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跟喜专栏:《洛阳北邙出土王之涣家族九方墓志一览》
迪丽瓦拉
2025-07-13 17:04:03
0

洛阳北邙出土王之涣家族

九方墓志一览

赵跟喜

A、洛阳北邙出土王之涣家族九方墓志一览:

1、王之涣墓志早年由苏州文管会调运北京,(归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称中国国家博物馆)。

2、王洛克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3、王德表、王德表妻薛氏、王之涣夫人李氏、王翱四方墓志为张钫早年所得,千唐志斋旧藏。

4、王之咸、王琯、王琯妻郑嬇三方墓志为1999、2000年征集,千唐志斋新藏。

流散A、王之涣,天宝元年(742)二月十四日卒于衡水馆舍,春秋五十五,天宝二年(743)五月廿二日葬于洛阳北原。该志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邙出土墓志,民国元老李根源曾收得九十三方,渡江南运,在苏州筑室妥予藏弆,名曰“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室额为章太炎所书。其中最有名者为唐代诗人王之涣墓志。

王之涣墓志

1932年秋,章太炎先生在苏州讲学期间,李根源将唐志拓本呈章太炎鉴赏,章阅后欣然命笔,为王之涣、黑齿常之、黑齿俊、清淇公四志题跋。跋王之涣志曰:“印泉在洛得唐人墓志九十三石。此王之涣一石,称其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在乎人口,是即盛唐诗人王之涣无疑。其诗迄今只存六首,而黄河远上一绝,使伶官竞拜,至今皆以为绝句之最。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昔人以唐书无韦应物传为恨,然韦之仕宦踪迹具存于诗;若王为文安县尉,及其平生高节,非此石孰为传之?明清间编全唐诗者,谓之涣有兄之咸、之贲,按此石称弟永宁主簿之咸,则称曰兄者,误也。”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抵近姑苏,李根源先生恐藏石沦于敌手,藉门前码头之便,遂于深夜用船沿河渠将藏石运到其母葬地小王山,沉于山麓关帝庙前水池中,得以保存下来。

王之涣墓志

建国初,朱德安排李于全国政协会议后到北戴河疗养,李思乡心切,回到苏州,遂将所藏金石文物(包括全部唐志)悉数捐赠苏州文管会。文管会将唐志从小王山水池中起出,运回苏城存放。

一九八二年四月,李根源子李希泌葬母于苏州,晤苏州博物馆人员,询问唐志下落,据称,王之涣志已调运北京,其他各石则调运南京(博物院)。

苏州小王山李根源像 乐艺会资料

九十年代某年,余曾接待李希泌先生,并蒙告知曲石精庐藏志大致情况,不久,收到先生寄来齐鲁书社出版的《曲石精庐藏唐墓志》一书,扉页有李希泌先生撰写简短前言,与所告知情况相同,书后有章太炎先生四跋。又某年,在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前偶遇李希泌先生,恕不赘述。

流散B、王洛克,王之涣叔父,曾与王勃同隐于黄颊山谷。唐先天元年(712)十月十三日葬于洛阳河南之北原,该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收藏于千唐志斋博物馆者)

1、王德表,王之涣祖父,墓志载:王德表圣历二年(698)三月二日卒,春秋八十,三月廿九日,权厝于合宫县伯乐原。薛稷撰文。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载:民国廿年(1931)出土于洛阳城北十二里后李村。并出唐三彩、陶器数十件甚精,售价千元。(千唐志斋旧藏)

2、薛氏,王之涣祖母,王德表妻,万岁登封元年一月廿二日卒于洛阳尊教里私第,万岁通天二年(697)二月十七日迁厝于合宫县河阴乡之平原。洛阳出土时刻时地记载:洛阳城东北廿二里白鹿庄村南地出土,并出陶器、三彩器卅件,其中有螺钿铜镜一件,工艺甚精。所出器物吴文道全部购得,运到北京出售,在火车站上与上海客人议价六千元,在北京交款。(千唐志斋旧藏)

3、李氏,王之涣夫人,其先渤海人,冀州衡水县令涤第三女,十八适衡水主簿(之涣),天宝七载(748)终于河南县孝水里私第舍,春秋四十四,天宝七载(748)十一月廿四日葬于洛阳北原。王瑨(王维弟)撰文。洛阳王村出土。(千唐志斋旧藏,建斋时已佚失)

王之涣

4、王翱,王子咸曾孙,会昌六年(846)十一月十二日卒于东都时邕里私第,大中元年(847)二月七日葬于邙山阜之阳清风乡郭村,祔先茔。(千唐志斋旧藏)

5、王之咸,王之涣堂弟,天宝十载(751)四月十二日卒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载(753)十月十七日安葬于洛阳县北邙山,祔于夫人旧茔。(2000年2月孟津平乐镇出土,同年3月17日征集,千唐志斋新藏)

6、王琯,王子咸子,贞元九年(793)九月五日卒,归于洛阳,十年(794)四月七日祔葬于洛阳县邙山先垅之侧。(一九九九年四月出土于孟津县北邙山,其妻郑氏墓志同时出土,同年四月十二日征集于孟津平乐村。千唐志斋新藏)

7、郑嬇,王琯妻,元和九年(814)七月二日卒于洛阳县敦化里私舍,八月十一日祔葬于洛阳县清风乡郭村邙山之原先府君(琯)旧茔。(一九九九年四月出土于孟津县北邙山,与其夫王琯墓志同时出土,同年四月十二日征集于孟津平乐村。千唐志斋新藏)

2024.5.22整理于涧尾居

(附)北邙墓志归何处(六)

作者 赵跟喜

北邙出土墓志,民国元老李根源曾收得九十三方,渡江南运,在苏州筑室妥予藏弆,名曰“曲石精庐藏九十三唐志室”,室额为章太炎所书。

1932年初,国民政府播迁洛阳,李根源应邀赴洛参加“国难会议”,期间偕金寉望同游洛阳名胜,得见北邙出土志石甚多,遂以2000银洋购得唐志93方,委托时任军政部次长的云南籍人杨杰,租赁车皮一节,运抵苏州寓所。继而考诸史籍,历时两月余,编篡《曲石唐志目》一份,并于目录前附以说明:“近岁魏唐志石出土,收藏之多,以开封图书馆、洛阳保(存)古阁、三原于右任、新安张钫为最著。然皆在北方,而过江者寥寥。民国二十有一年春,余游洛下,周历北邙,获唐志九十三石(并见魏墓志七八方,造像数躯,汉篆袁安一石,索价过昂,无力购置。),载之过江藏于苏州敝庐,编成目略,备世之同好观览焉。”

李根源苏州小王山镌辞 乐艺会资料

笔者早年守职蛰庐,对北邙出土墓志之归宿,甚为关注。某年李根源先生五公子李希泌来游千唐志斋,笔者寻问曲石精庐藏志下落,承蒙先生告知仔细: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抵近姑苏,李根源先生唯恐藏石沦于敌手,藉门前码头之便,遂于深夜用船将藏石运到其母葬地小王山,沉于山麓关帝庙前水池中,得以保存下来。

曲石精庐所藏唐志,见诸史书者如黑齿常父子、孙处约妻卢氏、段承宗、苗素、李廿四娘等人墓志,志文所述,可证史册,可补缺佚,颇为珍贵。最有名者为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墓志,据书家考证,王之涣墓志虽未署书丹者名姓,但其书法风格韵味与同时所出严仁墓志毫无二致。严仁墓志为唐大书家张旭书丹,王之涣墓志书丹者似为张旭其人。

李根源苏州小王山葬母镌辞 乐艺会资料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号曲石。民国元老,近代名士。早年曾在家乡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为其破例招收的非云南籍学生。建国初,朱德安排李于全国政协会议后到北戴河疗养,李思乡心切,回到苏州,遂将所藏金石字画悉数捐赠苏州文管会。文管会将唐志从小王山水池中起出,运回苏州博物馆,后调至南京博物院。王之涣墓志则调运北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932年秋,章太炎先生在苏州讲学期间,李根源将唐志拓本呈章太炎鉴赏,章阅后欣然命笔,为王之涣、黑齿常之、黑齿俊、清淇公四志题跋。跋王之涣志曰:“印泉在洛得唐人墓志九十三石。此王之涣一石,称其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在乎人口,是即盛唐诗人王之涣无疑。其诗迄今只存六首,而黄河远上一绝,使伶官竞拜,至今皆以为绝句之最。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昔人以唐书无韦应物传为恨,然韦之仕宦踪迹具存于诗;若王为文安县尉,及其平生高节,非此石孰为传之?明清间编唐诗者,谓之涣有兄之咸、之贲,按此石称弟永宁主簿之咸,则称曰兄者,误也。”

张钫与李根源有金兰之契,李栖身苏州时,张钫亦曾专往拜访。千唐志斋壁间嵌有李根源书赠张钫石刻对联一幅:“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三千年”,不仅词意豪迈,笔力尤见遒劲。千唐志斋与曲石精庐皆为章太炎题额,前贤友谊,情殷意切,且能于乱世之季,不遗余力,抢救国宝,当为后来者之楷模!

2014.1.8于涧尾居

(附)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葬于洛阳

(《洛阳日报》记者 张亚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提起这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之涣死后就葬在洛阳,甚至其家族的墓地也在洛阳。

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为上述说法提供了新证据。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57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10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793年九月五日,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茔。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唐志研究专家、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志文记载,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共有5个儿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阳。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

赵跟喜介绍,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9方墓志,足以说明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目前,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7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30年代,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王之涣墓志记载,王之涣少年时即聪而好学,“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因其父为官,王之涣门荫冀州衡水主簿之职,但因他“气高于时,量过于众”而遭人诬陷。王之涣因此拂衣去官,悠游青山,不再做官。他在家15年后,有好友“劝其入仕,久而乃从”,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做官时,他“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公元742年二月十四日,55岁的王之涣因病死于官舍,第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葬于洛阳北邙。

赵跟喜介绍,王之涣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诗名垂千古,他的文采虽好,可惜当时的人并不了解他,两《唐书》中没有他的传记,《全唐诗》中关于王之涣的介绍也仅有30多个字,其他史料对他的记载也非常有限。

赵跟喜,中国唐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专注墓志铭研究。对墓志石刻鉴定有丰富经验。

先后录校、标注历代墓志铭文百余万字。主编有《新中国出土墓志·千唐志斋卷》、《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专辑》等。为《河南文化大典·文物典·碑刻墓志卷》副主编。

本图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建... 总参谋长的职责,简而言之,主要负责战争中的作战指挥、战备规划和军事训练等各项工作。事实上,这个职位在...
只此青绿!这双眼睛见过中国最早...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以青铜为底,装饰兽面纹,纹饰之间镶嵌数百片...
原创 这... 文:jinnie 在皇室体系中,"母凭子贵" 与 "子凭母贵" 着实常见,但是因为丈夫功绩而荣宠加身...
原创 靖... 三天前,初延曾介绍了两当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物,今天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解靖远起义的关键参与者。靖远起义是继...
原创 明... 影视剧常常让人产生误解,许多人认为古代皇帝的后宫仅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地方。在这些剧作中,后宫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匡时因病... 7月9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讣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匡时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
原创 苏... 2020年2月25日,前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德里特米·亚佐夫在俄罗斯逝世,享年95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
原创 才...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一句话评价主人公方鸿渐:“你是一个好人,但全无用处。”这句话其实能适用于...
原创 英...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政体,最早在公元前221年便奠定了基础。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中...
原创 苏... 随着1991年12月26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了一项历史性协议,这标志着...
首届晚清民国中国古典诗学研讨会... 7月4日-6日,“裂变时期的文学与学术:晚清民国中国古典诗学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此次会议由傅宇斌...
清太宗和顺治帝为什么要扶持三藩... 三藩之所以可以一步步坐大,跟清朝初期起伏不定的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三顺王是他笼...
清朝给中国民族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当龙旗飘荡在紫禁城上空近三百年,这面旗帜下,中华民族曾承受过何等深重的创伤?那些被时光轻抚却永不愈合...
原创 从... 命运的齿轮:从采桑女到代国王妃 公元前179年的长安城,窦漪房攥紧了手中的竹简,指尖因用力而发白。...
原创 “... 1948年,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异常惨烈,东野第四纵队坚守塔山阵地,面对敌人11个师轮番的猛烈攻击...
原创 长... 俗话说,革命既需要枪杆子,也需要钱袋子。只有一手掌握枪杆子,另一手紧抓钱袋,才能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生...
原创 家... 在浙江省杭州市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城市里,陈先生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灵魂印记的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
原创 聊... 要说这诸葛亮的军事本事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他厉害吧,北伐好几次都没能成功;可你说他不...
原创 韩... 二战结束之后,韩国曾发起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国语纯化运动”。当时,韩国政府为了提升民族自信心,寻求文化...
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 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这是7月7日拍摄的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