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发财的手指点点右上方的“
关注
”,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都说人无完人,但他却被称作“民国第一完人”。
他家世显赫,学识丰富,位列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在政坛也混得风生水起。孙中山重用他的时候,蒋介石还只是一个小参谋长。
有人说,如果不是他再三推辞,国民党总裁和民国总统之位,或许就要换人来坐了。
毕竟老蒋壮大势力的黄埔军校,孙中山原本属意的校长人选是他;就连为老蒋带来大量财富、人脉的宋美龄,也是他拒娶后,主动介绍给蒋介石的。
那么,“民国第一完人”谭延闿究竟是何来头?他为何拒娶宋美龄,拒做黄埔军校校长呢?
结识孙中山
1917年7月,为了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设新共和,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发动了护法运动。
不过,孙中山虽名义上被推举为大元帅,实则却并不掌握军权。期间,他非但无法有效推进拥护共和、出师讨逆的计划,反倒深陷权力斗争,经常遭受军阀、政客的排挤。
随着第一次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孙中山彻底意识到,无论南北哪个派系,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盘算利益、计较得失,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最大程度攫取好处,根本没有革命之心。
孙中山果断脱离军政府,花费三年时间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并向苏俄取经,最终撰写出了《建国方略》。
其中,孙中山明确指出:中国要想实现独立富强,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就是,发动北伐,武力统一中国。
就这样,孙中山于1921年5月在广州成立正式政府,并就任“非常大总统”,随即展开北伐。
北伐军先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接着攻入江西,一举占领了赣州、吉安等地。
可谁曾想,就在北伐军准备乘胜追击之际,陈炯明突然发动兵变。
陈炯明是粤系军阀首领,曾率亲军组成援闽粤军南下护法,是孙中山在军事上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然而,陈炯明始终保有大部分军阀的劣根性,极力鼓吹联省自治,企图在广东占地称王。为了反对北伐,他甚至以辞职相要挟,结果被孙中山罢免了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政部长等要职。
陈炯明为此大动肝火,当即萌生了武装叛乱的念头。
1922年6月16日凌晨,趁着夜深人静,他率4000叛军包围了总统府和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粤秀楼,实施铺天盖地的炮击。恨不得将建筑夷为平地,直接置孙中山于死地。
万幸,孙中山提前收到消息,已经化装悄然逃离,避难永丰舰上。
要想讨伐逆军、东山再起,无疑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就是钱。毕竟招兵买马,武器装备等等,都得用钱砸。
迫于囊中羞涩,孙中山只能致信旧友和各地军阀、财阀,以筹措资金。例如张作霖就爽快的送去了10万大洋,为孙中山解了燃眉之急。
而这些伸出援手的人中,谭延闿就是其中之一。
1906年9月1日,为了维护风雨飘雨的统治,慈禧太后颁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
彼时还对清王朝抱有幻想的谭延闿,对此积极响应,并一跃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领军者,先后担任湖南咨议局议长、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会议主席等要职。
只可惜,清政府统治早已腐朽至极、无力回天。谭延闿等立宪派人士努力5年之久,好不容易等来的“责任内阁”竟变成了“皇族内阁”。13名内阁成员,足足半数以上都是皇亲国戚,活脱脱一个天大的笑话。
至此,谭延闿对请朝廷彻底失望。他发布《宣告全国书》,直言“立宪希望绝矣”,并转头开始支持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随之拉开序幕。
事实上,早在行动开始之前,湖北和湖南的革命领袖就已经达成协议。无论谁率先打响第一枪,另一个都需立即响应。
12天后的10月22日,长沙起义宣告成功。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也随之成立,成为了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辛亥长沙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谭延闿出任了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兼民政部长。
同月底,由于正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惨遭反对者暗杀,谭延闿更是被推举为了湖南省都督。
任职期间,他一心为民,增建学校、扩建医院,还修建了湖南历史上第一条公路,做了很多利于民生的事业。
可以说,无论是权力地位,还是声望威望,谭延闿都是当时湖南省的第一号人物。
也正因如此,孙中山曾多次邀请谭延闿加入国民党,一起参加北伐。
尽管谭延闿志不在此,三番五次选择婉拒,但在一封封书信往来中,两人却也渐渐熟悉起来。谭延闿对孙中山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孙中山也觉得谭延闿是个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
“佛系”政治家
1920年11月,谭延闿被湖南反动军首领赵恒惕驱逐,被迫远赴上海闲居。而孙中山也在陈炯明叛变后,来到上海组织反攻事宜。
这“笔友奔现”后,两人才不约而同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相见恨晚。连着好几周时间,谭延闿几乎每天都会前往孙中山的住所晤谈。
随着对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的深入了解,谭延闿为之彻底折服。他不仅在孙中山面前,宣誓加入了中国国民党,还坚定表示:
“不但救国要跟孙先生,即做人亦非以孙先生为师表不可”。
1923年1月,陈炯明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就在孙中山动身回广东前夕,他意外收到了谭延闿捐赠的5万银洋党费。
原来,谭延闿清楚,孙中山长期面临着革命资金紧张的问题。所以自决定追随孙中山起,他便托人卖掉了自己名下的田地、位于上海唐山路的住宅,乃至于古董字画、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只为表达自己的爱戴和支持。
都说,比起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更加难能可贵。
谭延闿的真心和所作所为,令被心腹部下背叛、伤害的孙中山,大为感动。
同年2月,孙中山前脚刚重建陆海军大本营,立马就以海陆军大元帅的身份急召谭延闿到广州。
此后不到1年时间里,谭延闿不仅先后担任内政部部长、建设部部长等要职,还被授予军权,出任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1924年1月,他又当选为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不仅如此,当创办黄埔军校一事提上日程时,关于首任校长人选,孙中山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谭延闿。
一来,单从谭延闿惊人的晋升速度便能看出,孙中山对其有多么看重,乃至于“偏爱”。
二来,谭延闿在推进君主立宪制之前,一直是湖南省最早的新式中学堂“明德中学”的校董。
他自掏腰包,每年出资1000大洋支持办学,还特意帮忙聘请了一位英语外教老师,多多少少有办学经验。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作为国共两党一代将帅的摇篮,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蒋介石之所以能军阀混战中笑到最后,黄埔系“枪杆子”可出了不少力。
据统计,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包括何应钦、陈诚等黄埔教官,和胡宗南、杜聿明、戴笠等黄埔学生在内。足足270多名黄埔系高级将领站在蒋介石身后,有力维护了老蒋长达22年的独裁统治。
然而,“黄埔军校校长”这样一个人人争相追逐的香饽饽,孙中山亲自送到谭延闿嘴边,他却果断拒绝了。
谭延闿表示:
明德中学只是普通的文化学校,方方面面都与军校天差地别。况且自己只是一个挂名的出资人,并没有任何教学、管理经验,实在能力不足,无法胜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
当然,这只是表面说辞,深层原因应该还是与谭延闿的出身有关。
谭延闿于1880年出生在湖南茶陵,他的父亲谭钟麟曾任陕西巡抚、陕甘总督、闽浙和两广总督等职,妥妥的晚清政府大人物。
谭延闿虽是庶出、亦非独子,但由于天资聪颖,曾被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盛赞“奇才”,还是颇受父亲重视。谭钟麟不仅亲自教他书法,还会每天敦促他的学业。
谭延闿也不负众望。24岁那年,他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竟拿下“全国第一”,即“会元”。成为清代200多年间第一个中会元的湖南人。
都说“人从小缺失什么,长大后就会努力追寻什么”。
显而易见,身为总督府少爷的谭延闿,自小锦衣玉食、众星捧月、天赋异禀,甚至父疼母爱,真的什么都不缺。包括后来从政,他也基本处于顺风顺水的状态。
大概是由于“一出生就在罗马”,谭延闿的性格十分佛系,从来不争强好胜。他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却几乎没有对事业、对权力的野心。
所以,同样是面对黄埔军校校长这个位置,野心家蒋介石一心想着从中获取什么,谭延闿则单纯觉得自己不合适。
这种不争不抢的行事作风,让谭延闿显得格外特别,被世人称作“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
拒娶宋美龄
谭延闿虽在政治事业上“佛”,在个人生活中却非常“刚”。这一点从拒娶宋美龄就能看出。
1917年8月,宋美龄从美国回到上海。凭借姣好的容貌、出众的学识、强大的社交能力,以及宋家三小姐的身份,她很快成为上海名流圈一众男性追求的对象。
只不过,宋美龄本就是一个野心家,前期一心扑在事业上,再加上择偶眼光高。在那个结婚年龄普遍10来岁的年代,她愣是拖到年近三十都没有决定终身大事,家人为此着急不已。
就这样,将谭延闿视为兄弟的孙中山,便萌生了撮合二人的念头。
在孙中山看来,虽然谭延闿比宋美龄大了17岁,但两人从家世背景到渊博学识都完美契合,性格上还十分互补。再加上一个是他的妻妹,一个是他的挚友,两边都知根知底,来个亲上加亲岂不妙哉。
可不料,谭延闿再次拒绝了孙中山的提议。周旋一番后,他转而认了宋母做干妈,认了宋美龄当干妹妹。
因为在谭延闿心里,不单单是宋美龄,他压根不会娶任何女人。
前面提到过,谭延闿是谭钟麟的庶出第三子。换而言之,他的生母是个小妾,在旧社会地位低下。
尤其谭钟麟是出了名的为人老朽、思想落后、封建传统。所以绝大多数时候,谭母跟个婢女、丫鬟没什么区别,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就像一日三餐,谭母永远是站在桌边帮忙布菜、端茶送水的人。直到谭延闿考中会元,她才“母凭子贵”,被允许上桌吃了一顿饭。
1916年谭母去世,遗体被送回老家。出殡当天,宗亲又操起旧礼教那一套,口口声声说小妾的棺材没资格过正门,必须从侧门抬出去。
母亲委屈了一辈子,临到去世都难得安宁!一时间,谭延闿怒火中烧,干脆往棺材上一躺,愤怒的说:
“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众人被吓着了,不敢直接跟谭延闿对着来,这才纷纷撤开,放谭母的棺材从正门经过、送去安葬。
总之,作为一个大孝子,母亲一辈子的种种悲惨遭遇,谭延闿一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满父亲的花心和薄情寡义,因此对于三妻四妾这件在当时十分寻常的事情,谭延闿是出奇的排斥和反感,以至于到了痛恨的地步。
自结婚以后,谭延闿对妻子方榕卿始终一心一意,从不沾花惹草。
哪怕方榕卿因病早逝,谭延闿也践行着“我这一辈子只有你一个人”的承诺,独自抚养孩子,终身没有再娶。
所以,无论宋美龄多么美丽动人、多么魅力四射、多么家世雄厚,谭延闿都丝毫不为所动。
甚至于在得知蒋介石对宋美龄有意后,谭延闿还以干哥哥的身份,帮忙给二人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这段姻缘。
照此来看,但凡谭延闿对权力地位有点野心,娶了宋美龄,当了黄埔军校校长。指不定真就没有蒋介石什么事儿了。
当然凡事没有如果。实际情况中,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作为孙先生曾经的左膀右臂,谭延闿和蒋介石越走越近、私交颇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然叛变革命。谭延闿虽深感痛心,却再次“佛系”本性发作,他丝毫没有捍卫孙中山革命果实的意思,直接“退出”政治舞台,眼不见心不烦。
此后3年间,谭延闿一边在国民党内出任风光的虚职,一边潜心钻研书法和美食。直到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蒋介石还为他举行了国葬。
从某种角度上看,谭延闿与世无争、超凡脱俗,似乎真的是“民国第一完人”。
但也有人认为,从慈禧太后到袁世凯,从孙中山到蒋介石,无论权力如何交接、政局多么风云诡谲,谭延闿始终屹立不倒,堪称政坛“不倒翁”。而这恰恰就是他心思深沉、圆滑世故的表现。
对于谭延闿,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