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节选自《清帝退位诏书》)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发动反清起义,旋即占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控制湖北全境和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是为武昌首义。不久后,在海外坚持革命的同盟会领袖孙中山派出同盟会元老、也是同盟会中最能打的黄兴将军到湖北指挥革命军,同时传檄全国,号召各地同时举义。
在湖北新军的感染下,再加上此前清廷在预备立宪上愚弄天下人的行为(所谓若行假立宪,必来真革命),此前还对清廷抱有希望的立宪派以及地方实力派也纷纷支持同盟会的革命运动,长江以南各省遂纷纷脱离清廷,清廷在南方的统治陷入崩溃。
在此危机时刻,清廷只得重新启用被罢黜三年之久的原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北洋新军的创始人袁世凯,并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领衔重组了大清帝国的内阁,袁世凯由此军政一把抓。复出后的袁世凯,迅速率领北洋军精锐南下“平叛”,由于北洋军彪悍的战力,汉口、汉阳相继失陷,唯有武昌勉力支撑。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大清国又要躲过一劫了。
可惜袁世凯不是曾国藩(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荡平太平天国,之后自行解除兵权),他有自己的打算。袁世凯心想,如果迅速平定“叛乱”,自己回北京又将被剥夺兵权,还不如来个“养寇自重”,遂暂停了对革命军的进攻。1912年1月1日,南方各省代表齐聚南京,组建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被南方各省代表一致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初创,因为缺少一支能够打败北洋军的军队,再加上财政困难,孙中山深知无力北伐,于是放出善意希望与袁世凯进行和谈,以期和平推翻清政府,实现帝制到共和的平稳过渡。
于是,南北双方正式开始了谈判,经过多轮谈判,最终孙中山以放弃临时大总统给袁世凯的代价,换取了袁世凯拥护共和。随后,袁世凯则授意自己麾下悍将段祺瑞上演了一出“逼宫”,迫使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并以诏书单位形式确定了中华民国对大清帝国统治权和领土的全部继承。
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节选自《清帝退位诏书)
作为清廷顺应历史潮流的补偿,民国政府对满清皇室的也是非常优待,先后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等文件。并让满清皇室继续在紫禁城中居住,享受外国元首的礼节待遇,民国政府每年还向满清皇室支付400万元优待款,以及其它优待条件。
纵观2000多年帝制时代历史,从秦始皇到大清国,一个灭亡的政权家族,不但没有被屠戮还能享受如此优越的待遇,绝对是仅此一例。要知道,就在267年前,清军入关后,对大明皇室可是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甚至到了入关后60多年的康熙时代,依然是对大明宗室进行追杀。两相比较之下,满清皇室遇到了民国,可谓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