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对此十分重视,为了尽快消灭这些活跃在统治腹地的中共武装,他们立即出动重兵围剿。
经历了一番苦战,鄂东一带的红军不得不退出黄麻地区,转而到附近的山区打游击。
不过部队在离开前,特意将李先念等主力干将留在本地,期望他们能在该地积蓄力量,迎接大部队到来。在本地发展的期间,不少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了红军,陈锡联也正是这个时候,成为了红军的一员。
陈锡联与李先念两人都是红安人,两人还是同村的乡亲,陈锡联的家里条件一直都不好。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一家人全靠着给地主种地过活。
童年贫苦的日子,让陈锡联早早就到地主家里做工,平时受尽了欺负。
好在陈锡联的母亲十分坚强,全家的重担都落到她的身上,为了家人她经常做工到深夜。每天累死累活赚到一些口粮,都留给陈锡联等几个孩子吃,自己则吃野菜、树根勉强度日。
可是很快,这样的日子就变得更糟了,黄麻起义爆发后,反动派与地方豪强开始疯狂报复革命群众。
陈锡联与母亲眼看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只能外出乞讨谋生,然而他们有一个远房叔叔名叫陈芝斌,此人是乡里的一霸。
反动派清乡的时候,他就与国民党勾结一起迫害革命群众,见到陈锡联母子外出乞讨,陈芝斌十分不满,认为这是给他们家里丢人,他就把母子两人叫过来痛骂一顿。
陈锡联的母亲忍不住还了几句嘴,陈芝斌恼羞成怒,就让人将陈母毒打了一顿。这件事让陈锡联感到十分愤怒,他想要为母亲报仇,可自己还只是个孩子,根本没有能力。
正在这时,李先念带着游击队员回到了村里,他前去探望了同乡陈锡联,见到陈家的情况后,李先念决定替陈锡联出这口气。
于是,在陈锡联的带路下,李先念等游击队员顺利冲入陈芝斌家,将他干掉并张榜公布出来。除掉陈芝斌后,陈锡联对李先念十分感激,他也通过李先念了解到了革命思想,看到红军是为穷苦人做主的革命武装。
于是陈锡联决定参加红军,一开始红军的部队觉得他年龄还小,不愿意收他。
没想到陈锡联态度十分坚决,一直追着红军跑到了麻城,将士们见他这么“死心眼”,于是就接受了他。就这样,14岁的陈锡联加入了红军,与李先念等人并肩作战。
陈锡联的母亲十分支持儿子的举动,她清楚儿子参加红军后,可能无法长期陪在自己身边,但她还是支持了孩子的做法。
不仅如此,陈母还尽可能为红军提供帮助,1930年,徐海东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组织上决定将他安置在附近的农户家里养伤,陈母得知此事后,立即将徐海东接回自己家里照顾。
在她的照料下,徐海东没过多久就康复归队。后来,徐海东经常对陈锡联表示:自己这条腿就是陈母给的。
1931年底,红军即将发动黄安战役,陈母与许多父老乡亲一起,送别了红军。当时,陈锡联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走,家里竟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随着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反动派重新占领该地,这一次他们联合地方的乡绅恶霸,发起了更加残酷的报复。
这些人开始到处搜捕红军留在当地的伤员或者家属,还大规模屠戮那些给红军提供过帮助的乡亲。在这种背景下,陈锡联一家也受到了波及。
陈锡联的两个叔叔死在反动派手里,他们还抄了陈锡联的家,并一把火将陈锡联家的房子烧毁。陈母在这期间受尽了欺凌,无奈之下她只能离开家乡,为了生存,陈母在外四处漂泊,靠乞讨为生。
就在陈母处境艰难,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又是李先念站了出来。当时,李先念来当地视察工作,他想起了陈锡联的家人,就派人到陈锡联家去寻访。
派去的人在路上,正好碰上一个乞丐,他就向乞丐询问陈锡联家的位置。巧合的是,眼前这个乞丐正是陈锡联的母亲,一开始陈母以为是仇人找上门来了,担心家里又出什么事,就不肯回答。
后来她才知道,这是红军部队派来的人,来人急忙将陈母的情况上报。李先念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他专门找来地方的区委书记。对他们说道:“陈锡联同志是英雄,母亲是革命家属,现在食不裹腹,讨米要饭,一定要好好照顾。”
在李先念的帮助下,陈母得到了30块银元的补助,她用这些钱重新安家,还购买了一辆纺纱车,生活逐渐安定了下来。
遗憾的是,陈锡联由于在外地领兵打仗,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家乡看望母亲。陈母却没有责怪儿子,相反她还一直找机会打探儿子的消息。抗战爆发后,陈锡联进入到抗日前线作战。
1937年10月19日,陈锡联经过精密部署后,率部奇袭阳明堡。由于指挥部署得当,他的部队用了一个多小时就顺利结束战斗,此战陈锡联一举干掉了日军停留在机场的24架战机,还击毙了大量日伪军。
阳明堡的战斗虽然规模并不大,却对战局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又一个重要胜利。国民党方面一开始不相信这个结果,直到他们发现日军飞机没有继续轰炸太原等地,这才相信了这个事情。
经此一战,陈锡联在国内有了名气,许多报刊都刊登了他夜袭日军机场的事迹。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陈锡联的家乡,父老乡亲们都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将这个喜讯告诉了陈母。
起初,陈母并不清楚报纸上这个人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也许只是名字相同。但得到了消息总是好的,陈母就请人帮自己写了一封信,一方面询问报纸上刊登的那个人是否是儿子,另一方面也告诉了儿子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
这封信经历了一番周折,终于被送到了陈锡联的手里,这是陈锡联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得到母亲的来信。尽管自己在战场上出了大名,可为了安全,他没有承认自己的事迹身份,只说自己在外经商。
得知母亲仍然在家乡后,陈锡联心里十分高兴,可信上说母亲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家里依旧十分贫穷,母亲仍然在受苦。
这番处境让陈锡联感到十分难过,可他又无法立即回到母亲身边,也没办法给母亲什么帮助。幸好在李先念的协助下,母亲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这才让他能安心留在前线继续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成为了中野第三纵司令员,随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锡联部作为主力之一,成功在皖西立足。
不久,他就奉命进入鄂东执行任务,时隔多年重新回到家乡,陈锡联也想要回到家里探望母亲。在当地同志的帮助下,陈锡联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村子,在这里他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
看到母亲苍老的样貌,陈锡联感到十分痛心,他也得知了自己家里这些年的遭遇,忍不住抱着母亲哭道:“娘,都是儿子不孝。”
当时,陈锡联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请假临时回家,由于接下来的任务十分重要,他没法继续陪在母亲身边。好在解放军的到来,让家乡的情况有所好转,母亲身边也有弟弟照顾,情况比过去要好很多。
陈母知道儿子有重要的工作,她告诉陈锡联不要在这里耽误时间,希望陈锡联能回去杀更多的敌人,早日让人们过上安生日子。
于是,陈锡联又一次辞别了母亲,他留给弟弟两块银元用来照顾家里,带着警卫员火速回到了部队,继续带兵执行后面的任务。
带着母亲的嘱托,陈锡联越战越勇,他跟着中原解放军一起参加了淮海等重要战役,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
1949年5月17日,武汉彻底解放,陈锡联率部在这里做短暂停留,他想起母亲一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就派人将家里人接到了武汉。
起初,陈锡联想着让一家人就在武汉住下去,没想到过了几天,陈母就想要回家。陈母觉得第一次住这样大的屋子实在不习惯,就想着回老家住。陈锡联不好拒绝母亲,只能同意,临走的时候,陈锡联的弟弟还提出能不能花点钱修一下老家的屋子。
陈锡联没有同意这个要求,并表示自己不能用公家的钱给自己家里修屋子,陈母也很支持儿子的决定。从武汉分别后,陈锡联又继续向南进军,后来他攻克了国民党的陪都重庆,还成为了重庆市委书记。
由于工作十分忙碌,解放后有许多事情要处理,陈锡联没有太多时间联系家人。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陈锡联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很长时间以来,他都在各地来回跑去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
结果,他怎么也抽不出时间回到家乡探望母亲,一直到1954年,陈锡联好不容易有了空闲时间,他想着把母亲接过来住。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年冬天,母亲因病去世。
得知这个噩耗,陈锡联悲痛欲绝,他立即带着家人迅速赶回了家乡。安葬了母亲之后,陈锡联在母亲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去,母亲的离去是他一生的遗憾,陈锡联年少从军,不知道在他离家后,母亲每天都有多担心。
自己参加革命后,并没有能报答母亲,反而让母亲受到连累,多次被反动派迫害,不得不在外乞讨。母亲为了家人,辛苦忙碌了一辈子,都没有享到什么福。如今好不容易过上安定日子,母亲又这么早就离开了。
晚年的陈锡联依旧忘不了母亲,每当谈起母亲的时候,老将军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流泪痛哭。对于他来说,自己实在亏欠母亲太多了,好在陈锡联身边还有一直帮助他的李先念。
建国后,陈锡联在外忙碌工作,他的家乡忙于土改,许多人得知陈锡联当了大官,就纷纷跑到他家里托关系想走后门。
李先念得知了此事后,也考虑到陈锡联长期在外没办法回家照顾母亲,就专门派人把陈锡联的家人接到了武昌。他还经常对陈锡联说道:“住在我这里,有我盯着,看她们谁敢瞎管闲事!”
李先念几次帮自己照料家人,陈锡联对此十分感激,他经常对别人说李先念不但是自己的了老领导,还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两个人之间有深厚的情谊,也成为了党史的一段佳话。
1997年,疾病缠身的陈锡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原本他想着要到母亲坟前磕头,可当地领导干部考虑到老将军的身体状况,劝住了他。
几十年过去了,家乡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可当年的事情陈锡联始终忘不了......
他忍不住对周围人表示:当年家乡2000多人一起出去闹革命,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就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如今就只剩下他自己回来了。说着,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下眼泪。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专门对弟弟交待要经常到母亲的坟前看望。直到这个时候,陈锡联依旧忘不了母亲,而不久之后,他也将到那个世界与母亲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