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
吕蒙进入江陵后,释放了被关羽俘获关押的于禁,又派人抚慰蜀军将士和家属。这些举措,使蜀军军心涣散,斗志瓦解,许多将士半路而逃。关羽恨得咬牙切齿,大叫: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孙权的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关羽节节败退。孙权率兵赶到,派诸葛瑾多次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头上竖起白旗,暗地里带了十几个骑兵弃城往西而逃。
孙权闻讯,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埋伏在草丛中,用绊马索绊倒关羽等人,活捉了关羽。再次劝关羽投降,然而关羽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我和刘皇叔一起共谋大业,怎会和你这样的叛贼共事。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废话!随即,关羽被处死。
关羽被害的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昏倒在地,醒来后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则日日哀鸣,也不吃不喝,没几天就死了。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身亡。在这之前,关羽腹背受敌,突围失败。可这一段时间,刘备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去救援呢?
从关羽6月出兵到12月兵败被杀,时间跨度半年有余,我们把它分为几个时间段,来具体分析刘备到底应不应该出兵增援关羽。
6、7月出兵增援,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士兵不是机器,就是机器也需要保养、定期大修。在与曹操大战了5个月后,蜀军已经人困马乏,如果再长途跋涉赶往荆州,效果可想而知。此时刘备所能做的只能是对部队进行整修,准备粮草。
8月,于禁军被洪水所淹,关羽几乎无损的就俘虏了3万曹军。在这种的情况,曹军在短时间内根本集结不起能够和关羽军抗衡的部队。所以此时刘备就更不可能派兵去荆州,那样的做法完全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
如果关羽在击败于禁军后,能够较快的拿下樊城,则一直到许都曹军都再无险可守,曹操必然要从各地抽调部队来对付关羽,这样的话其整体的防守态势必然发生混乱,出现漏洞,加之由于连续失败而引发的军心不稳、士气低落,这些都大大不利于曹军。于是刘备就可以借机以长安为战略目的地,从汉中出兵,夹击曹操,如此则曹操危矣。
所以从于禁军被击败的那一刻起,刘备就在等待,等待关羽攻下樊城。只可惜曹仁以少量兵力,拖住了关羽军三月有余。正是由于曹仁在樊城面对关羽的英勇表现,才使得曹军可以从连续大败中镇定下来,稳住了阵脚,没有陷入更大的慌乱之中。这样也就令刘备始终无可乘之机。
虽然直到11月,关羽仍然对樊城无可奈何,但由于之前曹军损失太大,一时间仍无法恢复元气,所以关羽军仍然有优势,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关羽军的实力即使攻不足,但绝对守有余,最差的情况也就是樊城久攻不下,关羽退守荆州。
所以9-11月间,若刘备向荆州派兵,如果是要帮助用关羽进攻樊城,则派少了无用,派多了蜀军则无力再在汉中方向用兵。曹军没有了汉中方向的防守压力,则可以全力支援樊城。
由于路程的关系,当蜀军长途跋涉到达樊城的时候,会发现曹军来增援的部队更多更快。这样的派兵不旦达不到疲惫对手的目的,反而疲惫了自己。所以说如果关羽军无法迅速攻占樊城的话,即使刘备派兵增援,同样难以达到目的。
如果刘备是要派兵去帮助关羽防守,则更没有这个必要。如前所说,从实力来看,关羽的部队即使攻不足,但守绝对有余。从最后结果来看,是因为关羽的多个错误决定,才导致部队未战而溃,从而丢掉了荆州,和兵力的多少完全没有关系。
从战役过程来看,即使关羽的军队再多个一两万人,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没有派更多的部队去帮助防守荆州,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刘备在8-11月这段时间,最好的选择仍旧是继续修整部队、准备粮草,对曹操在长安方向的防御保持压力,并随时寻找机会进攻。
至于说11、12月发生的事情,是刘备不可能想得到的,关羽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被徐晃的几千新兵所击败。刘备更不可能想到的是,荆州、南郡、公安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几乎是一夜之间被吕蒙拿下。接下来,关羽所亲自率领的北伐部队也几乎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瞬间土崩瓦解。
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多无法想象、翻天覆地的变故,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状况,刘备能够做些什么?除非把空降师调拔给他,再配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关羽才可能有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