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魏国没有防备,诸葛亮声势浩大,势不可挡,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全部望风而降,叛魏归蜀,形势一片大好。
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为先锋,派其去守街亭,结果,马谡不敌魏军大将张郃,战败了,街亭丢失。
街亭丢失之后,诸葛亮大军进退失据,无奈,只好撤军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前功尽弃。而已经拿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失去了,归了魏国。
事后,马谡逃亡,诸葛亮将马谡斩首,以明军法。
演义中说,马谡没有逃走,而是自缚请罪,众将还为马谡求情,这是不正确的。
正史记载,马谡是畏罪潜逃了,而且,马谡的好朋友向朗,他和马谡关系非常好,知道马谡逃走,知情不报,诸葛亮很生气,将其免职了。
《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让魏延去守街亭,能守住吗?魏延是守街亭的最佳人选吗?
街亭是要塞,地理位置很关键,先看马谡是怎么战败的?
《三国志 诸葛亮传》说,是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因此战败了。
大意是说,马谡没有服从诸葛亮的军事安排,擅自行动,不听指挥,导致战败。
这个说法,很明确,马谡做错了,不是什么兵力少的原因。
这一点,在《三国志 张郃传》中,也得到了印证。
《三国志 张郃传》说,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大意是说,马谡依靠地理上的优势,屯兵山上,没有当道阻拦,张郃断绝了他的取水之道,导致马谡战败。
也就是说,马谡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兵力少的问题,而是作战方法的问题,被人断绝了水源,士兵没有水喝,能打胜仗吗?
这两个人的传记,都没有说是兵力少的原因,而是马谡的作战方式错了,这才战败,导致丢失了街亭。
那么,换成魏延,能守住街亭吗?
在《三国志 马良传》中,说,当时诸葛亮提拔马谡,让马谡担任先锋,去守街亭,当时,人们都怀疑马谡行不行,都认为最佳人选是久经战阵的大将魏延和吴壹。
《三国志 马良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魏延自然不用说了,勇猛过人,跟随先主刘备征战天下,勇猛过人。
吴壹是谁?他也称吴懿,是刘备的吴皇后的弟弟,也是一员大将。
当时,都说只有他们两个,才是最佳人选。
这里先抛开吴壹,只讨论魏延,魏延能行吗?
史书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性格比较高傲,当时,军中的人都要避免和魏延硬刚。
这说明,魏延是勇猛的,打仗是有猛劲的。
此外,还说每次诸葛亮出兵,魏延都要求与诸葛亮分兵,他单独带一路兵马作战,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
但是,诸葛亮都没同意,魏延认为诸葛亮过于小心谨慎,作战太保守了,叹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说明,魏延是有独挡一面的军事才能的,而且,这也在实战中得到了证明。
魏延曾率军,在阳谿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魏延大破郭淮等,取得辉煌胜利,魏延也因此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如果当魏延去守街亭,魏延作战勇猛,作战有方,正是张郃的敌手。张郃不一定是魏延的对手,魏延肯定能守住街亭。
魏延镇守军事要地汉中十年,汉中固若金汤,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何况小小的街亭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