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一般王朝建立后,新朝就会组织文人学者为已灭亡的前朝纂修史书,即为易代修史;除了发挥历史的鉴戒功能、寻找治乱兴衰的枢机,以巩固本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易代修史也是借以说明新王朝继统合法性的必要手段。历代修史短者用时数月,长者用时数年;例如明初朱元璋下令修元史,用时188天完成;元顺帝时编修宋、辽、金史,共用时约两年;北宋时重修唐史前前后后也只用了十七年就编成新唐书;但满清修明史共历四代人,约耗时140余年方完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明史用时如此之久?
一、抹黑明朝,消除汉人的抵抗意志
满人本通古斯人种,自辽东兴起,乘皇明之衰运,通过对中原大规模的屠杀和许多汉奸的帮助才勉强统治中国,剃发易服,损毁中国的衣冠文化,致使中原反抗及其激烈,满清的统治者一直极不自信,通过修编明史,来逐步消除汉人对明朝的记忆。前期修明史时,流出在外的版本多美化明朝帝王,是着意安抚贰臣遗民文人对故国之思与歉;民间反抗之志一日不消,修史则一日不止。到乾隆时全国基本再无抵抗力量,所以明史全面刊刻面世时,通过一系列的丑化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明史却是明朝政治黑暗,奉行特务统治,明朝多昏君。通过长时间的修史即消除了汉人的抵抗意志,又抹黑了明朝从而证明我大清统治的合法和正义性。
二、篡改满人入关时对汉人的血腥屠杀
马克思说过,落后的民族征服先进的民族,从来都是历史的倒退。为掩盖这种历史的倒退,修史是最好的选择。满人修明史和四库全书时大面积篡改对自己统治不利的史料,美化统治者。例如所谓的张献忠屠川,明末之时四川在册人口就超过600万,而到湖广填川时四川只有不到60万人口,而张献忠去世时大西军余部尚有数十万人,若大西军真的如满清所说屠光四川,那大西军在四川时大西军的官员、士兵靠何人养活;张献忠死于1647年,而清军彻底攻陷四川是在1659年,若四川真的是被张献忠屠光,满人入川时剩余的川人应该热烈欢迎才对,这中间的十二年征战何来。实际情况是在清军征服四川过程中的十余年里,对四川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满洲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城70余万几乎被杀绝,这些都可以侧面反应四川被屠的真相。满人修史时为了掩盖他们残暴的真相,将四川被屠的罪推到张献忠身上。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战败一方的记录早就被毁灭或被篡改,留下的只是有利于自己的“记录”和当时的宣传。这样的“历史”代代相传,两百年後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