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大宦官王振的唆使下,明英宗朱祁镇就如同自己的先祖朱棣一样踏上了御驾亲征之路,期盼早日得胜而归好摆脱文官集团的束缚;可惜世事难料,不仅仗打输了,而且自己也被俘了。太师也先也多次以明英宗朱祁镇为筹码要挟大明索取丰厚的报酬,于是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建议下,郕王朱祁钰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史称明代宗。
太师也先看掌中的朱祁镇已无多大利用价值,便将他送了回去;明英宗回来之后,被朱祁钰软禁在了居住条件差的南宫,并没有杀他,而是推他做了太上皇。既然明英宗朱祁镇对朱祁钰的危害那么大,为何朱祁钰没有杀朱祁镇呢?原因可能有两个。
朱祁钰与朱祁镇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龄也差不多;朱祁镇就比朱祁钰大一岁。朱祁镇是嫡长子,出生后四个月就被立为了皇太子;而朱祁钰是庶子,身份从小就确定好了,所以不存在兄弟相争的画面。
两人的关系从小就非常好,如果没有发生土木堡之变,相信两个人的友谊小船永远都不会翻。朱祁镇登基后,就封了自己这个弟弟为郕王,而且御驾亲征时还任命朱祁钰监国,这份殊荣在其他朝代都很罕见。《明史·景帝本纪》中说:“英宗即位,封郕王。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皇太后命王监国。”有了这份恩惠,再加上两个从小就是关系要好的玩伴,朱祁钰很难痛下杀手,动了恻隐之心。
朱祁钰在当上皇帝时,还曾想过要接朱祁镇回来;足以说明朱祁钰还是在乎兄弟之情的。《明英宗实录》中说:“太师果能送兄回京,庶几众军之心不疑,不至相犯。”当然了,朱祁钰坐久了之后心态肯定会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起码当初还是有这份心意的。
《明史·景帝本纪》记载,“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明英宗朱祁镇不仅是朱祁钰的兄长,更是太上皇,有双重身份。此时动他没意义,会引来天下人的非议,对于朱祁钰的统治很不利;因此就没有杀他的必要了。
历史的阴差阳错,成就了朱祁钰,却害苦了朱祁镇;俗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明英宗朱祁镇这是自讨苦吃,谁叫你要御驾亲征呢,怪不得谁。幸运的是,朱祁镇最终又重新夺回了皇位,史称“南宫复辟”,那么明代宗朱祁钰的结局就显而易见了;权力的交替不得不以牺牲兄弟之情作为代价,但无疑是沉痛的。
明代宗朱祁钰没有做皇帝的欲望,《明史·于谦传》里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本可以做个潇洒的王爷,但命运好像跟这位年轻人开了一场大大的玩笑,结局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转变。
对此,大家有什么感慨呢?有没有对明代宗朱祁钰抱有一些同情之心?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区留言交流,点赞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