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革命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批英勇无畏的先驱者,他们以铁骨铮铮、马革裹尸之志,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那些曾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老一辈革命者们,已逐渐离我们远去。
时至今日,开国将领中仅剩一位健在,而他就是已经101岁高龄的王扶之将军。
就在今年国庆前夕,辽宁省的领导还专程前往慰问了王扶之老将军,尽管年事已高,但王扶之将军的精神矍铄,身体依然硬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扶之将军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从放牛娃到“红小鬼”
王扶之出生于陕西子洲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母,自懂事起就给地主家放牛,打小就是泡在苦水里长大的。
王扶之读过三年书,虽然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但至少有些文化底子在,闲暇时,他总爱钻到大人们中间,听他们说“老刘”的故事。
“老刘”就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那时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常常在那一带活动。
从大人们的口中得知,“老刘”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带领着这支队伍是专门给老百姓打天下的。
王扶之听到了很多关于“老刘”的故事,就想着有一天能亲眼见见“老刘”,没多久,王扶之的愿望真的实现了。
1935年7月,“老刘”带着红军队伍来到了王扶之所在的村庄,他们果真如大人们所说的那般,十分亲切,还常常帮助乡亲们干农活。
王扶之好奇地观察着这支队伍,在这支队伍中,他看到了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娃娃兵,他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由此产生了参军的念头。
这天,王扶之找到了一位红军:
“官长,我也想加入到你们的队伍中,行不行?”
被询问的红军同志纠正道:
“在我们这里,不叫‘官长’,叫同志。”
看着一脸稚气未脱的王扶之,红军同志不由得询问他的年龄,王扶之的心猛然一跳。
这一年,王扶之12岁,他担心自己年龄小,红军不收,便刻意地将年龄往高了报:
“我今年17岁了。”
红军同志显然有些怀疑,但当他看到王扶之那一脸坚定的神情和执着的话语,最终让王扶之“蒙混过关”了。
王扶之的父亲明白,打仗不说儿戏,前方充满危险,虽心有不舍,但他明白红军是真正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便义无返顾地支持儿子参军。
谎报年龄“蒙混过关”的王扶之没多久便暴露了,被分配到了“少共营”,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共营”的小战士们年纪虽小,打架却不含糊。
1935年10月,徐海东和刘志丹设计了一个“围城打援”的作战方案,静候来犯的敌人。
没多久,敌人刚一踏入我军的包围圈,瞬间被消灭了大半,一些侥幸活下来的残敌逃至了几个山包上。
“少共营”也加入了这场战斗,那时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拿的都是些旧武器,有的甚至连枪也没有,只有一杆梭镖。
被围追的敌人见状,不禁向“少共营”嘲讽道:
“你们这些小‘疙瘩’,有本事就上来啊!”
小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抄起家伙就向敌人发起猛攻,王扶之更是身先士卒,拿着一杆梭镖冲在最前面。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梭镖的矛头抵在了一个敌人的脖子上,对其大喊道:
“缴枪不杀!”
敌人没想到眼前这位年纪不大的小战士竟如此勇猛,说话间,锋利的矛头已经快刺到了脖子上,敌人被吓得瑟瑟发抖,只好乖乖把武器上缴。
这支枪,也是王扶之人生中的第一把枪
,由于王扶之胆大心细,头脑灵活,先后被调到了测绘、通讯部门工作,而他也养成了更加缜密的工作作风。
差点当了“逃兵”
王扶之参军的初衷很简单,他不想再受到地主的压迫、欺凌,只要能够吃饱饭就足够了。
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纪,他对“革命”的含义,不甚了了,直到一次险些成为他人生转折点的“逃兵”经历,才让他坚定了革命信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战,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王扶之望着
“五角星”换成了“青天白日”
,有种说不上来的滋味,那时的他,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
于是便同几名战友商量离开这里寻找别的队伍,幸好组织科长及时发现了,立刻将他们召到了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
“现如今国难当头,我们要一致对外,共同抗击敌人,虽然我们改编了,但我的心不改,红旗仍旧在我们的心里!”
组织科长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王扶之,这堂“特殊的党课”,在王扶之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成为了国共争夺的焦点,王扶之在黄克诚的带领下,奔赴东北开始了斗争。
1947年3月,在姜家店战役中,王扶之奉命前往十里铺追击敌人,但当王扶之抵达后,敌人早已不知所踪。
据村民们反应,毛家窝棚有敌人的南撤的迹象,团政委决定向毛家窝棚开进,追击敌人。
而王扶之经过一番研判后,决定向姜家店追击,并向团政委表示:
“如果错了,我愿军法从事。”
正方一营三连向姜家店北头推进,正当距离土围墙跟还有一百多米时,就遇到敌人的一个哨兵:
“什么人?”
“自己人。”
话音未落,还不等哨兵反应过来,他就成为了我军的俘虏,各连不敢耽搁,迅速向前推进。
王扶之注意到,在西北处有一座炮楼,若不能将其迅速占领,一旦战斗打响,全营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三连副指导员李玉恒立刻率战士们冲到了炮楼,敌人见下面有人,立刻警觉了起来,关键时刻,班长张继昌急中生智,大声喊道:
“自己人,自己人,我们是来增援的。”
敌人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就在这一刻,战士们迅速攀上炮楼,将其占领,并对院内敌人实施了封锁,彻底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殊死搏斗,
我军以一个营的兵力,歼灭了装备美式武器的敌军一个加强营,王扶之也因此荣获一等功。
遭埋38小时奇迹生还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扶之性格温和,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很少对别人发脾气,不过却有一次例外。
1951年,王扶之奉命带领全团坚守马山阵地,这时,二营的营长给王扶之打来电话,哽咽地说道:
“团长,您下命令吧,再不撤的话,我们二营就要打光了,团长......”
不等二营营长说完,王扶之冲他喊道:
“要是丢了马山,我非杀你的头不可!”
最终我军拼死抵抗,阵地寸土未失。
事后,王扶之在回忆起这件事时,不禁感叹:
“当时敌机就在空中盘旋扫射,如果那时真的下了撤退命令,那不就是让战士们白白送死吗?”
王扶之戎马一生,曾多次遭遇生死为难,尤其是在朝鲜战场的那段生死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1952年,年仅29岁的王扶之担任志愿军第39军115师的代师长,正当王扶之等人研究工作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坑道直接被炸毁。
爆炸的瞬间,王扶之只感觉到有一股推力将他掀翻,当即便失去了意识,
等他再次醒来时,周围已是漆黑一片,双腿被巨石死死压住,动弹不得
。
他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呼喊,却仅得到两名战友微弱的回应。王扶之一边鼓励大家,一边尝试自救。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从石块下挣脱出来。
接着又赶紧前去查看其它几位同志的情况,并寻找一切通讯设备与外界联系,但却没有一个能用的,制造声响也没有什么效果。
彭德怀得知后,亲自给第三十九军打去了电话,
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救出王扶之等人
。
战士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不断地实施救援工作,大家知道,多耽误一分,王扶之等人的情况就多危险一分。
与此同时,被埋于坑到下面的王扶之等人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没有水源,大家嗓子渴的直冒烟。
为了活着,大家只好以尿代水,这份水源显得无比珍贵,大家你推我让,都希望对方能够生还下去。
坑道外,战士们昼夜不听地挖坑道,
突然看到了两只苍蝇从洞口的缝隙中飞了出来,战士们又惊又喜。
既然苍蝇能从这之中活下来并飞出来,那么人也一定能活下去,最终经过连续38小时的奋战,洞口终于挖开,王扶之等人也终于获救。
事后,王扶之在回忆起这件事时,不禁感叹:
“当年多亏了这两只苍蝇,如果没有它们,我的命恐怕早就完了。”
回乡探亲遇老翁,同乘驴车未认出
1953年,王扶之回到阔别18年的家乡,为了不惊动地方,他身着便衣,带了些礼品,独自踏上了回乡路。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没有公共汽车,从县城到乡下还有着好长一段路,正当王扶之苦恼之际,就看到一个赶着驴车的老农从身边经过。
王扶之急忙拦了下来,巧合的是,老农前往村庄和自己是一个地方,就这样,王扶之上了老农的驴车,慢悠悠地向家乡行进。
王扶之边感叹故乡的面貌,边与老农寒暄,慢慢地,老农也打开了话匣:
“多亏了共产党,咱老百姓终于翻了身,我有个儿子,12岁就参军去了,就是到现在还没有消息,我很是想念他......”
说到这,老农的眼神黯淡了下来,王扶之心里一惊,他鼓气勇气询问老人儿子的姓名,当得知是“王扶之”时,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自己12岁离家,18年后才归来,相貌也发生了些变化,现如今父亲的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睛也不太灵光,这就导致父子两人迟迟没有认出彼此。
王扶之看着父亲沧桑的面容,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跪在地上,大声喊道:
“爹!”
王扶之的父亲激动地抱着儿子,直说:
“我娃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结语
现如今,101岁高龄的王扶之身子骨依旧硬朗,闲暇之余,他常常坐到书桌前,写一写毛笔字。
他笔下所写的并不是诗句,而是当年战友们的名字,看着这些战友的名字,王扶之好似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参考资料
王扶之: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党史博采
辽宁省领导走访慰问老战士老党员老同志.东北新闻网
老红军王扶之——《百岁辞》里唱大风.解放军报
王扶之将军的铁血柔情.党史纵横