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字伯和,洛阳人,汉灵帝刘宏次子,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末代皇帝,在位31年,当山阴公14年,是唯二能善始善终的皇帝。
后世对汉献帝的评价不一,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为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亡国之君。在三国乱世中被轻视的人物,或者说被人遗忘的历史人物。
汉献帝的一生经历了,从混乱到统一的过程。汉献帝的一生贯穿了三国历史的全部,并且对三国的统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跳出成王败寇或者权谋的原则,看东汉末期的历史视角。对汉献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
《三国志》是从魏国角度,认为曹操是历史的正统;《三国演义》是从蜀汉的角度,认为刘备是正统;《资治通鉴》记录三国用汉献帝的年号,也就是说,司马迁是站在汉献帝的正统立场上书写历史。
汉灵帝刘宏,在位的21年,基本上是失败的统治,经历并参与了第二次党锢之争,皇权逐渐旁落,宦官和外戚争斗愈演愈烈,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弄的天怒人怨民不潦生。
汉灵帝卖官鬻爵,公开叫卖官职,明码标价,为自己的挥霍捞钱。买官帽子的操作,也真是前无古人,只怕也是后无来者了。
公开价码:二千石(郡守)的官标价一千万钱,四百石(县令)的官标价四百万钱。
有当官资格,在等候的人,可以提前入职,在公开价上优惠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没有现金付当官费的,也没有关系,可以先签下卖官的契约,上任后加倍,可以分期付款。灵帝的聪明和贪婪可见一般,其他帝王都会自叹不如吧!
以上是地方官的买卖,三公九卿这种级别的,私下也可以买卖,主要通过宦官和皇帝的奶妈作为中间人。三公价格一千万钱,九卿价格五百万。
汉灵帝临死前,一直对立太子犹豫不决。早立太子的话,就没有三国演义什么事了。像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统统都不存在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
灵帝的接班人有两个,一个是大儿子刘辩十四岁,是何皇后所生;二儿子刘协(汉献帝)九岁,王美人所生。
根据惯例和传统,应该立大儿子刘辩为太子,既是嫡又是长,名正言顺。灵帝不立刘辩的深层原因是,灵帝掌握不了政局。表面的理由,是大儿子刘辩不沉稳,也不聪明,和皇后关系不好。二儿子刘协比较聪明和沉稳,和王美人相处融洽。
何皇后依靠家族势力,和政治交易当上皇后,为人强悍,后宫里人缘极差,嫉妒其他女人!王美人为人和善,深得灵帝喜欢。王美人怀孕后,被何皇后发现,先是用各种手段打掉孩子,后用堕胎药也没有用。王美人最后也是被何皇后毒死,汉灵帝要废后,也没有成功。汉灵帝临终前都没有立下太子。就把二儿子刘协托付给宦官首领蹇硕,辅助刘协上位。
灵帝后期朝廷上有两股重要势力:一是以何皇后家族外戚势力庞大,皇后弟弟何进是大将军,位高权重。另一个势力是以宦官为代表的,庞大的宦官集团,尾大不掉。两股势力的存在,直接架空皇帝的权力。
汉灵帝立太子,名义上是皇子之争,实际上是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之间的斗争。
宦官掌权在汉桓帝时,外戚梁冀掌握了朝廷大权,为了除梁冀,直接封五个宦官为候,利用宦官的实力铲除了梁冀,此后宦官成为皇帝的亲信。其实,宦官和外戚都是利用皇帝的私人关系(公权力私有化)
。
于是,汉灵帝死后,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为了未来的皇帝的争斗被,争斗进入你死我活的阶段。汉灵帝生前为身后事,组建西园八校尉,其中曹操、袁绍等都是校尉之一,以宦官蹇硕为八校尉的首领。
宦官以召何进入宫议事为由,半路有狙杀大将军何进。但计划半路暴露,何进趁机杀死宦官蹇硕。立刘辩为皇帝,封刘协为王。
袁绍劝何进把宦官全部杀掉,何进想出手但又害怕宦官。何太后也不想全面杀死宦官(灵帝本想废除何皇后,在宦官的操作下,皇后没有被废,皇后一直感念宦官),毕竟宦官也是皇帝的近臣,也为皇后办事。何氏家族也与宦官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召集四方将领和诸侯铲除宦官,实际上是何进借诸侯给自己壮胆。于是,何进带兵包围皇宫,见到宦官就杀。
从汉桓帝到汉灵帝,宦官已经专权了几十年,原本就不团结。趁皇宫大乱之际,宦官挟持刘辩和刘协逃出皇宫,一路坎坷到黄河边上,被大臣们截住,宦官跳河自尽。
四方将领来到洛阳,勤王的董卓也来了。众人来到大殿上,问一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刘辩说不清楚,吓的直哭。刘协详细的把发生的事情经过说出来。
董卓想立刘协为帝,找袁绍商议,试探废立之事。董卓说刘辩不行,袁绍反对刘协。主要是袁绍何进力主杀宦官,袁绍希望刘辩当皇帝,自己以拥立之功,控制朝廷大权。
董卓来了以后,看到刘辩的实际表现,年龄小的刘协更好控制。于是,仗着西北兵强马壮,大声呵斥袁绍。袁绍惧怕董卓的势力,被迫逃出洛阳。请神容易送神难,袁绍自己挖的坑,自己只能吞下苦果。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得到官僚集团袁槐的支持,封刘辩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皇帝,也就是汉献帝。在以后的几年里,董卓挟天子令诸侯,迫使刘协迁都长安,都为以后三国的诸侯纷乱,和曹操的崛起埋下伏笔。
汉献帝失而复得的帝位,对全局的影响和纷乱。
首先,董卓造成汉献帝当皇帝的事实。
其次,汉献帝当皇帝的合法性,遭到一部分势力的质疑;
再次,大部分势力反对的是董卓,袁绍既反对董卓,也反对汉献帝。
最后,有部分人只反对董卓,不反对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