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当“老二”并不难,苏联6个教训启示我们:最怕“窝里斗”
迪丽瓦拉
2025-09-20 20:02:11
0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标志着冷战时代的正式开启。在冷战期间,美国始终自诩为全球霸主,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科技水平,美国的确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尽管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进入一段相对低调的时期,但这更多是因战争消耗所致。

一、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美国有着“打老二”的惯例,任何有望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最终都会被美国设法击败。比如当年日本经济即将超越美国时,美国便通过各种手段设下陷阱,拖垮了日本经济。然而面对苏联这一强劲的“老二”,美国却一度束手无策。

在冷战期间,美国的目标明确,就是要瓦解苏联。苏联作为全球第二大强国,虽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美国,但整体实力仍稍逊一筹。毕竟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获得了巨大利益,吸引了大量科技和人才流入美国本土。美国能够称霸世界,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本土几乎未遭受过大规模战争破坏,使得其经济基础异常稳固。就像一个长久未遇挫折的家庭生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二战期间,美国通过军火和物资的销售赚取了巨额利润,甚至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还向日本出口武器装备。当美国真正坐稳世界第一把交椅时,未曾预料到苏联会迅速崛起。作为霸主,美国自然竭尽全力压制苏联崛起。苏联则集中全国力量,拼尽全力追赶并试图超越美国。

苏联解体后,相关资料揭示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多种“阴谋”手段,外界称之为“和平演变”。其实,这种演变是美国的无奈之举——美国发现无法通过武力击败苏联,只能采用文化渗透等软实力策略,逐渐影响苏联社会。虽然“和平演变”对苏联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绝非决定性因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苏联的问题首先源于内部”,外部的压力只是推波助澜。

邓小平简短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问题的核心。苏联当时未能看清自身危机的本质,反倒是后来普京清晰认识到这一点。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坦言:“苏联并未使国家繁荣,人民也未获得真正自由,而是被意识形态所束缚,经济落后于西方。七十年发展走入死胡同,偏离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虽有外部压力,但关键还是其内部深层次的问题。这些内因若顺着苏联的历史脉络去分析,便能逐渐明朗。

二、六大内因

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内部诸多问题积累的结果。有些问题被长期掩盖,最终爆发,导致国家的崩溃。

1. 抱残守缺

苏联本质上是联邦制国家,但早期若不强化中央统一领导,联邦制就难以稳固。斯大林时期强化了高度集权,政治上实现了统一领导,经济上实行了苏联特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值得说明的是,苏联建设初期,无论政治集权还是经济统一,都是必要且有效的措施。但任何体制一旦僵化,必然带来问题。苏联错失了多次改革良机,例如十月革命后期废弃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模式确立后,缺乏及时改革。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迎来战后重建的机会,本应抓住时机进行改革,却依然停滞不前。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未留下明确接班人,也缺乏建设蓝图。随即苏联内部开始权力斗争,最终由赫鲁晓夫执掌大权。虽然他提出了经济改革计划,有些措施被专家认可,但他本人缺乏真正的改革决心,更多是借改革之名全面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东欧华约国家开始尝试北欧式改革,部分国家甚至试图摆脱苏联控制,但均被苏联军事干预镇压。华约体系依旧陷在苏联旧有模式中挣扎前进。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显著,苏联高级官员葛罗米柯竟然表示对中国改革不感兴趣,反映出苏联体制的顽固和保守。

2. 内耗不断

“家和万事兴”,国家若内耗不断,必然走向衰败。苏联历史上,多位领导人推行个人崇拜,70年代末苏联书店大量出售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的书籍,而俄罗斯文学作品则被冷落。此时苏联缺乏创新理论,旧一代否定上一代,新理论空洞无物,导致国家难以前进。

80年代,苏联进入人心涣散阶段。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让人迷惑,加之外来思想渗透,一些官员口头拥护马列主义和苏联体制,私下却暗地做反对行动。戈尔巴乔夫表面得到了官员的支持,实则信仰已经破裂。

“8.19事件”后,叶利钦禁止苏共活动,却无人敢为苏联体制辩护,显示出当时体制的摇摇欲坠。斯大林时期的铁腕政策虽严厉,但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赫鲁晓夫却全盘否定斯大林功绩,导致苏联内部混乱不堪。

3. 举国之力的利弊

冷战时期,苏联在军事上甚至一度超越美国。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结果反而促使苏联军工快速发展。苏联民众在军事建设上表现出高度的团结,但经济民生反而被忽视,尤其轻工业落后,消费品大量依赖进口。

1987年,苏联军费开支占GDP的12.5%,军工人员占人口比例高达16%。尽管军事产值巨大,但出口有限。苏联过于自信,甚至自行制定工业标准,导致与国际标准脱节。比如苏联铁路轨距宽于国际通用标准,收音机超短波频率也不同,这些都阻碍了技术与国际接轨。新技术革命到来时,苏联已错失良机。

4. 严重的扩张主义

美苏冷战不仅是军事较量,也是地缘政治的博弈。然而,苏联未能成功团结社会主义阵营,部分原因在于其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苏联成立后,宪法允许加盟共和国保留独立的“后门”,高度集权使得许多加盟国不满,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80年代不断要求独立。苏联对阵营内的国家更多采取打压而非拉拢,比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遭受不同程度的压制。匈牙利、波兰等国也曾被苏联强力镇压。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成为东欧脱离苏联控制的试验场。

二战后,苏联扩张势力范围,试图拉拢亚非拉国家,结果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严重损害了国际形象,也给西方提供了抹黑苏联的口实。

5. 人心涣散

“人心齐泰山移”,但苏联80年代末人心却四分五裂。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并非创新理论,而是试图向西方体制靠拢的策略。苏联虽然面临发展瓶颈,但并未形成有效新理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西方制度的模仿,非真正改革。

戈尔巴乔夫否定苏联体制,比赫鲁晓夫更彻底,导致人心涣散,甚至连苏联早期领导人的贡献也被否认。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叛变。

6. 自我丧权

苏联解体的关键标志是苏共中央失去执政权。戈尔巴乔夫虽操纵过程,但最终果实由叶利钦摘取。叶利钦在西方支持下,否定苏联历史功绩,极端丑化斯大林,最终撇开戈尔巴乔夫,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成立独立联盟。

苏联解体可谓“自我毁灭”。美国当时也为此震惊,未曾预料解体速度之快,并担忧核武器安全,害怕核武器外泄甚至引发核战争。

结语

回顾苏联的崩溃,虽然多种因素交织,但内部问题无疑是主要根源。从第二任领导人开始,内部权力斗争便未曾停歇,逐步加剧。如此无休止的内耗,注定让国家陷入危机。

当然,有人认为内斗是巩固统治的必要手段,但事实证明,无尽的内耗只会带来灾难。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泸...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泸定桥1万个铁环——三百年前的...
原创 家... 在江苏的一座古朴小镇上,丁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世代相传的珍宝 —— 一枚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这...
原创 历... 自古以来,我国的皇位世袭制度主要是由嫡长子继承,这一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致敬抗战老兵丨100岁崔恭:一... 本文转自【人民网】; 【老兵档案】 崔恭,100岁,1925年出生在山西平鲁县(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
原创 揭...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带给您一种独特的参与感...
原创 刘... 前219年,关羽败走麦城,形势危急,为了保命,他几度派遣使者向上庸的守将刘封和孟达求援,但始终未能得...
周末限时打卡!青铜象尊即将“返...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上,众多殷商时期的珍贵文物齐聚...
原创 清... 这是一张历史悠久的照片,背后承载着一段尘封的往事。今天,历史镜像馆将继续带领大家探寻那些老照片背后的...
原创 李... 好的,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改写和润色,希望符合您的需求: --- “父王仍然在巴蜀之地,眼下我登...
司马家为何迟迟不伐吴?背后原因... 公元263年,司马昭雷霆一击,蜀汉政权轰然崩塌。当魏国上下弥漫着乘胜渡江、一统河山的激越情绪之时,司...
原创 唐... 你说这唐玄宗李隆基啊,年轻时那叫一个风光。谁能想到,一手创下开元盛世的帝王,到老了会落得那般境地。 ...
原创 红... 突破乌江 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队伍突破了敌人精心布设的乌江防线,成功横渡了贵州境内最为宽广的河...
原创 慈... 如果要评选晚清时期最具功绩的人物,非曾国藩莫属。原因不仅在于他率领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
原创 霍... 公元前123年夏季,大汉名将卫青再次出征定襄,发起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作...
原创 柴... 柴荣去世后,赵匡胤与魏仁浦迅速对禁军和核心节镇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这一举措为赵匡胤后来的夺权铺平了...
典籍里的郑州丨管叔:从西周风云... 在郑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管城”二字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跨越三千余年的历史故事。它...
原创 日... 为了更好地管理古墓,日本宫内厅首次宣布,允许外部专家参与到挖掘调查工作中,并与当地政府进行密切合作。...
原创 冤... 夺门之变,亦称南宫复辟,是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发生的一场政变。景泰八年(1457年),明朝将领石亨...
逝者|傅国涌:教育不应只追求成... 编者按:据多方证实,傅国涌先生于今日(7月7日)凌晨辞世,享年五十九岁。1967年,傅国涌生于浙江乐...
原创 林... 清朝的末期,真是让人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简单但却异常深刻的道理。落后本身并不可怕,令人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