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下旬,红军此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蒋介石在大渡河畔,集结了近20万大军,企图采用前堵后追的战术,企图将红军全歼在这一地区。
然而红军打破不可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一昼夜行军240里,犹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现在泸定桥西岸。红军更是以22位勇士,不畏牺牲,冒着对岸之敌射来雨水般密集的子弹,强行攀登桥上的铁锁渡河,消灭了敌人,为红军赢得了来之不易且短暂的生机。
那么,在卢沟桥之战中,国民党军队炸毁泸定桥,就有机会将红军在这一地区彻底消灭,那国民党守将刘文辉,为何不选择炸桥呢?是蒋介石没有下达这个命令,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1.蒋介石做好万般准备,欲将红军消灭在大渡河!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飞夺泸定桥”就是红军在长征路途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红军在不可能中创造的一项奇迹。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而蒋介石为了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命令薛岳、刘湘等部,从南向北继续围追堵截,企图凭借大渡河的地理险境,在这里彻底消灭红军。
红军当时的境况十分危急,东面有川军陈万仞负责的岷江防线,西面则是常年积雪且毫无人烟的高山,南面则是薛岳率领的中央军,北方则是兵力稍弱的刘文辉部。所以,红军最好的出路就是继续向北,强渡大渡河。
蒋介石对此坚定地认为:一定可以在这里歼灭红军,彻底解决自己的心腹大患。为此他还做了周密的计划,蒋介石认为:红军当时的出路不过有两条,一是效仿历史上的石达开,前往安顺渡口北渡大运河;另一个则是如果红军放弃渡河的打算,再度使用“四渡赤水”的策略,南下渡过金沙江前往云南。
针对这个可能性,蒋介石则让南部的薛岳放缓进军,采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堡垒战术”,一步一步的修筑堡垒,进一步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此举十分有效,即便红军有再强的战斗力,一时间竟对薛岳无可奈何。
2.毛主席奇招频出,屡次打破蒋介石的部署
然计划赶不上变化,无论蒋介石做出了何种周密的安排,毛主席总是有应对的手段。
毛主席知晓四川各部军阀与蒋介石都是貌合心不合,他们不会真的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全力攻打红军。毛主席随即决定,利用薛岳缓慢进军的特点,兵分两路,一部有左权和刘亚楼负责指挥,在大路佯装主力迷惑敌人;主力部队走冕宁小路向安顺渡口前进。
而且为了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红军坚守“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原则,尽一切可能地拉拢当地彝族同胞。这是因为当年石达开虽有十万大军,但就是歧视当地彝族同胞,在彝族人的手中吃了大亏,再加上不熟悉当地地形,这才导致被清军所围,最后兵败身亡。
红军的坚持很快就收获了回报,即使遭受彝族人的攻击,仍旧坚持打不还手,甚至还将身上的物资送给了他们。红军这一举动博得了彝族人的好感,还找到了一个名为小叶丹的向导。红军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到达了安顺场。
川军完全没有预料到红军的进军速度,还在调兵遣将中,此刻驻守安顺场的敌军只有一个营,这自然难不倒红军,仅仅战20分钟,就击溃了守军。
红军本以为有了渡口就能安心渡河,但安顺场渡口的现状,却让红军大失所望,渡口的船全部都被川军销毁或藏了起来,红军仅仅找到寥寥数只小船,每次只能载几十人渡河。想要凭借这几条小船,要想在数日内将红军数万人马全部送到对岸,无异于痴人说梦,至少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
情况危急,国民党另一只部队杨森部,此刻距离安顺场仅剩下数日的路程,红军如果在这数日内没有解决的办法,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红军此时迫切寻找新的出路:一是去往水流较缓的福林渡口,但那里有重兵防守;二是前往距此地160公里远的泸定桥。最终红军决定,放弃在安顺场渡河的计划,大部队则从泸定桥渡河。
为防止敌军追击,毛主席再次决定兵分两路:在安顺场留下一些部队,等他们渡河完毕,在组成右路纵队,向泸定桥出发,策应主力行动;大部队则组成左纵队,转而向160公里远的泸定县出发,抢占泸定桥从这里迅速渡河。
5月27日,王开湘和杨成武接到抢占泸定桥的命令,顾不上休整连忙带领4团向泸定桥急行军。
第二日,也就是5月28日,王开湘又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在29日中午抢占泸定桥。此时4团已经在一日内向前前进了40公里路,途中还与敌发生了激战。这就意味着,4团在接下来的一天多时间内,必须完成120公里的行军距离,也就是240里路。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红军就是一支能够创造奇迹的部队,最终在29日凌晨6点抵达了泸定桥。
后来有战士说起了那天行军的场面,被记载在《红军长征记》中:
行军到达摩西面的山上,有一个营的敌人据守,几次交锋中,将敌人击溃,又开始进军。达摩山下还有一条小河,河上的桥又被敌人破坏了,大家又要临时架桥,渡过了河天已经黑了,但距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还是在拂晓前吃的饭,走了这么多路,又打了仗,肚子饿的难过,为了夺桥的胜利,于是决定不吃饭继续前进。团长和政委决定轻装出发,行李辎重和走不动的人都留在后面,并派了一些干部留下照顾他们。
晚上,天是这样黑,雨是这样大,路是这样滑,伸手不见五指,真是寸步难移,身边的战友跌倒的不知多少,有些人费了很多时间,还没走出一里路……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四团的战士们还是赶在天亮时,到达了泸定桥。此时四团仅有不到一半的战士,而另一半战士则都因疲惫,暂时掉队。
3.红军飞夺泸定桥!
及时到达泸定桥,这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桥上的状况又让4团的红军战士兴奋全无,此刻一百多米长耳泸定桥,仅剩下13跟饭碗口般粗大的铁索,桥上的木板早已经被对岸的守军撤走。而且,敌人已经在河对岸的桥头布置好了阵地,周围还有竖立着一面面的川军军旗,很明显敌军在河对岸有重兵把守。如何夺桥?此时成为4团的当务之急。
想要夺桥,这几乎不可能!敌对岸的每一个川军几乎都是这种想法,甚至还叫嚣道:“你们过来啊,飞过来啊!你们过来我们就缴枪,你们为什么不飞过来呢?”
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开湘最终还是下达了命令:夺桥!
4团经过短暂的休整,又和敌军发生了几次短暂的交火,王开湘敏锐地洞察到对岸守军部署的几个火力点。他把战士们4团的战士分为四组,第一组负责负责夺桥,第二组负责掩护第一组,第三组负责压制敌人火力点,第四组负责战斗中往桥上铺木板。
下午4时,红军正式发起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王开湘在4团最有战斗力的2连中,亲自挑选除了22位勇士,组成夺桥第一组突击队。当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起,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各种声音顿时交织在大渡河两岸,红军战士们逐渐热血沸腾,士气十分高昂,尤其是2连连长亲自带领那二十二名勇士,在冲锋号声中,冒着浓密的弹雨,一手扶着铁栏,踏着铁索冲锋过去。
铁索空中摇晃,下方则是湍急的河流,战士们如果不小心掉入河中,等待他们的不说是粉身碎骨,也是尸骨无存。然这22位勇士对此毫不在意,他们仿佛是为了挑战“不可能”而特地诞生的一般,要知道他们刚刚就在前一天完成了一个号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昼夜行军240里。
敌人见枪林弹雨不起作用,又在铁锁上点起了大火,原来敌人在早上拆除桥面木板的同时,还将铁索泼满了油。铁锁上是熊熊大火,大渡河的上方还刮着大风,滚烫的铁索烧伤了勇士的身体,一名名勇士因此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但剩余的勇士们对此仍然不惧,依旧在前进……
突然间,王开湘仿佛洞察了敌情,他大喊道:“敌军在虚张声势,他们的防守力量并不强!”
战士们在听到这句话后,战斗的士气更加高昂,那22位勇士甚至还加快了夺桥的速度。最终,红军的旗帜插在了河的对岸,再次战胜了“不可能”!而那夺桥的二十二名英雄,牺牲了4位。
原来,王开湘通过敌军的火力密度,判断出了敌军的大致人数,他原以为敌军旗帜漫天遍野,肯定有重兵防守,然而事实是他们根本没有多少人,只是在虚张声势。
毛主席站在泸定桥上看着渡河的部队,不由地感叹一句:“多亏他们没有炸桥啊!”
4.刘文辉为何不选择炸毁泸定桥?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为阻止红军渡河,直接炸了泸定桥不久好了,也能一了百了,但刘文辉为何不选择炸桥,这一最简单且效果最好的方法呢?难道是蒋介石没有下达炸桥的命令?
不,蒋介石下达了:必要时刻可炸毁泸定桥的命令。而刘文辉宁愿违抗命令也不找炸桥的原因则是:他不敢!
这还要从泸定桥在这一地区的重要性说起。
泸定桥兴建于康熙44年即公元1705年,那时康熙为了解决更好控制西藏,也为了国家统一,斥巨资花费十数万两白银,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在此之前,大渡河上从未有过桥梁,两岸之间的往来几乎全部依靠渡船或者转渡,极为不便。甚至有时因为河流湍急,两岸之间出现交流断档期,再加上因此堆积的货物,一些食品因无法过河而腐烂,更严重的是如果西藏出现叛乱,将无法及时调集军队平叛。因此,康熙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桥梁。
1976年4月,大渡河上首座桥梁建成。整座桥梁主体是13条碗口般粗壮的铁链构成,铁链上铺有木板。整座桥梁共长103米,宽3米,总重达40余吨。
康熙亲自体书“泸定桥”,并将字体刻碑立于桥头,横批“一统山河”,足可见康熙对此桥的重视。从此,泸定桥称为汉藏两族交往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其次,刘文辉真的选择炸了泸定桥,他也无力承担修复此桥的费用。
此时的刘文辉与巅峰时期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昔日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四川“土皇帝”,当时他掌握四川一半以上的区域,控制着成都、宜宾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引起了周围军阀的不满,短短时日他麾下的十二万大军就所剩无几,仅剩两万,地盘也寥寥无几,再也没有昔日“土皇帝”的风光。
一旦刘文辉将泸定桥炸毁,他以后又哪儿来的财力去修复呢?再加上这个地区本就不盛产铁矿,还需从其他地方购买,单单四十多吨的铁矿运输,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除了财力不行外,他还没有修建的能力。以如今的科技,修建这样一座桥自然轻而易举,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与康熙时期的生产力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打造一条百米长、碗口粗的铁链,在那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一下还是13条。而且这还不是最困难的,即便打造成功,又如何将这么重的铁链横跨放在大渡河之上呢。
那么,如果是蒋介石帮他修复呢?这其实是刘文辉最不愿看到的场面!若蒋介石帮他修复,就意味着中央军就有借口驻扎在他的地盘。时间一长,以蒋介石的为人,四川还会有刘文辉这个军阀吗?
再加上,泸定桥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四川连接西藏最便捷接也是唯一的通道,每天来往两地的商队络绎不绝,刘文辉凭此可以获得巨额的税收,这也是他东山再起的唯一机会。
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即便有蒋介石的命令,刘文辉也不会选择炸毁泸定桥。
还有就是,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貌合神离,刘文辉对此亦心知肚明。
众所周知,蒋介石生来多疑,除了自家人外,他所信赖的人就只剩下黄埔系与浙江帮,对于那些地方军阀,蒋介石则是想方设法地进行削弱。比如说每次“围剿”红军的作战,蒋介石都会电令地方军阀出兵,配合中央军作战。此举不仅可以消灭红军,还能削弱地方军阀,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红军长征时期,刘文辉那时仅有不到两万人,虽兵力与红军相差不多,但战斗力却是天壤之别,因此刘文辉一直不敢和红军正面作战,即便有蒋介石的命令,他也大多都是坚守,最多派出一些小部队进行袭扰。
再者说,对于刘文辉而言,他最大的敌人还是蒋介石和他的中央军。至于此时的红军,只想如何逃出敌人的包围圈,根本无心战斗,对于那些不影响红军突围的部队,红军也不会去主动进攻,仅会进行阻击罢了。
所以,刘文辉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特意给自己的部队下了这样一道命令:拆掉桥上的木板,不得毁桥!按照他的想法,在密集的火力压制下,红军是怎么都不可能渡过只有铁锁构成的泸定桥。
最后还有红军的行军速度超出了刘文辉的预料。
刘文辉虽然按照蒋介石坚守泸定桥的死命令,但他派出部队守桥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再加上刘文辉的部下对他的命令一再打折:那天晚上天降大雨,这支川军部队的长官既想躲雨又不想违抗军令,于是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把整支部队善于奔跑的战士集合在一起,让他们拿着旗帜先行感到泸定桥,造成泸定桥已有重兵防守的假象,大部队等雨毕再赶到泸定桥。
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此时4团已经占领了泸定桥。毕竟谁能想到,世界上竟有部队能完成一昼夜急行军240里的奇迹呢?
总的来说,不是刘文辉不选择炸桥,而是他不敢,他无法承担这样做的后果。当然,这也是我军在泸定桥战斗中取胜的一项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还要多亏红军行动迅速,战斗力顽强。
试想,如果是你,你如果没有莫大的勇气,还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你会踏上这几乎毫无掩体的铁索上吗?其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一旦踏入,就意味着称为敌人的活靶子。
我们之所以能生活在如今和平的时代,多亏这些先烈的默默付出与奉献,如果没有他们,如今的中国或许就会称为蒋家王朝,那样的生活将不堪想像。
参考资料:
1.《红军长征记》飞夺泸定桥篇
2.【党史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
3.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4.中国飞夺泸定桥事件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