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魏国公家族在靖难战争期间两头下注?其实徐辉祖真的认为他是对的
迪丽瓦拉
2025-07-14 23:03:18
0

前言: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之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燕王麾下的靖难大军旁若无人般地杀进了京师南京,满朝文武已经做鸟兽散。唯有嗣封魏国公徐辉祖挺身而出,集合仅剩的士卒,和燕军展开悲壮的巷战。

然而与此同时,走投无路的建文帝朱允炆在举宫自焚之前,还让人找来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然后亲手将其杀死。兄弟二人一个忠于皇帝,一个投靠燕王,徐家真的是像网上所说的那样,靠着两头下注才能一门两公爵吗?

至是,燕兵进屯金川门,帝乃命左右捽增寿至,责以大义,斩之。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在很多史书记载之中,建文朝廷对徐辉祖的猜忌和限制使用,是朱棣靖难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那么这位嗣封魏国公究竟能力如何?他和姐夫朱棣真的关系不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嗣封魏国公的履历

徐辉祖,本名徐允恭,太傅、魏国公徐达长子。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七月署左军都督府事,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徐允恭的岁禄为二百四十石,和诚意伯刘伯温一样高。另外再提一句,《山河月明》电视剧之中,对徐辉祖的早期称呼一直是“允恭”,这一点在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好。

袭封公爵,子承父业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明开国第一武臣徐达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当然不可能如野史所说的那般,用一只烧鹅赐死徐达,因此他老人家罕见的"竟夕不寐,欷歔流涕",随即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同时老朱御笔亲书"偃兵息民混一区夏奠安神人之功"几个大字,于中山王墓道立碑纪念。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三年守孝期满的徐允恭正式袭封魏国公。在册文之中,朱元璋深情回忆了徐达的功劳:“威名远振,勋业兼隆”,同时提出了对徐允恭的期望:“忠以立志,礼以守身”。从日后的历史来看,这位嗣封魏国公将太祖皇帝对他的期望贯彻了一生。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徐允恭和其他二代勋贵: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东平侯韩勋、江阴侯吴高,跟着颖国公傅友德一起在湖广练兵。而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回到京师之后,朱元璋将徐允恭的名字改为了徐辉祖。究其原因,应该是此时老朱已经确定将太子朱标诸子的字辈定为了“允”字辈。太子之子,就是将来的大明皇帝,魏国公的名字犯讳,自然要修改。

丁巳,赐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钞各千一百锭,长兴侯耿炳文钞千锭。辉祖旧名允恭,赐改今名。—《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次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李善长案爆发,大批淮西勋贵被杀。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徐辉祖和李景隆等人退休回凤阳老家以暂避风头。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朱元璋还特地设立“铁册军”对其实施贴身保护。

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徐辉祖和李景隆二人才重新出山,跟着凉国公蓝玉一起远赴陕西等处防边。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巡边,竟然成为了魏国公和曹国公的分水岭。

能力不够,转型文臣

蓝玉等人去西北,是为了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打基础。然而朱标在回京之后即身染重病,朱元璋随即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二月召李景隆等人回京。但是在《明实录》记载的名单之中,里面并没有徐辉祖。

先是,命曹国公李景隆等往陕西等处练兵备边。至是,召景隆及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长兴侯耿炳文、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西凉侯濮玙、定远侯王弼、江阴侯吴高、鹤庆侯张翼、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徽先伯桑敬等凡十三人还京。—《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六》

然而问题在于,留在陕西的公侯名单如下:靖宁侯叶升、宣宁侯曹泰、安陆侯吴杰、驸马李坚,也没有这位魏国公的名字。当年四月太子薨逝,朱元璋在九月册封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在老朱为皇太孙配备的东宫师保傅之中,有曹国公李景隆,还是没有魏国公徐辉祖。

甲戌,以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兼太子太傅,开国公常升、全宁侯孙恪兼太子太保。—《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三》

综合以上信息判断,徐辉祖在陕西的表现不能令朱元璋满意。所以他要么被单独提前调回,要么跟着太子一起回京,所以也并没有被任命为辅佐太孙的人选。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蓝玉案之后,李景隆挂平羗将军印,出任甘肃总兵官。甘肃镇是西北重镇,如果朱元璋对李景隆的能力没有信心,是不敢让他挂帅主政一方的。而徐辉祖则被派到浙江训练沿海军士,目的是为了防备倭寇。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复杂性,和李景隆相比都相差甚远。

徐辉祖最后一次在《实录》中出现,竟然是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和礼部及翰林院官员一起出任国子监监考官。堂堂的将门虎子,最后转型和文官们走到了一起。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一点:徐辉祖的军事才能,不宜估计过高。

甲寅,署国子监事学正吴启言:"国子师生例以文学优劣分隶六堂,迩来皆无甄别,高下不分,无以激。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国公徐辉祖及礼部、翰林院官同诣监考试。仍令吏部以次录用,毋使淹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和姐夫朱棣的真实关系

在朱元璋驾崩之前,徐辉祖和自己的姐姐燕王妃徐氏、姐夫燕王朱棣自然说不上有什么利益冲突,按照正常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什么矛盾。

蓝玉案爆发后不久,有人密告燕王护卫之中燕山中护卫指挥使阿鲁帖木儿,以及在北平军前效力的留守中卫指挥使乃儿不花有逆谋。这两个人,一个是前元知院,另一个则是太尉,洪武二十三年燕王北征沙漠之时归降明朝。为了提醒儿子,朱元璋特意派出魏国公徐辉祖赶赴北平传旨,将二人绑赴京师治罪。

乙卯,遣魏国公徐辉祖赍敕谕今上曰:“阿鲁帖木儿,乃儿不花俱有异志。虽抚之以诚,难保其往。人言夷狄畏威不怀德,果然。可遣人防送至京。胡人反侧背恩,不可无备。”—《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从这个角度看,此时无论燕王也好,徐辉祖也罢,都深得老朱的信任,皇帝并不担心他们串通在一起闹事。而在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之后,徐辉祖由于和文官们走得近,也得到了新天子的信任,并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出任《太祖高皇帝实录》的监修官。

当年四月,由于太祖小祥(去世一周年)之日将近,朱棣让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高阳王朱高煦、三郡王朱高燧入京祭奠太祖。从当时三人住在舅舅徐辉祖家中来看,一来说明舅甥之间关系不错,二来他们此行可能还有招揽魏国公的意图。

自继位伊始,朱允炆就将削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这次燕王三子自投罗网,兵部尚书齐泰就请求将他们拿下。徐辉祖则向皇帝密奏,称三人之中朱高煦将来必成大患。然而三子的另一个舅舅,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却坚决为外甥辩护。消息传到魏国公府,朱高煦当机立断,偷了舅舅的好马,带着哥哥和弟弟一路狂奔逃回了北平。

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帝以问辉祖弟增寿及驸马王宁,皆庇之,乃悉遣归国。高煦阴入辉祖厩,取其马以行,辉祖使人追之,不及。—《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事实证明徐辉祖的眼光很毒,朱高煦日后不但是靖难的头等功臣,也确实背叛了自己的父、兄和侄子。但是在燕王全家造反的大背景下,外加魏国公和曹国公在洪武年间的表现比较,朱允炆一定会选择表哥李景隆而放弃徐辉祖,这没有什么大问题。

魏国公废爵始末

回到本文开头,在巷战失败之后,徐辉祖就退回魏国公府,待在父亲徐达的祠堂之中,对风光无比的朱棣不理不睬。

六月十三日燕王破城之后,原本给出了一份二十九人的奸臣名单,其中包括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文学博士方孝孺等人。而在获悉魏国公“独守父祠弗迎”的态度之后,朱棣勃然大怒,又追补了一份五十余人的名单,徐辉祖赫然在列。

对于徐辉祖这位当年差点让自己绝嗣的大舅哥,朱棣当然是又爱又恨。虽然看在皇后的份上,自己不会拿他怎么办,但你总要给个态度吧。然而徐辉祖很绝,首先是根本不认罪,我是忠臣,我认什么罪?其次告诉姐夫,我爹,也就是你老丈人是开国功臣,有免死铁券,你自己看着办。

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那么朱棣究竟是何时削去魏国公的爵位呢?笔者以为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皇太子册封大典之后。因为就在当年六月,永乐皇帝突然进封徐增寿之子徐景昌为定国公,子孙世袭。当初徐增寿为燕王尽忠,朱棣继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赐谥忠愍,但并没有赐世券,也就是说武阳侯的爵位不能世袭。

结合徐皇后在册封定国公一事上出人意料的反对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皇太子册封大典之后,朱棣可能又试探了一下徐辉祖的态度,然后削去了他魏国公的爵位。无论是徐辉祖,还是徐皇后,都以魏国公一爵为荣,所以帝后之间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朱棣一意孤行,强行废黜魏国公,册立定国公,然后才把结果告诉了皇后。我们可以看一下《实录》对此事的记载,徐皇后不但态度冷淡,而且语含讽刺,和她与皇帝伉俪情深的人设极不相符。

命下,乃以告后。后谢曰:“此上之大德,然非妾之志也。”上曰:“爵命非有功不与。朕方以至公治天下,岂有私意哉?后继今勿复有言。”后曰:“上命已行,妾何言?顾穉子未有知,惟上赐之师教。庶几上不辱大恩,下不累先人。”—《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然非妾之志也”,“后继今勿复有言”,“上命已行,妾何言?”,“上不辱大恩,下不累先人”,这还是经过《实录》修饰过的语言,可想而知帝后之间的原版对话会有如何浓烈的火药味。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逝,朱棣在痛心及后悔之余,命徐辉祖长子徐钦袭封魏国公。徐钦的袭封时间是七月三十日,而据《明史》的记载,此时的徐辉祖“死逾月”,也就是在六月底。换句话说,徐皇后和徐辉祖这对姐弟的去世时间,相差可能不超过十天。再换句话说,徐皇后是不是因为弟弟突然去世,以为魏国公一爵就此被扫入历史尘埃之中,从而深受刺激以至于撒手人寰呢?从朱棣事后的反应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和洪武年间深受器重的曹国公李景隆相比,魏国公徐辉祖的表现确实有些差强人意。李景隆有过跟随宋国公征讨辽东的经历,有过作为一方诸侯镇守边疆的经历(长达五年),而这一切,都是履历单薄的徐辉祖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靖难初期朱允炆选李景隆而弃徐辉祖,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徐家真的是两头下注吗?也不见得。徐增寿曾经跟随朱棣出塞,二人之间有同袍的情谊,所以他在靖难伊始就坚决支持燕王。要知道此时朝廷的实力远远强于燕王,徐增寿如果不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有什么必要去烧朱棣的冷灶?

至于徐辉祖,他这一生都践行了太祖皇帝对他的期望:“忠以立志,礼以守身”。他的父亲虽然是燕王的岳父,难道他就应该背叛君父,投降篡逆吗?建文朝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等等这些高官,在投降了燕王之后,哪个又有身后的骂名呢?如果徐家两头下注,日后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又为何不借坡下驴呢?可是他没有,他这一生都是建文纯臣。两百多年之后,徐辉祖的后世子孙,带头向清军投降的末代魏国公徐文爵,真是羞煞先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70年代末,中国驻朝鲜使馆接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申请,申请人是王兴复,一名生活在朝鲜的华侨。从表面来看...
原创 满... 引言 在满洲的八大姓中,瓜尔佳氏、佟佳氏、索绰罗氏、马佳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祜禄氏都赫赫...
原创 如... 引言: 关羽死于襄樊之战,这一战的失败对蜀汉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不仅让蜀汉损失了大量兵力...
原创 原...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若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景,他的命运将迎来剧烈的转变。首先,曹操不会像当...
原创 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称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为“河北四庭柱”这一说法其实来源于评书,并非《三国演义》中...
原创 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众多,其优劣势尽显。例如,汉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闻名,宋朝虽然经济繁...
原创 他... 金朝崛起之初,优秀将领层出不穷,使得这个新兴王朝如同破竹一般,相继灭掉了辽国和宋朝。然而,到了金朝后...
赛珍珠纪念展在上图淮海路馆揭幕 “赛珍珠是著名小说家,是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在抗日战争方面,她同情中国,是中...
孙坚,东吴基业的开创者! 他力改东吴江东鼠辈的负面印象,败吕布、斩华雄,不破洛阳,击退董卓。而他却因为一块传国玉玺丢了性命。 ...
原创 “... 在阅读《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春秋时期的史籍时,读者不难发现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春秋时期...
原创 李... 唐高祖李渊:从开国之君到太上皇的跌宕人生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唐高祖李渊仅仅在位九年,可这...
原创 刘...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各地战火纷飞,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经过长时间的厮杀与角逐...
原创 古...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令人称奇的女子——许黄玉,她的寿命竟然达到了157岁。然而,令人更加惊叹的是她那传奇...
原创 粟... 粟裕大将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评价国民党将领王耀武的军事能力,说:“他极为聪明,能看穿事物本质,预见性强...
三国最憋屈的死法!三国名将陆逊...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夷陵大火烧尽蜀汉锐气,陆逊一战成名天下知。这位让刘备饮恨的东吴名将,最...
原创 溥... “爱新觉罗·溥仪”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他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末代皇帝”,...
原创 唐... 自秦朝实现统一之后,宋朝的国运仅次于汉朝与唐朝。然而,每当人们提到宋朝时,常常会带着“弱宋”这一标签...
原创 天... 康熙之所以赐死陈潢,并非因为陈潢的能力不如他,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些康熙不愿面对的事实,发现了一些不该...
原创 铁... 公元1277年,铁木真在率军攻打西夏时病逝。生前,他已经选定了第三子窝阔台作为继任者,但根据蒙古的传...
原创 这... 很久以前,我听说在离家不远的吉安安福蜜湖村,有一个周姓人家,据说他们是三国时期著名大都督周瑜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