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朝的转折点,文臣武将战死超半,明军战死近30万
迪丽瓦拉
2024-11-01 18:04:35
0

原标题:土木堡之变:明朝的转折点,文臣武将战死超半,明军战死近30万

前言

土木堡之变,被誉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影响深远。文臣武将的战死超过一半,而明军更是伤亡惨重,近30万人殒命沙场。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的大国,竟会在一场看似平凡无奇的战役中,遭受如此重创?

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明朝的命运,更成为了这个曾经辉煌王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让我们一起追溯这段历史,领略其中的兴衰沉浮。

蒙古高原上的狼烟

公元1400年,一支原本不足为虑的游牧部落——瓦剌蒙古,开始在蒙古高原上迅速崛起。他们凭借着出色的骑射能力和残暴好战的天性,很快就将版图扩展到了北至西伯利亚、西达中亚细亚、东连朝鲜半岛、南临明朝边境。

这支原本微不足道的游牧部落,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瓦剌蒙古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元朝灭亡后的混乱局势。当时,地处西蒙古的瓦剌部落被元臣猛可帖木儿占据。

公元1408年,瓦剌遣使归附明朝,被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然而,这种表面的臣服并未持续太久。公元1439年,瓦剌的也先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先是攻占了明朝的哈密卫,阻断了明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往来,接着又征服了兀良哈三卫。

到了公元1449年,瓦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横跨数千里的庞大帝国,对明朝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对瓦剌蒙古的不断扩张,明英宗朱祁镇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反,他宠信了一名叫王振的大太监,听信了王振的谗言,认为瓦剌蒙古并无大碍。王振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出于私心——他生怕大军经过自己的老家蔚州时,会践踏了他在那里的田产。

宦官谗言酿大祸

为了讨好英宗,王振不惜捏造谎言,粉饰太平。当瓦剌蒙古使者前来朝贡时,他故意压低了赏赐的数量,这引起了瓦剌可汗也先的不满。公元1449年7月,也先亲率大军南侵,直扑重镇大同。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王振这才惊觉大祸临头。他开始极力劝说英宗御驾亲征,指挥50万大军出征。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策。一支由宦官指挥、皇帝坐镇的军队,如何能与经验丰富的瓦剌骑兵抗衡?

更何况,王振的决策完全是出于自保的私心,而非为了国家利益。当时,朝中还有一些大臣,如兵部侍郎于谦,都极力反对王振的建议。但是,面对英宗的决心,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于谦虽然知道这场战役必将失利,但他也明白,如果不服从英宗的命令,自己恐怕也难逃一劫。

土木堡惨案,皇帝被俘

8月13日,大军行至距离京师不远的土木堡时,被瓦剌军团团围住。15日,瓦剌军队突然后撤,并派使者前来诈称议和。朱祁镇喜出望外,命令大军出城找水喝。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瓦剌军队卷土重来,给明军来了一个狠狠的回马枪。遮天蔽日的瓦剌骑兵高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的口号,掩杀而来。

明军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下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最令人震惊的是,英宗朱祁镇竟然被活捉了!一个当朝皇帝被俘,这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场惨败,不仅让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受打击,也给明朝上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从此以后,明军很少再有成功对抗游牧民族的案例。而对于被俘的英宗朱祁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他虽然最终获释,但已经失去了皇帝的威仪,只能沦为傀儡。

文臣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趁胜追击,兵临京师城下。危难时刻,一名叫于谦的文臣力排众议,坚持固守京师。在他的指挥下,22万明军在北京城外,痛击瓦剌军队,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于谦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并非完全出于爱国主义的动机。当时,朝中还存在着一股想要拥立被俘的朱祁镇复辟的势力,这些人包括武清侯石亨等人。

于谦深知,如果不先解决这个内忧,自己就难以集中全力应对外患。因此,他不得不先除掉这些内部威胁,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瓦剌的战斗中。

这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让明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让于谦在朝中的地位大为提升。他成为了明朝抗击外敌的英雄,也成为了文臣集团的领军人物。然而,这种文臣专权的局面,却也为明朝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皇帝复辟,明朝衰落

最终,于谦的英明决策使明朝躲过了一劫。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等人这才得逞,拥立被幽禁的朱祁镇复辟。

一朝复辟,朱祁镇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先是贬斥朱祁钰为郕王,接着又诬陷了功臣于谦,将其诛杀。这场"土木堡之变"的余波,不仅让明朝的军事实力大受打击,也导致了明朝政治体制的恶化。

为了防范文臣专权,皇帝们不得不重用宦官作为权力的制衡。然而,这种畸形的政治体制,最终拖垮了这个曾经强盛的王朝。从此以后,明朝的军队再也无法有效地抵御外敌的入侵。

而宦官和文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也让明朝的政治局势日益动荡。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就这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走向了衰落的深渊。

结语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富损失,更让明朝上下陷入了长期的恐慌之中。

从此,明朝的军队鲜有再能战胜游牧民族的胜绩。而宦官和文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也让明朝的政治体制日益畸形,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的覆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在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后,梁山的命运也随之走到了尽头。宋江因为权臣高俅下的毒酒悄无声息地去世,而更令人意...
原创 为... 明朝问题太多了,没有办法和八旗拼消耗。 其一,明朝和八旗拼消耗不划算。 明朝是后金相比,是个庞然大物...
原创 秦... 秦始皇去世后,如果扶苏没有死,而是凭借蒙恬的三十万精锐大军进驻咸阳,并得到嬴姓宗亲、外戚以及朝廷大臣...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每当一个王朝处于鼎盛时期,北方的...
原创 毛... 1961年9月,毛泽东决定在23日会见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周恩来随后通知熊向晖和浦寿昌,于9月22日...
原创 山... 北洋军阀的划分,直系和皖系的说法其实很简单粗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北洋军的上将大多来自河北和安徽这两个...
原创 秦... 在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中,秦国可以说是最没有历史积淀的。比如说那些古老的大国,如燕国和楚国,这些国家的...
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活动现场。聂杰杰摄 11月8日,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
原创 韩... 狡兔死,走狗烹;蜚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们常常在酒桌上听...
原创 五... 五胡乱华时期,神州大地陷入了深重的黑暗。北方的大片土地几乎完全沦陷,眼看没有一丝希望。这一切的根源,...
原创 辽... 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但由于其境内有大量的汉人,为了有效管理,辽国的统治者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度。...
原创 使... 提到枪法高手,我们常常会想到历史和小说中那些令人敬畏的武将们。像龙胆亮银枪、五钩神飞枪、浑铁无缨杉篙...
原创 她...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乱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史记·吕雉本...
古DNA测序发现:秦始皇祖母陵... 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古DNA测序技术发现,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墓中出土的长臂猿是一个新物种,...
原创 秦... 秦始皇的陵墓自从建成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依然保持着神秘的面纱,未曾被全面发掘。即使今天的科技非常...
原创 杨...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应邀参加日本驻汉口领事馆举办的一场宴会。宴会在下午五点钟结束后,他急忙...
原创 李... 李天佑与刘兴元:两位名将的传奇对比 在解放军历史上,李天佑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开国上将,拥有辉...
原创 战... 秦国虽然最终一统华夏,但在战国初期,其国力并不突出,甚至在关东的诸侯国眼里,秦国不过是西部的蛮族而已...
原创 秦... 汉武帝刘彻自十六岁即位以来,凭借其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和远见卓识,为西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治...
原创 隋...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中有许多女性英勇的事迹,除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外,还有穆桂英挂帅,这些女将们个个英姿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