅的军队造成了巨大打击。在朱文正的巧妙布置下,邓愈的火器大显神威,帮助守军有效击退了敌人。
令人惊讶的是,朱文正不仅成功守住了9个城门,还为机动队留下了2000人,以备不时之需。当陈友谅带领60万大军发起猛烈进攻时,尽管他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却始终无法攻破这座小小的城市。火攻、挖地道等一切战术几乎都被陈友谅派遣的将领尝试过,但洪都依然屹立不倒。甚至有部下建议绕过洪都直接攻金陵,但陈友谅始终没有这样的决心,因为他深知若不拿下洪都,背后可能会遭到偷袭。
事实上,洪都的守军并不多,仅有朱文正的2万人,凭借这支精锐之师,朱文正成功抵挡了陈友谅60万大军长达85天,赢得了朱元璋集结大军的宝贵时间。战争结束后,朱元璋依照功劳评定,毫无疑问地将首功授予了朱文正。
然而,原本应当给朱文正的大量封赏并未如期而至,朱文正对此心生不满。这个时候,他竟然和朱元璋保持了客气的态度,朱元璋也似乎信以为真,导致了封赏的滞后。这一事件让两人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朱文正开始产生了脱离朱元璋的念头,并与张士诚取得联系。朱元璋对此非常愤怒,最终将朱文正囚禁。然而,考虑到朱文正的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仍决定封他为王,授予他王爷爵位,而这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不是朱元璋直系亲属的朱姓王爷。
到了南明时期,东林党推举朱文正的后代朱亨嘉登基,但那时的大明已是气数已尽,朱亨嘉最终也未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