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军阀是民国时期统治广西的军阀集团,它包括以陆荣廷、谭浩明为首的旧桂系和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首的新桂系。新、旧桂系都曾在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尤其是以李宗仁、白祟禧、黄绍竑等为首的新桂系,以广西为根据地,有时反蒋,有时拥蒋,这种斗争,一直从北伐开始持续到解放前夕为止。
一、
1916年1月,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后,蔡锷在云南发起了护国战争。时任广西督军陆荣廷于1916年3月宣布广西独立,参加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任命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心腹陈炳焜、谭浩明分别担任广东、广西督军。从此时起,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与皖、直、奉各系军阀相抗衡。
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虽然反对袁世凯称帝上和孙中山保持联合,但由于其封建地主阶级本质所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矛盾日趋尖锐。
1917年秋,旧桂系对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便产生过摩擦,次年又通过改组军政府,逼孙离粤赴沪。1920年8月,孙中山调陈炯明的粤军讨伐旧桂系,旧桂系大败,被迫退回广西。次年8月,陈炯明率领的粤军占领南宁,陆荣廷被迫离桂,其手下也都一哄而散。
1922年夏,陈炯明叛变革命,率粤军离开广西后,广西四分五裂,逐步形成沈鸿英、李宗仁、黄绍竑等几股势力。几方你来我往,谁也奈何不了谁。
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元帅后,李宗仁、黄绍竑人投靠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府。孙中山也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极帮助李宗仁、黄绍站等,想让其统一广西,将两广革命力量联成一片。
1923年6月,白崇禧代表黄绍竑同李宗仁商讨李、黄合作事宜,之后合力夺取沈鸿英把持的梧州,并在这里建立制弹厂,修配军械,制造弹药,充实武器装备。次年6月,在广州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李宗仁的“定桂军”和黄绍竑的“讨贼军”,分两路夺取陆荣廷盘踞的广西省会南宁。
拿下南宁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人成立了“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部”,由李任总指挥,黄任副总指挥,白任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迅速打败了盘踞在龙州、百色等地的陆荣廷残余势力,统一了广西并宣布正式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领导。
正在这时,滇系军阀唐继尧率兵入桂,企图推翻广州革命政府,占领两广地盘。李宗仁、黄绍竑经过近半年的艰苦作战,终于把滇军赶回了云南。从那以后,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核心的新桂系集团,便正式出现在中国的政坛上。
二、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新桂系的核心,大多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或者北京陆军大学等“陆军四校同学会”的成员。他们主政广西后,一大批出身“四校”而的广西籍军官迅速集结到他们麾下,新桂系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1926年7月,新桂系向蒋介石提出由白崇禧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因为桂系军事实力雄厚,蒋介石只得答应新桂系提出的这个要求。这也表明从这时起,新桂系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政坛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926年冬,新桂系与湖南军阀唐生智之间发生了矛盾。新桂系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发动“讨唐”并取得了胜利,收缴了不少唐生智的军队,又一次大大扩充了实力。
1928年4月,李宗仁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主席。第四集团军由新桂系嫡系部队和改编的原唐生智两湖部队所组成,共辖十六个军又六个独立师,共有兵力约二十万。
这十六个军的番号分别是:第二军、第六军、第七军、第八军、第十二军、第十三军、第十四军、第十七军、第十八军、第十九军、第二十一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六军、第四十三军、第四十四军。
其中夏威的第七军,胡宗锋的第十九军及陶钧的第十八军,是新桂系的嫡系主力。
与此同时,桂系头子白崇禧又兼任北平政分会委员,盘踞华北;李宗仁坐镇武汉,虎视长江;李济深则占据广东,广西老巢由黄绍竑率十五军看守,南北遥相呼应,桂系进入了全盛时期。
三、
桂系实力的膨胀,也与蒋介石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北伐”和“清党反共”这一问题上。
宁汉分裂后,蒋介石不愿意继续“北伐”,准备“清党”反共;而桂系却主张宁汉合作,继续北伐,甚至企图取蒋而代之。
1927年8月,新桂系联合何应钦等人,趁蒋介石在徐州战败,逼迫蒋介石下野。蒋介石下野为了东山再起,便积极寻求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并积极拉拢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对付桂系。
1928年2月,蒋介石宣布复职,随即改组了国民党党政军最高机构,集国民党军政大权于一身。之后蒋介石把李宗仁、冯玉详、阎锡山都邀到南京,召开“编遣会议”,想削减冯、阎、桂等系军阀的兵力。
蒋介石的这次“编遣会议”,是想将桂系的兵力压缩为6个师约12万人。但新桂系哪里肯同意,而是将兵力改编成13个师。这十三个师分别是:谭道源的第七师、李品仙的第八师、叶琪的第九师、廖磊的第十师、王泽民的第十一师、程汝怀的第十二师、张义纯的第十三师、张定藩的第十四师、夏威的第十五师、胡宗泽的第十六师、陶钧的第十七师、鲁涤平的第十八师以及何键的第十九师。
通过上述任命,新桂系在编遣后仍保持十三个师,总兵力约23万人,实力根本没有受到损失。这也导致了蒋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在1929年3月,爆发了蒋桂战争。
当时桂系的主力集中于武汉地区,.驻有夏威、胡宗铎、陶钧等部以及杨腾辉的两个独立旅,共约十万人左右。这也是桂军的嫡系和精华。蒋介石利用桂系内部矛盾,分化收买了桂系将领俞作柏、李明瑞等人,策动他们倒桂。
俞作柏、李明瑞的倒戈,打乱了桂系的军事部署。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武汉,导致桂系迅速土崩瓦解。
李宗仁、白崇禧不甘心失败,潜回广西,收拾残部,于1930年3月联合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反蒋,中原大战就此爆发。
在中原大战中,新桂系又遭惨败,再次退回广西,实力几乎丧失殆尽。幸好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本入侵的压力,加上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日益壮大,蒋介石一时无力解决桂系,蒋桂关系出现暂时的和平。
利用这段难得的和平,新桂系及时调整对外关系,集中精力整顿内部,整军经武,加强军事力量。在白崇禧的策划下,新桂系决定效仿古代“寓兵于农”、“寓兵于政”、“兵民合一”的办法,举办民团,既能解决扩军问题,又可以解决财力不足无力供养大量正规军的困难。
举办民团的好处是,这些民团平时可以维持治安,战时可以改编正规军,还能从事各种生产建设,实现“自卫”、“自治”、“自给”。从那以后,新桂系正式将“三自政策”确定为治理广西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新桂系创办的民团的特点是:民团组织与行政组织相结合,从省到乡村建立了统一的组织。为推行民团制度,新桂系还在南宁创办了广西民团干部学校,由白崇禧任校长,专门培养民团军事干部。很快,新桂系实力又发展到几十万人。
新桂系极力标榜“三自政策”是实现三民主义的“革命策略”,是“奉行总理遗教”、“实践三民主义”的最好办法。尤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都认为蒋桂战争之败不是败于军事而是败在政治,因此在训练部队的同时,十分重视政治建设。
四、
抗战爆发后,李宗仁等新桂系领袖发出“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去同敌拼命,才能图谋生存”的号召,组织桂军积极参加抗战。仅用一个多月便征集新兵10万,编成了第十一、第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和一个第八军团,奔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中新桂系参加的第一个战役,是“八一三”淞沪抗战。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一〇一六团浴血奋战,最后阵地被夷平,官兵悉数阵亡,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一幕。
1938年3月,桂军在李宗仁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争夺台儿庄的战斗。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疯狂进攻,27日,攻下北门、西门和东门,台儿庄四分之三陷入敌手。桂军守将池峰城率领军队任凭敌人如何冲杀,死守不退。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此后,桂军又参加了武汉会战。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奉命阻击日军,迟滞了敌军的西进步伐,延缓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行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强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决定“起用中国第一流人物,削弱中国现中央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利用反蒋系统的实力派,使在敌人中间建立反蒋、反共、反战的政府。”
日本诱降的对象,主要目标就是桂系。不久,日军制订了诱降李宗仁、白崇禧的所谓“山工作”计划。,企图拉拢桂系脱离抗日阵线,建立傀儡政权。
面对日本的诱降,桂系不为所动,李宗仁通电全国说:“凡我民众宜团结一致,奋起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有中途徘徊,妄想妥协求和者,即是甘心屈辱投降,中国人皆得而诛之”,表达了新桂系誓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
抗日战争中,即使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在桂系控制的广西和安徽等省,仍然较大程度上实行联共、民主的抗战政策,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一时间,大批文化人士来桂从事抗日文化运动。很多在国统区列为禁书的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在这里可以公开出版发行。
白崇禧本人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深表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他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军委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最高战略方针。
五、
桂系毕竟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阀派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始终处于动摇的状态,表现得既反蒋,又反共。
抗日相持阶段到来之后,随着日本对华诱降活动的加强,桂系的政治态度也逐渐向右发展。这也导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新桂系最终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上。
1947年,李仙洲率新桂系第四十六军、第7军北上山东,企图歼灭我华野部队。华野以第一第六纵队为左路,第四、第七纵队为中路,几乎全歼了李仙洲集团。
三大战役后,虽然蒋介石集团遭受重创,但白崇禧指挥的桂系并没有遭受多大损失,手下仍有五个兵团,总兵办约有十七万人。
一九四九年秋,白崇禧准备率领桂系集团,在衡阳、宝庆一带与解放军进行决战,阻止解放军的南进,借以争取美援,待机反攻。但战役开始后,桂军主力第七军及四十八军便在解放军的进攻下很快全军覆没。白崇禧忙向广西撤退,准备死守桂林。
为了歼灭白崇禧集团,中央军委指示四野程子华兵团切断白部从柳州退往贵州、从百色退往云南的通道,陈赓的二野四兵团着重切断白部退往越南的道路,以四野十三兵团组成西路迂回部队,切断白部逃往云、贵的退路;四野第十二兵团十四万人则集结在湘桂边界,对白部完成钳形包围。
1949年11月中旬,白崇禧命令张淦第三兵团、鲁道源第十一兵团由桂林、荔浦向博白、玉林、岑溪方向集结,迟滞解放军南进,黄杰第一兵团和刘嘉树第十七兵团抢占百色,策应南线作战。
中央军委获悉白崇禧的意图后,立即要求陈赓置重兵于廉江、化县地区,待白部来进攻时歼灭之。解放军程子华部则在中路南下,攻敌侧背,歼敌于国境线内。
11月25日,二野第四兵团向宝圩之敌出击,围歼张淦兵团第7军两个师,致使白的“南线攻势”彻底破产。白崇禧集团在解放大军的围歼和猛烈追击下,溃不成军,被压缩到粤桂边境的钦州、龙州一带。
眼见势头不妙,白崇禧急忙从南宁逃往海南。12月4日,南宁解放。随后,解放军在龙州、明江、上思地区将从钦州逃出的白部第一兵团和第十兵团包围。除第一兵团司令黄杰率一点残部逃入越南境内外,其余全部被歼。至此,广西全境解放。
在广西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白崇禧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三个兵团部、十二个军部、二十五个整师,共歼敌十七万二千九百余人。从此时起,在旧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几十年的新桂系再也不复存在。
最后说说桂系头头们的结局。
1949年8月,桂系领袖之一的黄绍竑和贺耀祖、龙云、罗翼群等四十四名国民党立法委员,发表声明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加入人民阵营。另一领袖李宗仁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争取下,于1965年7月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祖国,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最终投入到了人民的怀抱。白崇禧则逃到了台湾,于1966年12月在台北去世。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