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在长乐宫内以谋反的罪名斩杀,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但作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韩信的死引起无数人,甚至是后人的不平。难道,历史上真的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吗?
韩信,曾经被刘邦评价为是三位人杰之一,后世,又被称之为“韩处三杰”,被后人奉为“兵仙”,可为什么后来却被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呢?
我们就先从韩信的发家说起,韩信他的出身比较好,只是因为战乱,等韩信出生的时候已经落魄了,不过还是保持着贵族的习惯。每次出门,他身上都带着一把剑,从这些细节看得出来韩信他的身体有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名利特别强烈,二是特别看重地位和阶级,最终害死了他,也正因为如此。
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却义无反顾转身离去,因为贫苦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加入项羽的阵营,他想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是因为他一开始的行为显得懦弱,这让项羽很不看重,认为韩信这人太没有骨气了,所以一直对他冷漠,让他做一些最简单的事情。韩信他见自己没有用,很是泄气,就离开了项羽,投靠了刘邦。如果不是萧何,我们有理由相信韩信他会和刘邦在一起,所以很难想象未来的故事会怎样。然而,没有如果。
萧何留下来韩信,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刘邦后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我们来分析一下。起初,项羽是最强大的,没有一个诸侯可以与他抗衡。刘邦根本就不在他眼里的,后来,将刘邦分配到最穷的地方。然而,他没想到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浴火重生,归来之际,更是爆发出一股浩然正气。
之后,韩信他率军一一对付六国旧部,一点点扩大刘邦的势力。甚至那个时候,他的实力比刘邦还要强。虽然有人说服他自立门户,但他心怀旧情,依然不肯背叛刘邦。不过,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在帮助刘邦打天下后,给他一个好位置,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然而,刘邦不断削弱他的权力,最终还处死了他。
主要原因是韩信他太在意自己的地位,不能容忍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天下平定后,他想还权给刘邦,但又不肯松手。这不是让刘邦更加疑心吗?然后,韩信虽然他帮助刘邦立下了安定天下的功业,但是当刘邦的统治地位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韩信自己因此被人怀疑,最终不能好死,是他的悲剧。
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却懂得避世保身,萧何懂得自会名誉,韩信却依旧执着,最终难逃厄运。
公元前197年九月,陈豨谋反,自立为赵王。刘邦亲自率兵征讨,然而,就在此时,有人乘机向吕后告密,说韩信和叛军陈豨是一伙的。于是,吕后采纳了丞相萧何的建议,声称陈豨已经被刘邦给诛杀了,希望韩信可以进宫,一起庆贺。于是,韩信一如宫,就被抓了起来,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其实,后人更愿意相信韩信的死,是归于刘邦的无情。毕竟,韩信曾经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居功甚伟。然而,这其实是个误解,真正想害死韩信的,可能真的不是刘邦,而是躲在幕后的吕后。事实上,在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之后,并没有决意要杀他。甚至还经常朝他闲聊几句。
韩信被杀时,刘邦也还在外平叛,也是回朝之后才得知韩信已死。他曾感叹“且喜且怜之”,喜的是未来少了一个潜在的敌人,未来会少去很多麻烦,怜的是痛惜曾经的战友,对韩信心中十分的愧疚。其实,不难看出,真正的幕后主使,是决意要杀韩信的吕后,她是让萧何出谋划策除掉韩信的。当然,吕后杀的不止韩信这一个,比如说还有梁王彭越,在刘邦贬彭越为平民,发配蜀地后,她便向刘邦建议杀掉彭越,以除后患。
那么吕后为什么执意要杀害这些功臣呢?我认为,首先是为了杀鸡儆猴,杀掉韩信,彭越这些开国大臣,有助于她在群臣之间梳理威信,让他们畏惧她皇后的权威;另一个,她有可能是她的儿子刘盈登记铺路,也是为了自己后来专政埋下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